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风雷凭借细节还原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h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看过阿兰·德龙、贝尔·蒙多等诸多大牌明星荟萃的黑白电影《巴黎烧了吗?》,但印象不深,因而同名报告文学中译本买来搁置书架经年未曾翻动。直到近日在家养伤方拿来阅读,不料蓦然惊艳,相见恨晚,顷刻将它归为自己有限视野中认为的世界报告文学(或称纪实文学)经典,与纪德《从苏联归来》、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并列。这四部法、俄、捷、美四位作家的作品,各自具有鲜明特点:或揭示掩盖在辉煌外衣下的极权主义制度真相;或曝光独裁统治对公民生存和思想权利肆无忌惮的剥夺;或以巨大人格魅力呈现一种在非常岁月中的生命状态,渗透出对生活和人类的挚诚热爱和欢乐情怀;或将严谨的历史书写与浓郁的文学意蕴冶融一体。而这部《巴黎烧了吗?》,则是凭借细节还原历史风雷的典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密集的细节都是真实的。
  由美国《新闻周刊》拉莱·科林斯、法国《巴黎竞赛》多米尼克·拉皮埃尔两位记者合著的《巴黎烧了吗?》,于1965年问世。中译本由董乐山翻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出版,2013年1月重新推出。
  “巴黎烧了吗?”——这句用做书名的话,引自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希特勒对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的严厉责问。
  两天之前,希特勒向大巴黎司令长官发出“绝密”、“特急”命令:“巴黎必须不惜任何代价予以保卫……绝不能沦于敌人之手”。万一失守,“敌人在那里找到的只能是一片废墟”。
  这个毁灭巴黎的罪恶任务具体落在冯·肖尔铁茨将军身上。
  其时,同盟军6月6日诺曼底登陆后直逼巴黎。法国国内的各派势力紧锣密鼓准备起义,为此不惜牺牲二十万人的生命。在这节骨眼上,盟军却决定暂缓解放巴黎,乘胜追击德寇,以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占领巴黎将为三百五十万居民输送生活必需品而耗费原本紧张的大量汽油,必然会延误对德国本土的进攻。同时有华沙贸然起义的惨痛教训为鉴,为避免巴黎人民过早起义招来无谓牺牲,盟军统帅秘密通知巴黎地下组织暂停行动。此举顿使抵抗运动陷于混乱。法国共产党坚持起义谋求解放,准备乘势建立红色政权,不管巴黎是否会因此变成废墟。戴高乐及其派系则竭尽全力欲抢先进入巴黎,成为未来法兰西的主宰。为防止法共率先夺权,戴高乐频频建议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立马进军巴黎,甚至不惜采用威胁性的措辞。他同时密令在巴黎的亲信尽力控制抵抗运动的走向。而冯·肖尔铁茨奉命已在巴黎各要害部门埋好烈性炸药,但等最后一刻引爆,按希魔指令让巴黎变成废墟一片。一场错综复杂、针锋相对的尖锐斗争,在美、英、法、德和抵抗运动之间剑拔弩张地展开。巴黎解放这场历史风雷的全过程,就在这当口惊心动魄地演绎。
  这部报告从希特勒毁灭巴黎的密令电报开始,英国飞机在暗夜空降间谍,紧急通知法国抵抗运动立即停止起义的秘密行动继之,惊险小说似地,迅即把读者拉入这场难忘的历史风暴。直到读完这绵密紧凑诱人的二十八万余字,方才吁出一口长气。
  此书让人爱不释卷,是作者认真踏实辛勤劳作的结果。中译本前言对此作过如下引人瞩目的介绍:两位作者“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依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
  密集的细节、环扣的情节,使并行或交叉的脉络走向既清晰又纷繁,历史场景就这样让人目不暇接地重现眼前,营造着电影镜像似的现场感。奇怪的是看那部同名电影时却远没有阅读此书的感觉。如果用交响曲来比喻这部报告文学似乎更为恰当:主题和动机因情节变化而更迭,随“大扫描”或“细雕琢”之需,时而雄浑轰鸣,时而清幽弹拂。事件叙述、角色刻划、人性揭示等尽在“交响”中顺水而成,给读者以足够的快意。众多人物及细节不是生硬塞进行文了事,而是悉心安排,有机地融入情节,在不同时段中出现,前后呼应,令人可信而又亲切。所以我说,这是一部完美运用细节复活历史的经典。这里,就这种艺术处理挂一漏万地罗列二三以飨读者。
  先请留意此书如何用细节反映环境的。它们活生生映射出巴黎在纳粹铁蹄下的受辱和困境——
  1940年6月15日法国首都沦陷。那一天法国人能够看到他们的国旗在巴黎公开陈列的唯一地方是在空气污染发霉的荣军博物馆里,而且还是锁在玻璃柜里的。纳粹德国的黑白红卐字旗则在埃菲尔铁塔顶上飘扬。
  德国人把全市近两百座最漂亮的铜像拆卸下来,运到德国去熔化制造炮弹的弹壳。
  家庭主妇做饭,用的燃料是把旧报纸捏成纸团,泼上水,这样耐烧一些。广告说,六页报纸可以在十二分钟烧开一公斤水。
