学校小课题研究与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be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一人一抓手、一组一特色、一科一品牌”的学校小课题行动研究,论述了指导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与操作管理的六个步骤及方法,帮助教师们做好小课题的申报、立项、管理等工作,让教师在小课题研究中不断提升和成长。
  【关键词】实践 反思 小课题研究 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04-02
  小课题研究是指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课题研究的管理成功与否牵系着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育品质内涵的提升。因此,不同学校均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学校小课题研究的操作管理,使之行之有效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升服务。我校提出以学习习惯培养为途径,结合小课题研究,依托教研组、年级小团队,进行“一人一抓手、一组一特色、一科一品牌”的行动研究。
  “一人一抓手”即教师围绕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根据班级实际与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寻找到一个突破点,作为教学中的主攻方向来克服,解决教师与学生在教学实践“点”上存在的问题。
  “一组一特色”即每个学科组、年级组或教研组围绕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根据年级组或学科特点,找出一个教学层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利用集体智慧作为主攻方向,以此突破,解决教师与学生教学中“面”上的问题,以彰显学科组建设的课堂特色。
  “一科一品牌”既是过程,也是目标,是基于做实、做大、做强“一人一抓手”“一组一特色”来实现学科品牌建设,解决的是一个学科或年级组推进行动研究的核心价值问题。
  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学校在小课题研究与操作管理中的一些思考,与同行共同商榷。
  一、寻——问题源自教学
  小课题研究内容的确定是展开具体研究的第一步。遵循“三小”原则,即选择切口要小:可以是一个要素、一个环节、一个章节、一个案例、一个片段、一种现象等。研究范围小:从小处着眼,研究的内容一般可以针对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或缺陷展开,如教师怎样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间如何评价欣赏,学生如何进行问题矫正等。解决问题小:主要解决教师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因此应当贴近实践、扎根班级、扎根课堂、扎根学生。
  基于学校培养学生习惯的特色,我校着眼于课堂之中学习习惯的培养,结合教师个人的“抓手”,分析自我课堂中的教学问题和学生实际,最终确定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学期末,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召开“沙龙式”校本研修活动,找到各学科的教学薄弱点。例如,语文教研组的阅读教学如何重新定位,数学组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如何提升,综合学科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如何发展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下一学期初,各学科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教学实际,参考教研组的研究方向,确定本学期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学习习惯培养“抓手”,然后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制定方案、尋找策略。学校根据学科聘请相应专家对教师们的小课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教师们再次进行修改,最终确立课题研究方案。
  二、实——研究始于课堂
  课堂教学研究源于问题,即从课堂教学问题实际出发,确立课堂教学研究方向,可以开展某些微小环节的教学实践研究分析与探索。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微小环节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即形成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小课题。这样的小课题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且一线教师十分需要这样既有一线教学特点,又有共性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问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落实和修改操作的途径,实践研究采取个人实践与团队研究两条线交织开展。平时,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研究计划开展课堂研究,年级组教师之间进行定期听课、评课,发现并记录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教研时,根据团队确立的统一研究点,针对听课、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改进。比如,“已知:被除数+商×除数=72,求被除数?”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思维方式这一研究方向作为课堂教学的问题,教师在现实教学中一般会这样处理,“因为,被除数=商×除数,所以: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被除数,被除数=72÷2=36”(通常情况,学生也能根据这样富有逻辑的推理,通过师生对话交流来解决问题,并且在即时的巩固练习中准确无误地完成答题任务)。这样的教学路径看似没有问题,一直自然而然地被一线教师们沿袭下来,但是,如果从思维方式这一角度来看,解决以上问题的逻辑演绎推理思维占据主导,而演绎推理是成人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它并不是儿童学习数学的思维,儿童学数学时更多的是不完全归纳的思维方式占主导。