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0 T1/T2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行颈中央区淋巴清扫的合理性及其范围的探讨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原发病灶在cN0 T1/T2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清扫的合理性及其范围。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同一治疗组连续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cN0 T1/T2期PTC患者,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淋巴结转移率的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以及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分析性别、年龄、原发灶肿瘤直径及病灶数目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男性为41.2%(42/102),女性为34.9%(150/430),P=0.252;单灶癌为33.9%(116/342),多灶癌为40.4%(74/183),P=0.157;≤45岁的高于>45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0%(125/284)比27.0%(67/248),P=0.000];微小癌低于非微小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3%(113/373)比50.9%(81/159),P=0.000]。单侧病灶的肿瘤直径与Ipsi-CLN转移相关(P=0.012)、病灶数目与Ipsi-CLN转移不相关(P=0.653);单侧病灶的肿瘤直径与Cont-CLN转移相关(P=0.000),病灶数目与Cont-CLN转移不相关(P=0.815);左、右单侧单灶癌的肿瘤直径与LN-prRLN-CLN转移不相关(P=0.652,0.088),双侧多灶癌的肿瘤直径与LN-prRLN-CLN转移相关(P=0.039)。

结论

cN0 T1/T2期PTC行颈中央区淋巴清扫是合理的,其处理策略应为:建议对于双侧多灶性癌和/或单、双侧非微小癌尤其年龄≤45岁者,均应行双中央区淋巴清扫;对于单侧单灶微小癌,右侧者行右中央区喉返神经前淋巴清扫;左侧者行左中央区淋巴清扫;对于单侧多灶微小癌可考虑仅行患侧中央区淋巴清扫。一般无需常规清扫右侧喉返神经后淋巴,但对于双侧非微小癌、右侧非微小癌仍应注意右喉返神经后淋巴的清扫。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在心脏淀粉样变性分型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990年1月至2017年4月临床怀疑淀粉样变性的病例,行心内膜心肌活检组织和心脏移植的受体心脏,经组织学检查和刚果红染色为阳性的病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常见淀粉样物质包括甲状腺转运蛋白(TTR),免疫球蛋白λ轻链、κ轻链,载脂蛋白(Apo)AⅠ、Apo AⅡ、Apo AⅣ,淀粉样物质A(AA)和β2微球蛋
目的分析伴横纹肌分化的去分化脂肪肉瘤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6例腹膜后伴横纹肌分化去分化脂肪肉瘤患者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治疗及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7~66岁,平均年龄56岁。1例为原发病例,5例多次复发,4例曾行放疗和/或化疗。肿瘤最大径10~30 cm,镜下去
期刊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收集的10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随访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症状无特殊性,影像学常为占位性表现,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切面灰白质硬,常伴出血坏死。镜下示小管状或小管乳头状结构,可伴有肉瘤样区域,间质
期刊
目的探讨肺微囊性纤维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于肺的微囊性纤维黏液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女,58岁,因"咳嗽咳痰1个月余"于2014年3月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部CT查见右上肺直径1.5 cm孤立性结节,行肺楔形切除术。大体检查:肿瘤界限清楚,切面灰白,有黏滑感及肉眼可见的微囊,肿块紧邻肺被膜。显微
目的检测T细胞抗原受体(TCR)标志物βF1及TCRγ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0至2016年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51例确诊为T-LBL/ALL的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βF1及TCRγ在T-LBL/ALL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1例T-LBL/ALL中儿童及青少年患者13例,成人患者38例。β
目的探讨不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瘤样肿瘤(ASL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特点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的3例ASLT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以及预后情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MDM2基因扩增情况,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3例均为成年男性,年龄分别为38岁、43岁和54岁。1例累及头颈部皮下组织,1例位于
期刊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和腺病毒E1B19 000相互作用蛋白3(B cell lymphoma/leukemia-2 and adenovirus E1B19 000 interacting protein 3,BNIP3)在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少突胶质细胞凋亡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用C57BL/6小鼠建立一氧化碳中毒模型,将25只雄性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5):正常对照组、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