  饥饿笼罩城市。每天早晨都有小孩和老妇去公园偷割青草,回来喂各自养在澡缸里的兔子。
  在黑市,四个人吃一顿饭要花六千二百五十法郎,当时一个女秘书的月工资是二千五百法郎。
  维希政府的招贴号召法国工人“同德国兄弟团结起来”。法奸报纸头版声称:“到德国去做工不是强制押送”,但报纸内页却登着“马车长途托运家具”的含蓄广告。
  巴黎的美女似乎比以前更美丽了。四年来微配给和每天骑车的锻炼,使她们身躯矫健,双腿修长。
  服装设计的“军人装”裙子很短——为了节省布料。
  夜晚过了宵禁时间,巴黎人就脱掉鞋子光脚回家。那样巡逻的德国兵只能听见自己的铁脚跟击地声了。
  请再看看描述人与事的,这可能是本书中最令人惊叹的具有传奇色彩的细节——
  玛丽-海伦·勒福歇骑着自行车追赶一列木板牲口货车。她那位被德军押送去南锡和莱茵河的丈夫皮埃尔,跟二千四百五十三名囚徒一起,就在这列货车上。而列车通往南锡的铁轨被游击队炸毁了,囚徒正被转移。这里离巴黎已四十六英里之外。玛丽竟然骑车赶到了。她从列车上跳下来的犯人中认出了皮埃尔。她不假思索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从口袋中取出一块手帕,给丈夫擦眼角的污垢。严刑拷打没有打垮丈夫的意志和幽默感。他对妻子说:“我要答应你一件事,有了这次旅行经验,我以后永远不会同你争论卧铺票的价格了。”   作者在后面的一条注解中补充说:玛丽在巴黎解放后,乘一辆红十字会的救护车越过美国和德国战线回到南锡,通过关系,乘坐法国参谋部汽车到德国境内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把丈夫皮埃尔领了出来,带回巴黎家中。皮埃尔战后担任雷诺汽车厂厂长,云云。
  圣日尔曼-罗基洛瓦教堂里,熨烫好白色婚纱的莉西安娜·提尔此刻悲哀地看着她身旁那张空着的红丝绒坐椅。三年以来,她一直盼望这一时刻的到来,能做纳西斯·费蒂佛的妻子,为了这个战俘她等了这么久。再过一会儿,她的梦想就要成真。维希政府亨利·夏德维尔区长正准备为莉西安娜·提尔同她缺席的未婚夫结亲。突然,起义部队的马塞尔挥舞着手枪冲进了教堂。随后进来的是威风凛凛的马斯比奥上校,后面跟着四个突击队员。他向怔得目瞪口呆的区长宣布,他已被解职,并被逮捕。年轻的新娘坐在红丝绒椅上哭泣起来。马斯比奥上校庄严地宣布:“以解放委员会的名义”,他接管巴黎第一区的区政府。然后用同样庄严的语调宣布:婚礼继续举行——这是法国首都第一区新区长的第一个公务行动。
  这个描述极为单一简洁,但蕴含的信息丰富,至少有三:一,爱情的渴望和忠诚;二,新旧政权更替的历史瞬间;三,起义部队的公正形象——伪政府务必铲除,但百姓的生活秩序和根本利益坚决维护。
  该书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也极为传神,往往寥寥几句就勾勒了出来。比如,卢森堡宫艺术馆馆长马塞尔·麦卡里,他把这座建筑当作自己的财产一样细心照料。他盼望早日解放,一心要把它完整无缺地交还他的首都。他每次看到德国兵的皮靴在它的打蜡拼花地板上踩灭一个烟头,几乎感到它灼痛了自己苍白的皮肤。
  巴黎人的文明和人道主义情怀通过如下这样一个细节来表达:卖猪肉的屠夫路易·贝尔蒂有生第一次用手枪指着德国兵,把他们押往区公所。一路上他赶开了三个跑上来向他们吐唾沫的愤怒群众。他说:“他们是俘虏。”其中一个德国兵回过头来,一边擦脸,一边向贝尔蒂点头说:“谢谢。”十多页之后,作者叙述到贝尔蒂被德国人俘虏,那个德国兵就佯装不认识,没有指认出贝尔蒂是起义者。
  该书末尾,投降了的德军大巴黎司令肖尔铁茨将军成了法国人的俘虏,一个中年妇人朝这个奴役了巴黎四年的仇敌吐唾沫。这时,一个穿红十字会制服的妇女走到他身边,用自己的身子挡在他与群众之间。肖尔铁茨被这少见的同情姿态感动了。这时他们走过圣女贞德镀金铜像的后面,肖尔铁茨就向他的保护人低声说:“夫人,您就像圣女贞德一样。”
  进军巴黎的解放者的心态,撤离巴黎的德国人(及留下来的法奸)的感受,等等等等,莫不借助一个个细节,给一个个具体的人作出恰如其分的确切描述。其详尽、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好多人物命运的记载,让人或动容或喜悦或扼腕。某些历史进程中的变数的陈述,则常常令人震惊。比如地下抵抗运动的法共领导,秘密派出去联络盟军要求空投武器的人,恰恰听从了异己力量的主张,居然说服盟军改变“绕过巴黎”的初衷,长驱直入挺进巴黎(法共原本只渴求盟军的武器而绝不需要盟军的士兵),这实际上帮了戴高乐的大忙。这可不是历史的必然,只能说是上天的安排。
  至于用细节塑造(确切说是“还原”)人物最成功的,该数德国大巴黎司令冯·肖尔铁茨将军的形象。由于他未泯灭的良知,尽力拖延执行希特勒使这座城市变成废墟的命令,才保全了巴黎的文明。书中几次出现的有关场景(我称之为“阳台对话”的场景)——这很有些类似《绞刑架下的报告》中叙述的那个夏天傍晚,盖世太保博姆把伏契克带往郊外风景如画的赫拉德恰尼进行“荒唐对话”的味道(当然内容是不同的),令人难以忘怀——