由此可见,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研究教学,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找到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使学生不被大人强加的思维所负累,能轻松地学习,最终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年级团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小团队活动不仅对教师个人小课题中的问题进行了集中解决,也把握住团队的探究方向。同时,学校利用校本培训,聘请专家来校指导课堂教学进行专题讲座,给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三、思——提升基于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G.J.Posner)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揭示了经验和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十年的教案成不了名师,坚持写十年的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对经验的过程、依据和结果进行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获得认知洞见,获得对工作和生活更有价值的指导意见。一个学校的高水平发展,需要的是一群善于反思、勇于实践、勤于思考、乐于学习的教师。反思是提炼思想的重要途径,也为小课题之后的论文写作提供资料和素材。因此,重视反思是小课题研究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一月一精品反思”是学校小课题研究管理中的特色。教师的反思不仅仅局限于对操作步骤的思考,更是对于教学的设计、效果等全面剖析。依托课堂的实际案例,提取重要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分析自我教学行为,最终形成高质量的精品反思。反思之前,教师可以在团队内广泛地听取意见,吸收自己所需的内容,然后根据课题实际和课堂实践形成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反思。在教学反思上交后,由各教研组评选出当月的优秀教学反思,在团队内进行交流分享。同时,教研团队也会针对本月教师的反思整体情况进行反馈,及时调整教师小课题实践的方向和方法。例如,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复习”一课,笔者总结了两点反思经验:一是让数学复习课多些探究味。数学复习课一般有先理后练、边理边练、先练后理三种形式,它是比较难把握的一类课型。该题结论性比较强,为教学内容进行“一课”的构建,如果不增加一些“探索味”,学生就会学得索然无味。因此,本课着重引导学生以探索的形式,促进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结论性探究,边探索边整理,从而使课堂更富有挑战性。二是别让学生厌倦复习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经过反思及讨论,把“学法的整理”确定为本课教学应着重关注的问题,使复习课不再是一些简单的练习题的叠加。   四、理——方法源于提炼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一个专心钻研问题的老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太复杂的小课题,去帮助自己发现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个问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自己引入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理论领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提炼成专题,同时按照一定的方式把相关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反思调整,提出对策等,这不仅是一种问题意识,更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从研究者的角度而言,自觉地养成思维习惯,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将问题进行归类、整理,提高自身把握实践中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另一方面,这种意识可以扩大到自己认识的视角,使自身能够居高临下地对待教育教学问题,从而帮助自己养成归纳、反思、整理的良好品质。因此,个人或团队在解决问题历程中需要适机进行理性思考与整理,这是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核心环节之一。例如,“除数是一位数笔算除法”的教学,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两个例题,其一是每个数位都是够除的,也就是高位分完后,下一位继续分,然后用阶梯型的竖式表示过程与结果;其二是高位分后还有余,与下一位合起来再分,并用阶梯型竖式表示过程与结果。如果教师不善于“理方法”的话,就会导致该课教学容量较大。为了完成课时目标,教师往往会淡化第一例题的教学,也就是将第一例题看作一个简单竖式书写重温过程(因为三年级上册已经有了除法笔算的规范书写格式),容易忽视它的算理过程,而把时间主要集中在第二个例题的教學,因为教师普遍认为高位分后有余,与下一位合起来再分是难点。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当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时,学生的错误率迅速提高。发现问题并进行实践研究后,教师就可以“理”出这样的教学思路——其实本节课例一的教学是重点,一是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知道怎么分(即生活中的平均分往往是先分整,再分个);二是要利用数学经验来记录每次分的过程(即竖式为什么是以阶梯型呈现,也就是每次分后都需要进行一次记录),抓住了这两个教学要点,学生后续学习的错误率就会明显降低。
  通过这个环节的整理,教师可以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从无序到有序,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促进自身加深对所研究问题认识的个性化程度。如果说,教育教学问题是山脚下的一棵棵树木,我们引领教师在树林里转,那么教师的眼中只有树木;倘若我们能够领着教师走上山坡,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一片树林;如果我们还能往上走,那么,看到的将是一座森林。做小课题也一样,要引领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后的提炼,让大家对问题解决的方法能见树木又见森林。
  五、享——积累来自分享
