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三观”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_95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更是一门艺术,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从某种意义上看,高效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呢?笔者以为思想“革命”往往比操作层面上的改变更有成效,立足“三观”,才是践行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当务之急。
  一、用新课程观开发育人资源,体现育人效应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的成长。课程就是儿童学习的跑道,它指向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终点。
  1.与文本人物同学,塑造品格
  语文教材内涵丰厚,语言情真意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亲其文而得其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文本人物表现出来的品格往往因爱之而习之。若加以适当引导,人物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矗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比如,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论语》,还有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光辉,一直照耀着中华民族的心灵。那些闪烁孔子智慧、寄托孔子思想、饱含着孔子君子品格的言语,伴随着2000多年的岁月,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孔子游春》一文中关于“孔子借水论君子”一段的论述堪称经典,反复吟诵揣摩,对塑造孩子向上、向善的品格具有积极的意义。
  2.与文本人物同行,树立志向
  浸润于文本思想,与书本人物共呼吸、同忧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在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心中的偶像、明星,他们的思想光辉照耀着稚嫩的心灵,启迪着少儿的心智,学生在默默的学习中践行着“伟人们”未走完且尚待继续前行的伟大历程。
  《孔子游春》一文自始至终都渗透着孔子对弟子们的启迪引导,教育弟子要以拯救社会为己任,心系大众,与民同乐。通过对课文的层层深入学习,伟人的光辉思想照耀着孩子们,伟人的博爱胸襟感染着孩子们。应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而学习?长大了应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些什么?在这里似乎都能得到明确的答案。
  3.与文本人物同悟,掌握方法
  文本教材往往会阐述某种思想,寄托某种情感,然而这种思想与情感一般不会开门见山地直接呈现,而是随着文本内容的层层推进,或者故事情节的展开而逐步揭示出来。学生在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将会与人物心相系,情相连。教师若能智慧引导,巧妙点拨,学生就能悟其深意,学有所得。
  孔子带领弟子游玩泗水,此时的泗水波澜起伏,活泼欢快的河水从大山中滚滚而来,又不知疲倦地奔腾而去。孔子凝望着面前的绿波,意味深长地发出了水是真君子的感慨。此一番论述犹如醍醐灌顶,原来“大道”更多地来源于对现实生活以及自然景象的理解与感悟,诚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立人、树德、悟法”应是语文教学亘古不变的重要目标,我们应积极践行大语文观,引领学生在对母语的涵咏中学会竞争,学会分享,经历过程,滋养心灵。
  二、用新儿童观打造本真课堂,增强智慧效能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自省自得、自我发展、自立成长的乐园。保护儿童天性,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尊重儿童的发展所需,施以自然、民主、和谐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增强语文课堂的智慧效能。
  本真课堂是充满人性化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确立生命意识,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生命体验,让平面的、沉寂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立体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生命价值的一片绿洲。
  本真课堂的主要形式包括在游戏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生活中发展。本真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让课堂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成长。
  1.回归儿童
  陶行知认为在儿童教育中主要存在两种错误观点和倾向,一种是“看不起孩子”,认为儿童根本不懂事,是天生的受教者,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学;一种是“把小孩看成大人”,硬把大人学的东西拿来给小孩子读,不管他们懂不懂。
