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漳县秧歌小调的艺术特色

来源 :音乐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ysica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漳县秧歌流传于漳县的各个村庄数百年,它是当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蕴涵着民族丰富的精神,具有漳县的地方特色。漳县秧歌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通过对漳县秧歌小调艺术特色的探讨,希望能唤起大家对漳县秧歌小调的关注与传承。
  关键词:漳县 秧歌 艺术特色
  一、漳县秧歌小调的简介
  漳县秧歌是属于陕北秧歌的其中一种,漳县秧歌也可称为“闹社火”。根据有关资料记载,陕北秧歌起源于宋代,成熟于明代,繁荣于清代中期。后来因为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得秧歌慢慢消失。1942年,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大批文艺爱好者开始了新的秧歌运动,这一民间艺术开始慢慢振兴起来,走入了人民的生活中。漳县秧歌舞蹈起源于人们的农业劳动,所以表现农业生产劳动的舞蹈特别多,其中秧歌这种形式流传最广。秧歌起源历史悠久,人们在田间辛苦地耕耘、播种,以敲锣打鼓,给辛苦的劳动人民用来助兴,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后来人们将农民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歌舞都统称为秧歌。
  秧歌是一种以唢呐、锣鼓为伴奏,将舞蹈与唱歌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漳县秧歌作为一种民间流传的重要民族文化遗产,广泛地分布在漳县周围的小村庄,是当地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人们利用中国传统的大年,用不同于都市里人们的表达方式,在闲来无事的正月天里,用秧歌来庆祝这一年来的丰收,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大型的文化活动习俗,渗透着漳县人民厚重的文化,它以优美的舞姿、独特的演唱方式和极富地方方言特色的语言真实地反映漳县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在世代繁衍发展的过程中,秧歌逐渐成为了深受漳县人民喜爱的文化与体育运动。
  二、漳县秧歌小调的艺术特色
  漳县秧歌作为土生土长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沉淀。漳县秧歌用独特的音乐、舞蹈、服饰来表演,取材广泛,贴近群众的现实生活。
  (一)秧歌小调的音乐特色
  漳县秧歌的音乐特色与漳县的风俗习惯和民族风格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几年,秧歌慢慢走向了现代化,要详细了解漳县秧歌小调的音乐特色,可以分为下面几点来论述:
  1.秧歌的调式
  调式是音乐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的表现手段之一。调式是一种多样性的音乐表现形式,可以是多民族化,调式对民族音乐有着重要的作用。调式在漳县秧歌中的运用体现了民族音乐的特色,漳县秧歌在演唱方面加入了方言腔和方言调、风俗习惯。总体来说,漳县秧歌演唱的风格是豪放、粗狂的,富有当地的特色。
  《降香》这首曲子是反复的上下两句体结构、五声羽调式。演唱的速度比较缓慢,拍子是四分音符为一拍的,每分钟大概是38拍,歌曲中的装饰音比较有特色。旋律上行时装饰音是比被装饰音的大二度出现的,在高音部分也是如此。装饰音以这种形式出现在曲调中,富有了漳县秧歌的特色。
  2.漳县方言对秧歌的影响
  漳县方言在一些的字词当中,发音比较特殊。一般在叫人名的时候前面一个字比较弱后面的比较强,这样的称呼发音,会影响演唱的旋律节奏。比如人名“小花”,在普通话中的小是三声,而在方言里是四声而且字头会拉的很长,花在普通话中是读一声,但是方言叫的话就是轻声,但是声音压得比较重。在演唱秧歌当中的发音也会多少的影响到旋律的节奏。
  3.漳县秧歌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与灵魂。赫尔岑早在19世纪就指出:“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漳县秧歌的乐器都是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主要的乐器有唢呐、大抬鼓、锣、钹、二胡等。秧歌演唱者的装扮,不管是头饰还是服饰都富有民族性。在漳县秧歌的旋律上,更是富有民族音乐特有的旋律。在节奏上,通常用的都是四拍子或者是二拍子,都是民族化的节拍。在演唱方面一般都是变化重复的合头换尾,在调式上一般都是用传统的五声调式。这些都充分的证明,漳县秧歌的民族性。
  (二)秧歌小调的舞蹈特色
  1.秧歌舞蹈的介绍
