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状结构,一种快速构文的考场技巧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j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同学们反映,在写作中常常遇到一种困惑:也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可是这些素材如果单个写出来大多篇幅不长,非要写长的话,就是“小材大用”,一条小鱼炖成一锅汤的营养含量自己都觉得寡淡;如果舍弃又有些可惜。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经过不断的摸索、研究,我给学生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行文结构——块状结构。
  较之于现状结构,块状结构的作文的优势非常明显。我归纳一下,大体如下:
  首先是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素材都能用上,选三五个素材,试卷也写得满满的;其次是面对大的题目,能快速化大为小,分解主题,从不同角度阐释主题,从而强化主题。三是在文体的选择上,自由度大。可以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或者是议论性的散文,或者是抒情散文。选择文体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写自己最擅长的文体,二是依据表达作文主题的需要。三是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约束。四是明快、简洁、大气,结构匀称,详略得当。有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态和内在韵律,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因为确定了块状结构,主体的几个平行部分所花的笔墨大致是相当的,可以在行文之前就确定好每个部分所花的笔墨。五是有助联想,快速成文,点亮文采。因为省去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可以把构思与表达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若干相对独立的片段上,以便快速成文。几个平行的层次其实就是文章思路的辐射点,有利于快速进行联想。六是有助于点亮文采。结构明确后,马上集中精力描绘场景,使用多种修辞方法,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进行文采点缀,就好比对房子进行装潢一样。最为关键的是块状结构不仅简单易学而且行文简洁,使人一目了然,在考场这一特定场合,更容易被阅卷老师在极短的时间里理解,并产生好感。
  我在这里说一说“三”在作文中的独特效果,如果大家留意一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记叙性的文章在选材上,“三”是个很神奇的数字。中国传统小说就爱用三件事写一个完整的情节,《西游记》有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水浒传》里有三打祝家庄,三打镇关西;《红楼梦》中有三进大观园。我常想,这是为什么呢?“事不过三”嘛,写一两个材料内容有些单薄,写小说不够曲折,写议论文缺乏代表性;写四五个材料,写小说有些重复有些臃肿,写议论文又会造成材料堆砌。三不多不少。而块状结构作文就更偏爱“三”了,因为考场作文字数所限,这是一个“度”的问题。
  【写法指导】
  一)块状结构的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
  结构如下:
  开头:或故事,或引用,或开门见山提出总论点或总论题。
  主体:板块一:结构标志句一+事例分析板块二:结构标志句二+事例分析;板块三:结构标志句三+事例分析 ;结尾:或呼应开头,或总结全文,或深化论点。
  二)块状结构的记叙性文章
  可以写三四件事,从不同侧面塑造一个人,比如以“我眼中的某个历史文化名人”为话题作文就可以这么写,比如写苏轼,你就可以分解一下,比如分解成三个方面,初出茅庐时的意气风发,面对失意时的旷达,在政治生涯中的操守;小标题的拟定上,可以精选苏轼或别人相关诗句,融入自己的感受,调动自己的文化积淀,很快就能成文。
  可以写三四个人,表现同一个主题。还以“我眼中的某个历史文化名人”为话题作文,可以围绕主题写三个人,比如诸葛亮、刘禹锡和苏轼。
  结构如下:
  开头:用简洁精警的句子揭示题目内涵,总领全文。
  主体:
  板块一:结构标志句一+横断面一+抒情一
  板块二:结构标志句二+横断面二+抒情二
  板块三:结构标志句三+横断面三+抒情三
  结尾:或呼应开头,或总结全文,或升华主题。
  注意主体部分,选取生活的横断面,也就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必须围绕同一主旨,写作上力避平铺直叙,表达方式上,多用描写少用记叙。任何一个完整的段落都是由起始句,展开句和结尾句构成的,每个板块的起始句不要写类如“吃过早饭”, “下课了”,“上小学的时候”等等,而要打造成一个结构标志句,突出这个段落的核心;展开句不写事件的全过程,把要写的“点” 定格放大,突出细节。
  当然“结构标志句+横断面+抒情议论句”只是一个基本的方式,只是一种提示,只是给同学们一个基本的路径。材料的组接上有这几种:一是用小简洁的标题,概括画面内容;二是用“一、二、三”的形式排列;三是空行表示;四是什么都不用,只用结构标志句领起每段内容,让画面一个接着一个的展示出来。而我主张最简单有味的是第四种。
  镜头的组合形式要统一。不能一会儿是时间顺序,一会儿是空间顺序,而形成交叉。组合画面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或横向排列,以体现其广度,或纵向发展,以体现其深度。描述画面必须手法多变,以避免行文的刻板、单调。
