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教材环境下中学教师备课与新课改理念的不适应现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新教材环境下如何备课,并深入探讨了有效备课的策略。这不仅为中学教师如何备课提出了比较独到的见解,而且对于如何实施中学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新教材,备课,备课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03(a)-0000-00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系统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备课通常也是把知识范畴、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编写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青少年是人生充实知识、能力培养及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若不能得到全面培养与教育,成年后与社会融合,体现自我价值等方面,他们一定会面临能力与心理方面极大的困惑。
新教材体系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十分吻合,课程核心知识突出、内容集中,并且新增了许多最新科技成果。教学主要目的也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主要是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课前的备课是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谓“备课”,“备”可以理解为 “准备”、“预备”。备课不等于写教案。编写教案是备课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备课并不简单等同于写教案。面对课改新教材,“课”到底怎样“备”,这确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和难题。
在新教材环境下做好备课工作,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备好教材与辅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2针对教学对象做好备课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如此,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我们可以根据他们以往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教学中只需要点到为止,哪些是需要详细介绍和指导,教学中就会有侧重。
3備好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互相帮助,培养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等方式应相互结合。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4从时间段分析做好备课工作
提高教学水平,切实做好备课工作,教师的意识中要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平时积累备课教学资料,做到常年备课;在课标大纲指导下编制出学期进度计划表,完成学期备课;在一个单元教学之前拟写出单元的教学计划,做好单元备课;根据单元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而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做到课时备课;上课前对教案内容而揣摩构思,默记熟练,进行课前复案;课后回顾与反思,分析总结教学实施效果,做到课后备课。
面对新教材,全方位地做好备课,相信我们一定能与时俱进,让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新教育思维---东西方教育对话录》胡东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教师备课指南---有效教育设计》(美)斯考隆.轻工业出版社.2009.2
关键词:新教材,备课,备课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0)03(a)-0000-00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把系统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备课通常也是把知识范畴、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编写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青少年是人生充实知识、能力培养及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若不能得到全面培养与教育,成年后与社会融合,体现自我价值等方面,他们一定会面临能力与心理方面极大的困惑。
新教材体系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十分吻合,课程核心知识突出、内容集中,并且新增了许多最新科技成果。教学主要目的也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主要是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课前的备课是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谓“备课”,“备”可以理解为 “准备”、“预备”。备课不等于写教案。编写教案是备课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备课并不简单等同于写教案。面对课改新教材,“课”到底怎样“备”,这确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和难题。
在新教材环境下做好备课工作,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备好教材与辅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统观全局,抓住主线。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2针对教学对象做好备课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如此,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我们可以根据他们以往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教学中只需要点到为止,哪些是需要详细介绍和指导,教学中就会有侧重。
3備好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学方法是为了有目的的教学,是采用符合教学规律的活动。教学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遵循“教无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则,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我们在组织教学形式时,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互相帮助,培养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等方式应相互结合。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学习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4从时间段分析做好备课工作
提高教学水平,切实做好备课工作,教师的意识中要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平时积累备课教学资料,做到常年备课;在课标大纲指导下编制出学期进度计划表,完成学期备课;在一个单元教学之前拟写出单元的教学计划,做好单元备课;根据单元明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而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做到课时备课;上课前对教案内容而揣摩构思,默记熟练,进行课前复案;课后回顾与反思,分析总结教学实施效果,做到课后备课。
面对新教材,全方位地做好备课,相信我们一定能与时俱进,让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新教育思维---东西方教育对话录》胡东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教师备课指南---有效教育设计》(美)斯考隆.轻工业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