  狭义的秧歌只指秧歌舞蹈。之后扭秧歌更发展成为一种唱腔和舞姿,但又因各地地理环境的差异,群众感觉,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漳县的秧歌舞蹈就具有自己的特色,广义的可分为:跑场子、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腰鼓、扇子舞、高跷、赶小驴,最后就是唱秧歌,所谓唱秧歌就是大概7、8人围成一个圈,手里拿着花灯边唱边围着圈转,一般演唱的都是农民一年的辛苦劳动及其丰收,歌唱美好的生活。
  如今的漳县秧歌舞蹈除了保留了传统的扭(扭扭队)、舞狮子、耍龙灯、高跷、腰鼓、花灯、旱船、赶小驴,又加进了现代的舞蹈:扇子舞、腰鼓舞、丝带舞等。秧歌的音乐是由较为传统的民乐:唢呐、锣鼓、钹等伴奏的,跟着时代的进步又有一些电子乐还有高级音响设备来演奏。
  秧歌舞蹈,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中国特别具有民族特色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简单易学、丰富多彩,深受农民们的喜欢与热爱。秧歌舞蹈除了具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外,一般由舞队的形式来表演,一般一个舞蹈的人数由10人至百人来组成。有的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扭边走,随着鼓声的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2.漳县秧歌舞蹈的解析
  漳县的秧歌舞蹈表演的风格特色主要是“扭”,扭秧歌分为大场跟小场,漳县秧歌的基础动作比较简单,整个舞蹈除了“扭”,还有“摆”、“走”的特征。这种“走”、“摆”、“扭”的过程完全是按照人体自然运动规律,行成以腰、胯为主动,腿部像走路,两臂自然摆动的基本动作形象,使这种基本动律溶于鼓乐调式的4/4、2/4两种节奏形态里。秧歌具有易学、易普及、易融汇的特点,是一种表现力极丰富、感染力极强的自娱性集体舞蹈。
  漳县秧歌表演形式主要特点体现在“扭”,所以一般都会称之为“扭秧歌”,在锣鼓、唢呐等乐器的伴奏下,以腰为中心点。秧歌基本的“扭”、“走”、“摆”动作有:“十字步”、“三进一退步”、“二进二退步”、“扭腰步”、“向前小碎步”等二十多种,这些舞步随着锣鼓伴奏由表演者们自编自导。基本的舞步就是这些,手上的动作就是随着脚下的步子甩动,手上可以拿些道具,比如扇子,丝带等等。   (三)秧歌小调的服饰特色
  服饰的习俗是服饰文化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秧歌作为一种文化的形式载体,其服饰也会呈现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方的风格与风情特色,也会让人感觉到一个民族或者地方的历史以及当代的文化心态的面貌。
  秧歌作为新年里一种庆典的表演,它的表演服饰与表演的道具都应当具有当地浓烈的地域性。比起平时人们惯用的服饰,秧歌服饰艺术成分较多。漳县秧歌的服饰在表演中,总的来说,色彩比较鲜艳、明亮。在秧歌表演中每个舞蹈的服饰装扮或者造型上都会有些小小的不同,男女装也会有所区别。大致的可以分为2种:
  1.女装一般都是红色或者是绿色为主打色的套装,上装领子为小立领子,对襟扣子是用金色绳子编制成的蝴蝶或者中国结的形状,胸前绣有牡丹的花样,表示有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裤口略有喇叭样,这样会是有便于表演。一般都是扭扭队、跑花灯、腰鼓、船姑娘、扇子舞表演、丝带舞表演者使用,只不过是颜色有所不同。
  2.舞狮子、耍龙灯的服饰都是金黄色镶大红色边,对襟的上装佩带红色的腰带,头饰与服装都是一个颜色。黄色是土地的象征,我国是农业大国,把土地和农业作为治国根本。黄色是黄金的颜色,因此也有财富的含义。红色表示红红火火,两种颜色放在一起醒目华丽,让人感觉特别的庄严又好看。
  高跷的女角称为“上装”,男角称为“下装”。人物脸谱基本借鉴戏曲的图案样式,以夸张的手法勾画,塑造出戏谑的人物形象。服饰多为大红大绿,色彩艳丽,极具武阳民间艺术特色。高跷服饰有稍微有区别于其他服饰,主要区别就是下身部分,女装下裳要求裙子摆度略长,可以将腿上的木质高跷掩饰起来,增加修长的美感。男装多为颜色统一的镶边夹袄和镶边长裤,有的是一个对襟坎肩,裤口有时系腿带以便于表演。伞头跟船夫(船老汉)服饰跟高跷男装差不多,都是镶边的对襟坎肩,但是伞头头上扎条白毛巾,腰系红腰带,气势宏伟壮观,像黄河之水浩浩荡荡,是民族文化的象征。船老汉戴一顶草帽,脸上戴有假的白色长胡子。
  三、漳县秧歌的传承和保护
  漳县秧歌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主要流传于新寺、三岔、盐井等地。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漳县秧歌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对漳县人民艺术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漳县秧歌是一种群体艺术活动,由于最近几年年轻人都走出山沟,到城市去生活,以前的秧歌老艺人相继去世,能起带头作用组织秧歌的人所剩无几。而在当地上学的学生对传承秧歌文化的兴趣日趋淡薄,虽然有些打工的年轻人喜欢参与到秧歌队伍里去,但是更多的是把流行歌曲当做秧歌来演唱,已经失去了秧歌原有的味道。随着原生态秧歌演唱者的消失,漳县秧歌已经形成了传承断代。