  在大巴黎司令用作办公的莫里斯饭店的阳台上,肖尔铁茨与维希傀儡政权的巴黎市长泰丁格,边望着街景边谈话。泰丁格说:“不妨设想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作为游客又站到这个阳台上来,欣赏这些使我们欢乐的建筑。你能够这么说:‘本来我可以把这一切都毁灭掉的,但是我把它们保存了下来,作为献给人们的礼物。’我亲爱的将军,难道这不值得一个征服者感到光荣吗?”肖尔铁茨沉默片刻,说:“你不愧是巴黎的杰出辩护士,你完成了你的任务。而我,作为德国将军,也同样要完成我的任务。”
  后来,在同一阳台上,前来劝说肖尔铁茨别毁坏巴黎的中立国瑞典的总领事拉奥尔·诺德林,听到俯望街景的肖将军对他身边的人说:“我喜欢这些漂亮的巴黎女人,把她们杀掉,毁灭她们的城市,会是一场悲剧。”
  诺德林趁机严肃警告肖尔铁茨,夷平巴黎,他就会犯下一桩历史永远不会宽恕的罪行。肖仍回答:“我是个军人。我奉命行事。”这时他已准备夷平起义的据点警察总署。爆炸此处极易危及相距仅二百码的巴黎圣母院和小礼拜堂。诺德林气急败坏、苦口婆心对他劝说,最后总算以“暂时停火”得以缓解。
  随着事态发展,停火失效,肖尔铁茨无法不再实施毁灭计划,否则自己就将被撤职。诺德林一时不知所措。肖尔铁茨却俯下身来,非常严肃地一字一顿地告诉这位瑞典外交官:唯一可以阻止执行“夷平”命令的是:“盟军迅速抵达巴黎!”
  肖尔铁茨关照诺德林:“你必须知道,我把这告诉你,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叛国。”肖尔铁茨字斟句酌地加上一句:“因为,我实际做的是要求盟军帮助我。”肖随即具体帮助诺德林越过封锁线,去向盟军报信。
  此时,屋子里什么都静止了,包括呼吸。
  肖尔铁茨这个一百八十度转变并非意外,因为在前面作者已用许多心理活动的细节对此作了铺垫,表述他不想让自己成为历史的罪人……
  综上所言,我认为《巴黎烧了吗?》是一部运用细节最到位的报告文学。
(译林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2013年1月又重新出版。)
其他文献
Q1030钢是低合金高强钢。利用两相区轧制的方式,再经过淬火和回火处理后,力学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经分析得出,200℃回火后,低于5°的小角度晶界频率比较多;经400℃回火后,θ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维生素A(Vit A)与甘草锌颗粒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儿血清中丙二醛(MDA)及免疫球蛋白(I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08-2018
目的:比较膦甲酸钠和更昔洛韦预防用药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为有效预防allo-HSCT后CMV感染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前瞻性随机
目的:报道1例以“黑骨髓”伴白血病样表型为首发表现的骨髓转移性黑色素瘤病例,并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回顾该例患者诊治经过,并对骨髓转移性黑色素瘤文献进行复
当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是在高度强调教学评价的形成性评价同时,要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价值观.本文将从教学评价的历史与现状、情感策略运用的理论基础及四种教学
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探讨ABO及RhD的配合型输注与同型输注红细胞的临床输血效果以及安全性评价,为临床输血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7-01-01-2019-06-30在
目的:探讨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T-LGLL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指标、治
费城染色体由9号和22号染色体易位形成特征性Ph染色体和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细胞遗传学标志.此外,Ph染色体也常见于高危急性淋巴
4月3日,大连市统一战线“同心讲坛”举办2015年度首场报告会,邀请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室主任、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利用蒙特卡罗程序FLUKA模拟计算了聚乙烯慢化球和辅助材料慢化球对低能中子到高能中子的响应函数曲线。结果表明,对纯聚乙烯球来说,随着聚乙烯层厚度的增加,响应曲线峰逐步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