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一个人和一座城池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tert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小说,一九四五年写过。抗战胜利,顾不上了。
  新中国成立后回北京,忙于教学、木刻创作、开会、下乡,接着一次次令人战栗的“运动”,眼前好友和尊敬的前辈相继不幸;为文如预感将遭遇覆巢之危,还有什么叫做“胆子”的东西能够支撑?
  重新动笔,是一个九十岁人的运气。
  我为文以小鸟作比,飞在空中,管什么人走的道路!自小捡拾路边残剩度日,谈不上挑食忌口,有过程,无章法;既是局限,也算特点。
  文化功力无新旧,只有深浅之别。硬作类比,徒增茧缚,形成笑柄。稍学“哲学”小识“范畴”,即能自明。
  我常作文学的“试管”游戏。家数虽小,亦足享回旋之乐。
  平日不欣赏发馊的“传统成语”,更讨厌邪恶的“现代成语”。它麻木观感、了无生趣。文学上我依靠永不枯竭的、古老的故乡思维。
  这次出版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第一部,写我在家乡十二年生活;正在写的“抗战八年”是第二部;新中国成立后这几十年算第三部。人已经九十了,不晓得写不写得完?写不完就可惜了,有什么办法?谁也救不了我。
  ——黄永玉《我的文学生涯》 二○一三年六月二日于万荷堂
  提起画家、作家黄永玉,在中国美术界和文学界无人不晓,这位生于湘西凤凰的艺术大师的九十载人生经历本来就是一个传奇。在战乱年代,他自学美术、文学,以木刻开始艺术创作,后拓展至油画、国画、雕塑、工艺设计等艺术门类,在中国当代美术界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代表作有套色木刻《阿诗玛》和猫头鹰、荷花等美术作品,他设计的猴年邮票、“酒鬼” 酒的包装广为人知,深受大众喜爱。
  黄永玉将文学视为自己最倾心的“行当”,从事文学创作长达七十余年。他孜孜不倦地创作,不断推出新的作品,诗歌、散文、杂文、小说诸种体裁均有佳作。先后出版《永玉六记》《吴世茫论坛》《老婆呀,不要哭》《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太阳下的风景》《比我老的老头》等作品。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是黄永玉先生漂泊一生的人生传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原本计划写成三部,20世纪40年代即已动笔,历经动荡的岁月,几次停辍,至80多岁始得以续写,经过一个甲子的磨砺和雕琢,在90高龄的今天,才算将第一部分创作完成。
  《出版广角》:《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这部小说时间跨度大,其中也夹杂很多您的个人经历与感悟,有人总结为是您“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的结晶”,有很多媒体把它称作您的“自传体大书”,把它当做是您过往人生的真实写照,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黄永玉:《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不是自传,就是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串联起来写。
  “无愁河”,就是没有忧愁的河流。因为我们家乡的上游有一条无伤河,我把它改成无愁河。借用这个名称写我从童年到今天,我经历到的、看到的、体验到的,不是历史,没有编年。
  写历史不是我的任务。我的经历恐怕别人也没有过。从小到处跑,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内地,近一个世纪经历了那么多事情,认识了那么多人,有那么多感悟和体验,这些别的人很难碰到,要不写出来就可惜了。现在不画画了也可以,要是这些故事不写出来,就可惜了。第一部分写到4岁就写了20万字,就这样往下写,写到80岁。没有提纲,就是信笔往下写。
  《出版广角》:这部小说从最初的动笔到今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几经波折数次停辍,您80多岁时得以续写,现在您90岁的高龄第一卷得以完成,心中是不是有很多感想?
  黄永玉:好多好多话,只能是在心里感觉到,说得太多就容易俗气。你想想看,一个老头要到了90岁,脸上身上都长了青苔的时候,才来出这部书,既是喜剧也是悲剧。为什么到今天才写呢?我心里想,如果在50岁,哪怕是60岁来写多好呢?想起来真是挺遗憾的事情。
  《出版广角》:我们在您的笔下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凤凰古城,对您来讲,凤凰这个地方不仅仅是您出生成长的地方,它不仅对您以后的性格产生影响,也是您很重要的写作源泉吧?