  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也不乏上述情形。有些教师喜好独断专行,剥夺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机会,不给学生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权力,不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必须唯师而从。还有的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不加选择、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不管量有多大,内容有多艰涩难懂,只要自认为重要的,只要可能考到的都要塞。可以想象得出,如此教学,学生对语文学习还有多少兴趣,他们的天性与灵性还怎么保持和发展。
  因此,语文课堂“回归儿童”已经成为师生越来越迫切的期许。“体验语文”“情境语文”“诗意语文”……也在此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给语文课堂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此种理念下的课堂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愉悦了身心,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而有趣,也实实在在发展了儿童学习母语的能力。
  2.回归生活
  语文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的生动写照,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回归生活,引领学生在语文中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生活,联系自身的现实生活体验,演绎出精彩的课堂生活。
  回归生活的课堂,才会富有情趣,才会情真意切,才会充满智慧。也只有回归生活的课堂,才能引发学生有深度的思考,创新出有质感的语言,才能全面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3.回归成长
  高效的语文课堂,要回归学生的成长,着眼于儿童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要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陶冶情操,滋养心灵,端正品行,还要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智慧潜能的成长,具有语言矛盾冲突的思辨,具有高峰体验的经历,具有阶梯发展的心灵成长。
  活力,最重要的是思维的活。唯有思维的活,方能促进学生敏锐地捕捉文本的细节,解读作者的情感,方能促进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解析作者的思想,走向思维的更深处。当子路和颜回谈出自己的志向时,为什么孔子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一石激起千层浪,多角度解读,多层次阐释,学生在回答中相互争辩互相补充,碰出了耀眼的思维火花。   成长,最重要的是心灵的成长。唯有心灵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才能激发孩童对语文学习的真正情趣,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化被动为主动。也唯有心灵的成长,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不仅送给他的弟子们,更是对后人的引导,为青少年的心灵成长点起了一盏明灯。
  三、用新教材观解读语文课本,植根语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专家学者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具有时代气息,并且按照一定的体例编撰而成。然而,由于地区的差异、年代的相隔、个体特质的迥异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千篇一律地施而教之。我们应从学生的视角解读文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静躺在纸上的文字读得站立起来,让母语在孩童的心灵中生根,开花。
  1.课文走进心灵
  白纸黑字的课本,怎样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让他们畅游其中、乐此不疲?“一语三文,读悟共进”,是我执教《孔子游春》总结出来的心得。“一语”,即语言训练。本篇文章诸多段落结构严谨,语言整齐,文笔清新,修辞美妙,有利于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模仿创作。“三文”,即文字推敲、文章体悟、文化渗透。“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推敲此处的“一切”,就能体会到:水,真是具有海纳百川、包容一切的君子气度。纵观全文,孔子借水论君子,喻水谈志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此种章法细细体悟,学生倍感叹服,孔子仁政爱民的思想自然也渐渐地浸润了学生的心灵。
  2.课文呈现场景
  课文,在很多情况下是作者对生活场景的描述,对自身价值观念的反映,教师若能整合文本资源,将课本内容和思想场景化,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景感、现场感,引发情感的共鸣、思想的认同。执教《孔子游春》一文,我多次引领学生在不自觉中转换角色,进行情景对话,引发学生思考。
  场景一:
  【角色朗读】
  师(扮子路):“老师在看什么呢?”
  生(扮孔子):“我在看水呀。”
  【转换角色】
  生(扮子路):“老师在看什么呢?”
  师(扮孔子):“我在看水呀。”(语速稍慢,读出“呀”的语气和句号的停顿感)
  【引导评价】
  生:孔子在和弟子对话时眼睛依然看着水,神情是那样专注,若有所思。
  生:孔子告诉弟子的语气不是随随便便的那种,孔子在看水,不是我们平常休闲玩乐的游山玩水,而是有所感悟和思考。
  场景二:
  谈到颜回论志时,出示了诗歌:流水有意/落花有情/人生匆匆/不可无志/不表功/不求报/无志胜有志。
  1.哪位同学能模仿颜回来吟唱吟唱?
