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分析腹部外科大手术后患者体温变化规律,总结护理措施,评估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700例行腹部外科大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与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研究样本手术前平均体温高于手术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6%的研究样本完成手术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结论 患者在完成腹部外科大手术治疗后存在着比较大的体温波动,发热与低体温患者比例较高,为了加速患者康复,对各种不良影响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为患者提供专门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手术治疗预后。
【关键词】 护理 体温 腹部外科大手术
腹部外科大手术主要包含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等,普遍存在术中失血多以及手术创面大等方面的问题,影响患者体温稳定。而患者体温过低或过高都可能造成不良反应,使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本次实验选取700例行腹部外科大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分析患者术后体温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干预方案,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手术预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所选取的700例研究样本中,女性患者184例,男性患者516例,年龄最大72岁,年龄最小15岁,平均年龄57±9.0岁。其中61例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68例行胆管癌根治术、19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36例行肝叶切除术、其他手术42例。
1.2 方法
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前,护理人员严格测量患者腋温,并记录测量结果。在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采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记录患者术后0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20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体温。将体温<36℃定义为低体温,为低体温患者提供复温毯复温,将体温>37.5℃定义为发热,联合采用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方式为患者降温。
1.3 统计学分析
本实所得出的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当P>0.05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用χ2检验来对功能和症状进行比较;±s用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3日内患者体温变化情况
本实验所选取的700例研究样本术前体温36.57±0.39℃,术后0小时平均体温35.74±0.71℃,4小时平均体温36.65±0.53℃,8小时平均体温7.16±0.35℃,12小时平均体温37.24±0.48℃,16小时平均体温37.02±0.56℃,20小时平均体温36.97±0.44℃,24小时平均体温36.88±0.61℃,48小时平均体温36.67±0.37℃,72小时平均体温36.59±0.67℃。其中术后48小时与72小时与术前平均体温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术后3日内患者体温变化分布结构
本实验所选取的700例研究样本术前体温在36.0℃以下26例,36.0~37.5℃628例,37.5℃以上46例;
术后0小时体温在36.0℃以下426例,36.0~37.5℃259例,37.5℃以上15例;
4小时体温在36.0℃以下97例,36.0~37.5℃510例,37.5℃以上93例;
8小时体温在36.0℃以下45例,36.0~37.5℃531例,37.5℃以上124例;
12小时体温在36.0℃以下37例,36.0~37.5℃514例,37.5℃以上149例;
16小时体温在36.0℃以下22例,36.0~37.5℃563例,37.5℃以上115例;
20小时体温在36.0℃以下19例,36.0~37.5℃590例,37.5℃以上82例;
24小时体温在36.0℃以下22例,36.0~37.5℃613例,37.5℃以上65例;
48小时体温在36.0℃以下1例,36.0~37.5℃635例,37.5℃以上44例;
72小时体温在36.0℃以下21例,36.0~37.5℃641例,37.5℃以上38例。
本组病例中,平均体温于术后8h逐渐升高,至术后12h达顶峰,48h后又逐渐回落至正常;术后12h,有21.3%的患者体温>37.5℃,与 术 前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护理
腹部外科大手术患者普遍的体温异常现象主要以低体温为主,低体温症状护理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体温检测,掌握患者体温变化情况;第二,提高室内温度,为患者提供加厚被褥,患者在使用热水袋时,要提醒患者避免烫伤。对于部分采用复温毯进行复温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在复温毯上另覆盖一层棉被,充分发挥复温毯的复温性能;第三,对于需要大量输血与输液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利用恒温设备将血液与药液进行加热处理,若患者体温恢复情况较好,可以适当加快注射速度;第四,对于部分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护理人员适当调节湿化仪参数,维持患者呼吸道温度;第五,当患者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移除各种复温设备,另行采用毛毯或棉被等保暖方式,降低保暖强度,防止由于过度使用保暖设备造成患者不适。经过实验研究发现,患者在完成腹部外科大手术治疗后存在着比较大的体温波动,发热与低体温患者比例较高,为了加速患者康复,对各种不良影响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为患者提供专门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手术治疗预后。
参考文献
[1]谢玉莲.神经外科手术中患者体温与脑氧代谢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4,05(17):32-33.
[2]劉亚耘.护理干预对普外科大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4:58-60.
[3]贺玉琴.腹部外科手术中实施复温措施护理对患者体温变化影响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3,12(26):153-154.
[4]孔祥云,吴静,贾磊.腹部外科手术中实施电加温毯复温措施对患者体温变化影响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06(13):41-42.