  黄永玉:凤凰是一个割据的地方,谁来就打谁。这样的情况有三十多年。弄得我们的性格,也形成这么一种性格。什么性格呢?凤凰是湘西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小孩子考学校,有两个凤凰小孩在一起,一路上是没有人敢欺负。沈从文的笔下也写过这种东西,我们自己也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那么自己也认为是凤凰人,到外头也拿着这种风格去应对事物。说打就打、说干就干、说跑就跑,就是这么一种性格。
  凤凰人的脾气很不一样,讲理的时候很讲道理,不讲理的时候弄到这种程度,人家以为是编出来的故事,其实都是真的。像这样一个特别的地方,我从小熟悉的一些细微的东西,不写出来好像可惜了。所以现在晚上睡不着了就想还有什么东西没有写上去,真是太可惜了,像很多有趣的事情。我现在写到12岁,可能到1950年以后我会再写凤凰,到1953年也会再写,那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些事情,当年的那些人后来的情况怎么样要再继续下去。
  《出版广角》:您12岁的时候就是小学毕业,是您第一卷的内容。整个小说共有三卷。那么第三卷要写到什么地方?
  黄永玉:准备写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从干校回来。那很有意思,所以我的好朋友都劝我说你先写第三部,慢一点写八年抗战。如果真是这样很有意思的,我现在还没有老年痴呆,能写出来可能很有意思。但是怎么可以呢?要规规矩矩按照年份写才行,我也没有提纲,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么写的方法可能也有点意识流。
  《出版广角》:您说记录历史不是您的任务,但这部小说无论是作为您的随笔也好,还是回忆录也好,都有很多历史细节夹杂其中,您作为一个小说家是如何还原那一段真实的历史?
  黄永玉:既然是历史,当然就涉及很多事情,不过我有一个观点,不露相于人,不露相于某一个事件。世界的发展不能用诅咒来看,应该是正常的人情,应该用更多的怜悯来看问题。我也挨过打,也好辛苦,生活搞得很狼狈,过去教几十年书,收集一些珍贵的东西,一下拿跑了。我想我的东西你怎么拿跑呢,心里有时候感觉不太好过,但这又有什么值得大骂特骂的呢?可怜他,怜悯他——我的小说情绪的主干就是这样,不用谴责,老老实实的把事实写给大家,不要掀起一种激烈的情绪。   至于做历史的归纳,那让读者去研究考虑,或者来批评它。我自己有各种各样的眷恋,包括爱它,包括伤心,包括一些怀念,包括一些追悼,包括有很多甜蜜的东西。
  《出版广角》:您曾给自己排序,文学、雕塑、绘画,绘画排在最后,是因为它能养活前几样。大家听到后都很惊讶,因为您在绘画和雕塑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被大家熟知的身份也是画家和雕塑家,没想到文学在您心中的地位如此高?
  黄永玉:文学在乐器里面是钢琴,它全面,表现什么都可以。小提琴也好听,也表现很多技巧,但没有钢琴这么丰富。文学形式又这么多样,这么有意思,这么细致,就像跟好朋友聊天一样,像聊天最后秘密的话一样,多开心。我有时写到得意的时候自己会哈哈大笑,我在意大利的家在三楼,我女儿问我笑什么,我说写了一段得意的东西就笑。画画没有笑过,做雕塑也没有什么好笑。
  我喜欢看什么方式的文章,我就写怎么样的文章。我不喜欢看的文章,我要引以为戒,告诉自己不要写这样的文章。人家约我写的我肯定不写的,然后我要写好了,我求人家发表也有过。因此说不靠这个东西吃饭,这就好办了,写自己开心的东西。