  自己的成果能与别人分享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教育境界。一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其实就是一种智慧分享,彼此能真诚分享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实现共同成长、享受认同与被尊重的愉悦历程。从实用主义角度来说,其实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从具体问题出发,并展示、交流、分享自己实践中的研究过程。在小课题研究中,团队是坚强的后盾。以团队活动为主要形式,每周开展听课评课、研究讨论等活动,为教师们的研究提供了交流分享的平台。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定期召开团队分享会,教师们在教研组范围内和大家交流、分享小课题研究中的困惑、经验、成果,对于个别小课题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为教师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多渠道的帮助。在小课题结题阶段,学校还可以聘请相关学科专家为教师进行论文指导修改,帮助每一位立项的教师顺利地实现课题结题。
  六、读——动力源于学习
  学习是一种持续性、发展性与战略性的运用过程,如果与工作相结合,学习将会促进一个个知识、信念及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催生一个积极向上、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团队,最终促进可强化组织的创新与成长的能力。因此,做小课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在做相关小研究时,自己需要借助于阅读、查询等学习手段对相应的领域有一个比较深刻的领会与理解,高瞻远瞩实现问题解决。因此,在做小课题期间,我们积极鼓励教师进行大量的阅读。在做小课题前,一般鼓励广泛阅读,主要涉及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书籍、成果与研究资料;在做小课题中,大量阅读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内容、报告及课例等;在做课题后,及时阅读与小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相关的资料等,让研究者能用比较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背景、理性的操作来完成自己的研究。
  总之,在小课题探索前进的道路上,学校始终秉持着“务实”与“品质”的态度,坚守于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于一线课堂的有效实践,依靠每个团队的力量,借助专家的引导,走好“探索、实践、反思、交流”的道路,做好小课题的申报、立项、管理、指导、结题工作,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小课题研究中不断提升、成长,引领教师逐步做行动研究的智者。
  (责编 杨 春)
其他文献
近期,深圳大学图书馆出台一则规定:14岁以下儿童谢绝入馆,此举引来争议.该图书馆给出的解释是,该馆主要服务于教学科研,未配置少儿读物,且由于少儿入馆跑动喧闹,相关投诉意见
【摘 要】本文从民族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出发,分析通过音乐教学弘扬民族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依据,提出应注重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发挥艺术分析的感化作用,由此通过音乐教学弘扬民族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音乐教学 民族精神 学生工作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4
东北红豆棚属红豆杉科(Taxus cuspidate jieb et Zucc);别名紫杉、赤柏松,以树皮及针叶、树枝入药,含有紫杉醇(taxol)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广谱、活性最强的抗癌药物,叶及枝条有通经、利
本文首次提出了用碱解氮推算人参床土潜在矿化量,结果表明,吉林省人参主产区床土供氮能力强,每年可矿化氮量是高年生人参需氮量的2-5倍。在人参生产中,可通过调控黑黄土比例、床
五味子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五味子因产地不同分为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北五味子的主要产地是东北三省,特别是吉林省的长白山区是北五味子的主产区,其次是河北、内
<正>本刊讯2016年,梧州市大力推进&#39;儿童家园&#39;创建项目,不断加大本级财政投入,并发动本地爱心企业积极捐款,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共投入创建资金127万元,建成&#39;儿童
期刊
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不仅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经济
【摘 要】本文分析基于新媒体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针对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结合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提出高职院校进一步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宏伟目标的方式,为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強学生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落实提供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 新媒体 创新创业教育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
本文阐述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纯电动)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研究得出纯电动汽车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采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开发课程,并以&#39;纯电动汽车
东北到底有没有野山参?学术界普遍有许多疑问。杭州野山参博物馆跑遍了吉林省十四个产参县,以丰富的资料,精细的图片解答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和导师所提出的尖锐话题,并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