作者简介
张乔,1989年4月,女,湖北荆州人,本科,主管护师,护理学方向
【关键词】 护理 体温 腹部外科大手术
腹部外科大手术主要包含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等,普遍存在术中失血多以及手术创面大等方面的问题,影响患者体温稳定。而患者体温过低或过高都可能造成不良反应,使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本次实验选取700例行腹部外科大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分析患者术后体温变化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干预方案,有效改善了患者的手术预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所选取的700例研究样本中,女性患者184例,男性患者516例,年龄最大72岁,年龄最小15岁,平均年龄57±9.0岁。其中61例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68例行胆管癌根治术、19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36例行肝叶切除术、其他手术42例。
1.2 方法
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前,护理人员严格测量患者腋温,并记录测量结果。在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采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记录患者术后0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16小时、20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体温。将体温<36℃定义为低体温,为低体温患者提供复温毯复温,将体温>37.5℃定义为发热,联合采用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的方式为患者降温。
1.3 统计学分析
本实所得出的所有数据都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当P>0.05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用χ2检验来对功能和症状进行比较;±s用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3日内患者体温变化情况
本实验所选取的700例研究样本术前体温36.57±0.39℃,术后0小时平均体温35.74±0.71℃,4小时平均体温36.65±0.53℃,8小时平均体温7.16±0.35℃,12小时平均体温37.24±0.48℃,16小时平均体温37.02±0.56℃,20小时平均体温36.97±0.44℃,24小时平均体温36.88±0.61℃,48小时平均体温36.67±0.37℃,72小时平均体温36.59±0.67℃。其中术后48小时与72小时与术前平均体温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术后3日内患者体温变化分布结构
本实验所选取的700例研究样本术前体温在36.0℃以下26例,36.0~37.5℃628例,37.5℃以上46例;
术后0小时体温在36.0℃以下426例,36.0~37.5℃259例,37.5℃以上15例;
4小时体温在36.0℃以下97例,36.0~37.5℃510例,37.5℃以上93例;
8小时体温在36.0℃以下45例,36.0~37.5℃531例,37.5℃以上124例;
12小时体温在36.0℃以下37例,36.0~37.5℃514例,37.5℃以上149例;
16小时体温在36.0℃以下22例,36.0~37.5℃563例,37.5℃以上115例;
20小时体温在36.0℃以下19例,36.0~37.5℃590例,37.5℃以上82例;
24小时体温在36.0℃以下22例,36.0~37.5℃613例,37.5℃以上65例;
48小时体温在36.0℃以下1例,36.0~37.5℃635例,37.5℃以上44例;
72小时体温在36.0℃以下21例,36.0~37.5℃641例,37.5℃以上38例。
本组病例中,平均体温于术后8h逐渐升高,至术后12h达顶峰,48h后又逐渐回落至正常;术后12h,有21.3%的患者体温>37.5℃,与 术 前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护理
腹部外科大手术患者普遍的体温异常现象主要以低体温为主,低体温症状护理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体温检测,掌握患者体温变化情况;第二,提高室内温度,为患者提供加厚被褥,患者在使用热水袋时,要提醒患者避免烫伤。对于部分采用复温毯进行复温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在复温毯上另覆盖一层棉被,充分发挥复温毯的复温性能;第三,对于需要大量输血与输液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利用恒温设备将血液与药液进行加热处理,若患者体温恢复情况较好,可以适当加快注射速度;第四,对于部分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护理人员适当调节湿化仪参数,维持患者呼吸道温度;第五,当患者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时,护理人员需要立即移除各种复温设备,另行采用毛毯或棉被等保暖方式,降低保暖强度,防止由于过度使用保暖设备造成患者不适。经过实验研究发现,患者在完成腹部外科大手术治疗后存在着比较大的体温波动,发热与低体温患者比例较高,为了加速患者康复,对各种不良影响进行有效的控制,需要为患者提供专门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手术治疗预后。
参考文献
[1]谢玉莲.神经外科手术中患者体温与脑氧代谢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4,05(17):32-33.
[2]劉亚耘.护理干预对普外科大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14:58-60.
[3]贺玉琴.腹部外科手术中实施复温措施护理对患者体温变化影响的研究[J].吉林医学,2013,12(26):153-154.
[4]孔祥云,吴静,贾磊.腹部外科手术中实施电加温毯复温措施对患者体温变化影响的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06(13):41-42.
作者简介
张乔,1989年4月,女,湖北荆州人,本科,主管护师,护理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