  2.教师提示:孔子先是侧耳倾听,过了一会儿,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引导学生和着颜回(班中一学生)反复吟唱,并随着孔子(老师)翩翩舞蹈。
  通过文本的演读、角色的转换、情景的再现,学生真切感悟到了语言的魅力,感受到了孔子师生之间那深厚而美好的情感,触摸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气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情趣,在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高效课堂改革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立足三观,解读文本,整合资源,演绎课堂,就能呈现出高效的语言训练,逐步滋养学生丰厚美丽的情感世界。
  (陈跃红,丹阳市丹凤实验小学,2123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其他文献
摘要:近三十多年,我国教育界热心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的同行们,常常关注如下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成长为伟大的教育家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最为关键的要点是什么?乌克兰在当前是如何继承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笔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乌克兰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瓦·德尔卡契女士和基辅市苏霍姆林斯基实验中学校长瓦·哈依鲁莲娜(通讯)院士。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实验中学
亦歌亦泣的岁月穿梭中,笔者从年轻教师的青涩走向“骨干教师”的成熟。当初出茅庐酒至半酣的人生愿景慢慢沉淀为欲说还休浅斟慢酌的反复回味时,平添几许困惑。上下求索,四处问道。  恰在此时,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2013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暨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研讨会”。两个阶段10天的培训,让茫然奔波的我们,能够暂时在这个“驿站”中停歇,看一看群英竞艳,省一省脚步
摘要:旅游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就是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对旅游职业教育资源大系统中各子系统进行调整、协调,构建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的联盟、旅游院校和政府旅游部门的联盟以及旅游院校之间的联盟,实现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资源;联盟;整合;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2-0068-04  针对目前苏州
【人物速写】  他是一个充满活力也充满“矛盾”的人,曾有人这样评价他:丰富却不浮躁,自由却不媚俗,沉潜却不避世。  刚毕业那会儿,他的课余生活很丰富。阅读、写作、学唱歌、写字、绘画、篆刻、登山、打猎、下围棋、做手工、自行车运动,近乎杂耍般的生活让他很充实。然而快乐的时光并没有使他忘记学习。他拿了两个专科毕业证书,一个是小学教育,一个是经济管理,通过自学考试还获得了南师大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读了南京
摘要: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是现代职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专业技能教学中应对学生尤为突出的个别差异的有效策略之一。专业技能教学中应加强合作学习,以个别差异之长补个别差异之短,以学生个别差异的积极面来有效应对学生个别差异的消极面。  关键词:专业技能教学;个别差异;合作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7-0052-03 
近年来,随着我市外来务工人口涌入带来的小学生人数的增加,新教师也大量增加,一些新建小学的新教师比例甚至达到了70%以上。以笔者曾经任职的S小学为例,2011年至2013年共计引进新教师26人,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0%。如何让这些新教师迅速提升教学能力,新教师欢迎何种形式的培训,怎样的校本研修才更为有效?这些都是亟待探究的问题。本文拟以数学学科新教师的校本研修为例,对“通透式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探
摘要:本文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素养的角度,以宿迁中等专业学校为研究对象,探索提高职业学校高素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科学规范的高素养人才培养计划”。学校实施“模拟德育学分银行”,构建德育考核新模式;实行学校管理三级量化管理方法,构建二级管理新模式;强化技能文化环境熏陶,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等措施有效促进了中职学生成人成才。  关键词:德育模式;高素养技能人才;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
傅佩荣博士的《哲学与人生》是一本简明通俗的哲学著作,读起来饶有趣味、发人深省,尤其是它激发了我们继续阅读的欲望,开启了我们深入思考的闸门。  作者在前言中就提出一个严肃的哲学话题激活我们的思维:活着,是一回事;但要活得有意义,则是另一回事。作者还引用尼采的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生活!”当我们读完全书,发现封底印上苏格拉底的名言:“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这更
摘要:本文为名校长成功人生的叙事报告,基于周俊校长优秀办学业绩和专业发展的人生轨迹,解读了其据正治校的理念,揭示了其超越自我的内在精神世界。  关键词:叙事报告;周俊;教育人生;据正治校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67-04  [人物档案]周俊,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扬州商校)校长、党委书记,江苏省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摘要:作为宿迁市教科研基地,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努力发挥基地优势,从引进先进理念,推动教学改革;利用基地平台,加强经验交流;承办比赛事项,夯实办学基础;借助课题研究,为基地建设导航。基地建设成效明显。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科研基地;专业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2-0054-02  作为宿迁市职业学校服装、电子专业教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