  《出版广角》:绘画最终建立的是空间化的观看样式,强调片段性,而写作则需要建立时间与空间的连贯性。您是如何调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黄永玉:画画写文章对我来讲,都没有受过训练,没有受过训练有它的缺点,缺点恰好成为风格。我没有严格管我的老师,所以比较自在,画也不会影响文学,文学也不会影响画,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有时候一天可以写七八张纸,有时候才想了一句,那一句搞来搞去搞不清楚。昨天就出现一个问题,我在中学,让我吹号,好不容易我学会吹小号,结果星期一要唱党歌,国民党的党歌,一定要唱的,居然有乐队伴奏,我在里面吹小号,吹完之后指挥说不要我了,因为我吹得像四马路卖衣服的小贩。晚上想出来了,像袁世凯的大儿子做不了皇太子那么失落,总算结稿了。有的时候一句话搞很久,有的时候一天写很多。
  《出版广角》:像您这样谈到文学,真的很特别。和您的绘画一样,您没有受过系统的训练,但是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所记录的场景让人身临其境,您在写作上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黄永玉:这主要还是自己处理文学生活方式不一样,文学的看生活。但是我更喜欢自己不投入里面去的那种文学,像沈从文式的、契诃夫式的,有这么一批作家,包括哈米维尔、斯坦贝格、左拉,这些东西就是比较客观的、比较冷静地看周围事物。当然也有激情,像雨果这些人,他比较激情也很重要,你不管处理什么,处理激情也好,处理什么,你自己要冷静。人家都以为一个作品非常激昂慷慨的,或者优雅的,他自己就是一定很优雅,或者很激昂慷慨。不是的,一句话就是冷静。写东西要冷静,处理战争、处理谈情说爱、处理一切的东西的时候,你要站在旁边很冷静的,因为你在生活里头看各种各样的东西,你写的当然同人家不一样。
  《出版广角》:您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受过很多的苦难,您的画作被称作“黑画”,您的背部被人打的鲜血淋淋。而在回首过去的时候,您又是如何看待那段痛苦的岁月?
  黄永玉:世界的历史不是从今天开始的,人类有几千年前的痛苦,只不过没有记录。惶恐、折磨,有时候就是人的常态。生活是一个很完整的过程,充满伤痕的生活也是一个完整的生活,人生就是这样,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我们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不只有新社会的经历,还有旧时代的体验。现在看当年人性的扭曲,也是应该谅解的。能怎么样?人不愿意宽恕罪恶,不宽恕的最好办法就是别忘记,但是你可以谅解。在法国的时候,我去过巴黎圣母院,在圣母院的附近有一个纪念馆,那是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死难者。法国诗人阿拉贡的诗句就刻在纪念馆正门上,他说:可以原谅,不能忘记。
  还能有什么更好的解脱办法吗?没有。仇恨没有用,报复也没有用,对犯下罪行的人,你就是鞭尸也解救不了所遭遇的磨难给你身心带来的创伤,你还是要面对生活。在外国有一个格言说:“别去记仇,记仇影响你对生活的判断。”这是对的。我们经常说新社会旧社会,把它分得那么清楚,实际上那个新的里面有好多旧的东西,那些旧的让我们害怕的东西,换一个面貌再来,就像中国的封建思想,几千年来总是变换面貌出现。所以,有人群围攻妓女、拿石头砸妓女的时候,耶稣说:如果你们自己不犯奸淫你们就可以打她,结果再没有人敢打。就是这样,面对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
  人从历史的角度想问题就能看开一点。在最困难的时候,为什么我不感觉忧愁,就是在任何一个情况下,我都能排解困难。我也曾哭过一次,忍不住地热泪滂沱,头埋在被子里,那是读到巴尔蒙特诗句的时候,他写道:“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世界”。读到这句诗的时候我哭得像小孩子。
  《出版广角》:感谢黄老,期待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第二卷、第三卷的出版。
  黄永玉:谢谢!
