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探索

来源 :考试·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u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63-0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本文拟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谈几点看法,求教于方家。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1.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3.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3.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其他文献
摘要:响应课改精神,探讨在目前进行的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启迪学生在课前主动自学,培养自学能力。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角色互换,鼓励学生亲自体验并获得直接的认知感悟和情意锻炼。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学习自主性。  关键词:学习主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47-01  深入语文课堂,还存在一些有悖新课改精神的封闭、僵化的现象:教师提问多,学生质疑少;教辅用书多,工具用书少;表演作秀多,务实创新少……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习惯的陈旧与落伍。课程改革的前提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改革。  1"用"教材多一些,"教"教材少一些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人们对学生的评价是以学习为主,首先是看他考了多少分,导致老师们在教学中也重知识,不中德育,其实德育无处不在,本文就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58-01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是净化社
期刊
摘要: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由于片面追求所谓的"诗意的课堂和平等的对话",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任由学生对文本作无限解读之象,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要尊重学生阅读主体地位,但不能放纵他们恣意地解读文本,教学中一定要对他们进行适时、适当地引导,帮助他们深入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真正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作品蕴涵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文本;解读;尊重; 超越  中图分类号:G63
期刊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等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探究学习是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如何在生物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
期刊
摘要: 如何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积累、推想与体会中感悟课文语言的意境与精彩,本文用实际、鲜明的课例,呈现了阅读教学的另一视角。  关键词:阅读教学;积累;推想;辨别;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59-01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是完全必要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仅就"体现"这一途径,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人文精神; 体现; 师生关系; 交流互动;自我超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36-01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清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50-01  重视能力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思考练习,新教材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问质疑,独立思考,培养思考习惯,质疑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操作技能,在导读和练习中占有一定的训练比例。那么,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
期刊
摘要:34年的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注重对学生的渗透思想教育, 大家知道: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董存瑞舍身砸暗堡》等记叙文,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是一组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可采取多种途径,渗透好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简介背景;学科特点;本地资源;身心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
期刊
摘要: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师问生答,教师评价的形式。老师成了评价的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的惟一评定者。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为此,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首要任务是要转变评价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把评价的权力交还给学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5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