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象到本质:对体育教学中“常规现象”的再思考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zheng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教学中,一些被传统观念所认可的东西往往以一种稳定的“常规现象”传承于现实中。但是,当我们对这些“理所当然”的传承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科学而仔细的分析时,一些疑惑自然也就得到新的消解。基于这个观点,通过列举体育教学实践中三个一直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规现象”展开新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实践现象;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3-0055-01
  最近看了许多体育公开课,在欣喜教育创新和理念渗透得到重视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是长期以来大家习以为常的教法,在“理所当然”中不断得到传承,而仔细琢磨后又不得不让教师感到疑惑,在此列举几例,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一直认为正确的不正确
  在一些教学实践课中,包括一些权威的教学参考书和教材中,都要求学生在快速跑时前脚掌(或脚尖)着地,尽管高速摄影机已经告诉我们快速跑时是用脚跟先着地的,而脚尖着地只是一种错觉,但是许多课本和教材还依旧让学生“脚尖着地”。类似的情况还有要求学生在快速跑时身体要适当前倾,而事实上快速跑时应保持上体正直,甚至有研究证明,上体在后蹬离地的瞬间应该稍有后倾。过去的一些说法和教学法是依靠人们的自身感觉和肉眼观察得来的,但在科学发展的今天,许多过去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却恰恰被证实是不正确的了,我们应该及时予以修正,使教学尽早地离开单纯的经验总结,真正地走向科学。
  二、牵强附会的上下肢配合
  在一个地区观摩体育研究成果汇报课时,一个进行了多年教研的教师津津乐道地谈起他们的评课标准:一节课的两个教材要考虑到上下肢配合,即如果前半节课是用了以上肢为主的内容,那后半节课就要用以下肢为主的内容。猛一听还真有茅塞顿开之感,细细琢磨又觉得有点蹊跷了,这样费尽心机是为了什么呢?怕一节课只上了下肢内容(先假定有这样的内容),学生会下肢发展,上肢单薄吗?不会,因为一节课不会有这么大的效果。那么怕一个单元都上了下肢教材就会形成上小下大吗?恐怕也不至于。怕一个学期都上“下肢课”吗?在课程目标指导下的现在可能都上“下肢课”吗?再说,纯粹的下肢教材存在吗?跑是下肢?双杠是上肢?照此推理,短跑运动员是不是长着两条粗大的腿,上肢骨瘦如柴,而体操运动员则应是相反才对。事实并不是如此,跑步时上肢的配合摆动是相当重要的,而双杠时下肢的等长收缩也是必不可少的。人是一个整体,人的上下肢如同一个杠杆,互为支撑,交替运动,在一个短暂的时空里只有强度的相对大小和运动方式的不同,但绝不存在一个静止、一个运动的状态。从长时间来看,一项运动带来人的不协调发展的例子是不多的。何况是每周只有几节的体育课呢?因此,在一节课上非要搞上下肢配合,不免有些牵强。我们更担心的是,在安排教材时,要协调的问题很多,如育人和育体的配合、身体和心理的配合、技术和锻炼的配合、理论和实践的配合、思维和记忆的配合、主导性和主体性的配合等等。这些配合与协调的问题很多是关系到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根本问题的矛盾,如果这些更重要的东西在追求上下肢配合的忙碌中被丟失了的话,那么教师是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呢?
  三、不够劲的“思维”和“创造性”
  在体育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形成学生的个性和终身体育的能力,已经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共识和追求的方向。于是在体育课中也就出现了许多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动脑筋的尝试,这无疑是良好的愿望,也是一个可喜的开端。但是看了一些课后又觉得不够劲,或者说不对路。比如,教师经常看到的“思维”有这么几种:让学生用体育器材摆字或图案并说出含义;让学生在接力比赛中调换位置战胜对方;做某项运动时让学生考虑有几种方法或几种组合;让学生归纳,对比动作的要领和不同等。这里主要的问题一是思维指向什么,二是思维的深度。
  思维要有一定的深度,思考的问题要绕几圈才能让学生动起脑子来,才可能在“假说—实验—结论—反馈”的循环思维中培养出真正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归纳出几种作法或归纳出动作要领虽然亦可,但是学生真正的思维能力能否培养出来似有疑问。更关键的是教师绝不能满足于这样的小打小闹,体育包含许多社会现象和科学文化的原理。体育学习与文化学习相比,除了有共同的大脑思维活动外,还伴随着人体的感觉和记忆,因此在体育学习中可供学生思考(或者说应该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是很多的,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也是很多的,需要教师去钻研、去串联,然后组织到教学中,让学生边学边练,既懂又会。
  综合以上几点现象可知,体育教学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教学理论也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完善之处,教学实践还需要不断体验。对教师周围“已经习惯了的事物”只有本着实事求是和科学的态度去审视,不断探索,才能使体育教学从形式走向真实。
  (责任编辑 黄 晓)
其他文献
边远地区的开发,都是追求价值。实现价值的活动。没有价值的意识。我们就不会给自己提出边远地区开发的任务.
[摘要]“生活即教育”。教师作为指导者,应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融入生活,为学生构建集开放性、主动性、灵动性、互动性、建构性于一体的学习场所,使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学习和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关键词]生活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3-0094-01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告诉我们
结合广州地铁二号线公纪区间三线大跨度隧道 (开挖跨度 2 1.6m)施工 ,阐述城市地铁大跨度隧    道施工方法及施工要点 ,对双侧壁导坑施工技术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
[摘 要]在长期的经济生活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其知识点散而杂,多而繁。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善于发现的眼光,将在材料中常见的关键词以“点”的形式抛给学生,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总结,同时为了明确知识设问考查的范围,我们也可以以“线”的方式来引领学生进行汇总,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启发学生,不断地结合学科思维特点多总结、多归纳,将厚书变薄,再将薄书变厚。  [关键词]知识点;线索;层面;经济生活  [中图分类号]
实验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混合式学习借助多媒体,充分发挥传统学习方式与网络化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
[摘要]主要针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展开论述。提出的情境创设方式主要包括:活动情境、生活情境及游戏情境等。上述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方式均经过具体的教学实践验证,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活动生活游戏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48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本土教学方法,它最先由南通一名小学教师李吉林提
《从依赖外援自力更生》一文中对中国技术引进中自力更生方针做了一定评价.认为.这种方针尽管不尽完善.但却使中国的经验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模式.中国的自力更生方针包括以下内容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以阅读教育为主要的手段,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使青少年学生在各个学段层层递进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而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中学阶段;阅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6-
及时捕捉社会热点与教材的结合点,可以有效提升政治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在“文化的作用和文化发展”专题复习中,教师通过再现社会热点,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分析
加强科研与生产的联合,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也是许多国家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甘肃省的科研生产联合工作是从1982年开始的。据不完全统计。截止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