其他文献
《今年,我们小升初》,为我们推开的,正是这样一扇门——让我们可以去察看那种裂变、聚变和核变之源。  一个名不经传的“00后”小女生,在11岁时写的第一部长篇校园小说,上市不到半年便成为出版市场不折不扣的一匹黑马,原因何在?当我们还停留在80后、90后“流行什么阅读”的思维模式时,却不经意地发现,“00后”正在改变整个少儿市场的出版与阅读格局。《今年,我们小升初》的出版,让这个改变更加快速,我们就来
期刊
纵观图书出版各类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法,都与孩子培养极为相似,解开心扉“金钥匙”只有一把——沟通。沟通增进理解、沟通化解矛盾、沟通降低内耗、沟通提高效率。让我们图书在编辑的细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吧。  图书出版就像培养孩子。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学习进步、早日成才。作者和编辑作为图书的父母也同样有此期盼。图书与孩子一样,既有先天因素,也要后天努力。十指长短有不同,解决方法需对
期刊
一方面要让它填补学术界的空白,并真实地揭示王士珍的生平面目与历史地位;另一方面要将其打造成为一本面向大众市场的文史类图书,赢得读者的青睐。  近年来,北洋军阀史研究成为民国史研究的一个热点,更是成为不少出版社青睐的出版对象。这是因为北洋军阀集团的形成与瓦解上承晚清时期,下接民国前期,且其中的头面人物对中国近代军事、政治走向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在北洋军阀史研究领域,对历史人物的个案研究是一个亮点,其
期刊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荒诞的社会,而陈汗的小说更多抒发自我的孤寂灵魂在情感世界的荒谬性,与其说这是一部颠覆性的道德忏情录,还不如说是一部孤寂的灵魂之书。  近年来,人们对于陈汗的熟知,是因为其写出了颇受市场欢迎的电影《赤壁》和《孔子》,当然这些电影赢得了票房,也招来了极大的争议。人们争议的焦点是陈汗(甚或导演)对中国历史知识纵深的挖掘和掌握尚欠火候,更多地被市场绑架,仓促上阵。争议归争议,但终究已经形
期刊
他们气定神闲,热爱偏居一隅,我称之为“扫雪”。扫好了门前的雪,耐心地扫,然后示人,安静地示人。这便是救世的功德了,无量功德。  在古老的山西大同,生活着一名“踏踏实实浪漫着”的中年男子。他的名字叫王祥夫。因为五千年华夏文明太美好,造物主不忍这样的大美丧失殆尽,便拣选一些可以传承“美”的人,他们皆以绵柔之力,浑然不觉之状,沉浸于“美”之中并让“美”成为自身生命的一部分,过着超脱于世人却又混迹在芸芸众
期刊
可以说在基姆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交融的缩影,同时还能看到在当时的印度社会所普遍表现出来的现状和问题。  约瑟夫·拉迪亚德·吉卜林是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小说《基姆》是吉卜林最后一部印度题材的小说。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吉卜林十分注重将东西方的文化进行融合和展现,塑造了小说主人公基姆的形象。在小说中,主人公基姆既是一个东西方文化集中融合的载体,也是体现时代背景下社会集中变迁的人物。可以说在
期刊
只有用心如镜,活在当下,不被过去、现在、未来干扰,不被个体、主人、客者分别,不被影子、黑暗、光明迷惑,才能达到淡泊澄明的境界。  “学习佛法即是修习心法的调御,破除种种错误的价值观,重拾真如本性。”蔡志忠先生在这本《参禅步道·觉悟》的第一章中如是说——大部分问题都是意识问题,大部分错误都能被意识到并且克服。“事情未来之时,不期待。事情来之时,完全如实反映。事情过了之后,又回复成空。”佛教教导个人痛
期刊
在“转型升级”成为中国出版业近年来“走出去”发展主思路的背景下,2013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更具创意、更趋多元、更重原创。在版权贸易平台的主功能之外,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文化平台、产业平台的融合功能,这些变化以可见或不可见的方式体现在书展的诸多方面。  本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共达成中外版权贸易协议3667项,比2012年增长11.2%。其中,达成各类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协议2091项,比2012年同期增
期刊
近年来,广西人民出版社依托国家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的政策便利和与东盟国家邻近的地理优势,一直试图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友好出版合作关系,努力探索文化如何走向东南亚的路径和方法。在过去几年里,广西人民出版社与越南出版公司之间的“版贸”往来,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促进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良好作用,为广西出版走出去助力。  “十一五”期间,广西人民出版社向越南、韩国、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
期刊
[摘要]2010年的新书“限折令”始设终撤,2012年3月,图书“限折令”再度报批,至今悬而未决。透过图书“限折令”,可以看到我国图书市场的混乱现状与定价失范,这要求我们对我国图书市场价格的乱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国的图书价格机制,促进图书出版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限折令”;价格战;价格规范;价格乱象  [作者简介]张易,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