其他文献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成功的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志。它左右着语文审美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而朗读恰恰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将书面语言里所含有的意蕴表达出来,而且还揉入了读者自身的深刻感受。它对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高雅情操,提高悟美、赏美、造美的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怎样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朗读教学,激发美感  教师范读。古人认为:“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
期刊
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同学生和家长打交道,而语言的沟通交流是最常见的交往方式。学生千差万别的,家长也各不相同,班主任在运用语言技巧进行沟通交流时,更应注重交流的艺术性,更应机动灵活,要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  一、因人、因时、因地、因事与学生沟通交流  (一)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语言方式。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自然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如,家庭、性别、性格
期刊
明代著名布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一句话道出了写作开头的重要性。我们习惯上把文章的开头称之为“凤头”, 就是要求文章的开篇要漂亮,能吸引读者的目光,即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笔者认为凤头应该具备以下共性:首先,开篇要点题,即简明扼要把你所想表达的主题揭示出来。其次,开篇要新颖,使用一些不新鲜的开头,即使不令人厌倦,也不会引起读者多大
期刊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教育是知识创新、应用和传播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  在提倡创新的今天,如何快速的识别、区分、整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显现出了它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作为长期从事低年级教学的我,对识字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创设情境,化抽象为具体  低年级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汉字大多是抽象的符号,如果一
期刊
做人不易,育人更难。因此,育人这种费神伤脑的思考总是盘旋在头顶上空。我就因为想如何把一篇散文讲得生动,讲得学生爱听,就忘记了电炒锅里烧着水,结果水烧干了,桌子烧坏了;也曾在梦中与调皮学生促膝谈心。老师手中的工作可停下来,心中的工作停不下来。当你教的学生考试不好时,要遭受领导批评,家长埋怨,同事白眼;当你在办事中,因交际狭隘,不得不付出低眉、笑脸时,这时,要忍耐人格之苦;当你在接触中,看到许多无能为
期刊
“高价幼儿园”现象一直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热点,存在即合理,既然有人办高价幼儿园,又有人读,就说明它有市场。  有的家长看重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有的家长关注幼儿园的环境,有的家长关注幼儿园的师资条件,凡此种种。幼儿园能否满足家长的需求成为家长衡量幼儿园好坏的标准。一个好的幼儿园,投入的师资和成本是截然不同的。高价幼儿园主要是优质幼儿园,即基础设施好、师资条件好、教育理念好的“三好”幼儿园。  当前家长
期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的诗句,运用在作文教学中说的是生活素材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但是现实生活往往是平淡、琐碎的,怎样从这些平淡、琐碎的材料中发现“生活的美”,乃至于“化腐朽为神奇”,表现出丰富的情趣、提炼出深刻的哲思,写出生活的美来,这是我们希望抵达的境界。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去年从七年级学生开始进行日记随笔式写作训练,即每天写一篇日记随笔,可写读书随笔,可写生活随笔
期刊
写作教学也是初中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它往往花去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因此,寻求比较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近几年来的教学实际,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  学生作文写不好,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思想,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你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在语文课本中,文质兼美的篇目俯拾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和谐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和谐是语文课堂美的基础所在。  一、建立融洽的课堂氛围  在师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