  漳县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势在必行,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秧歌的多重价值。从扩展理论开始研究,然后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再扩展文化消费到培养专业人员等多方面进行,让秧歌的传承与保护得到有效的解决。漳县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蕴涵着丰富的黄土高原的习俗与风格,从地域环境来说,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漳县秧歌与黄土高原的渊源,了解当地的生活习俗和生活习惯,更能使我们对秧歌艺术获得另一个全新的认识,更能使我们认识到秧歌的生存、繁衍、传承和发展的影响。
  漳县秧歌是漳县人民土生土长的歌舞艺术,它依赖着人民群众的世代相传。漳县秧歌的传承与保护应该从培养人才的角度为出发点,充分将校教育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漳县秧歌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
其他文献
<正> 一九八三年九月三十日,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吉首市万溶乡金坪村农民在平整土地中挖出一个陶罐,内盛铜钱42斤半。这批铜钱最早的是西汉五铢,最晚的是南宋景定元宝背二。
摘要:达斡尔族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民族历史的地方性民族之一,其民歌是民族发展中传统的文化精髓之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代表性。从内容上来看,其从不同的角度重点诠释了达斡尔族与众不同的历史风貌以及文化内涵,将文学、历史以及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文化融入到了民歌之中流传下来,一定程度上填充了达斡尔族民族缺少独有民族文化的历史性缺憾。本文从达斡尔族民歌的内涵以及特点出发,简要分析其民歌的艺术性和价值性,以此为背景
摘要:音乐本身就是一门饱含情感的艺术,要想学好音乐,就必须注重情感的培养,只有用心去领悟和感受,才能够更好的将音乐表达出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情感培养是音乐审美的动力,同时也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目标之一。本文主要围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情感进行培养的有效策略展开论述,以期对音乐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音乐有所帮助,并未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学
音乐会圆满落幕新征程扬帆起航10月26日晚8时,香港大会堂音乐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广东省青联委员、深圳九三学社社员、深圳歌唱家协会理事、青年女高音歌唱家、深圳大学声乐教
在抗战年间创作的经典二声部合唱作品《在太行山上》因其写作手法的精炼、音乐表现的贴切以及情感上的振备人心,在70多年里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新时期,藏云飞及陈国权
摘要:音乐是如今人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艺术形式,不同人群对音乐有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的机会,从审美角度看,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有丰富情感等作用。同时,在中国的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是重要的核心内容,并要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美”并从中体验快乐。  关键词:音乐教育 体验 审美  音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人群对音乐有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音乐的教育
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灵魂,不论古今中外的曲目均可以演奏。但对不同的曲目不同的风格如何进行演奏,其区别就在于指法的运用。笔者通过对琵琶教学中指法的运用作相关阐述,
满文军,一个具有温暖嗓音的歌者,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亲民歌手,一个将《懂你》、《望乡》唱红大江南北的知名音乐人,也是在风口浪尖的公众人物。他犯过错误,也曾经消失在人们视线中,那些年,他彷徨、挣扎、无措,然而经过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他终于涅槃,化身为“音乐斗士”,在2014年再战歌坛。就在不久之前,满文军站上了《我是歌手》第二季的舞台,宣告着自己带着无以伦比的正能量,带着百分之百的诚意与谦逊,带着满满的
“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见到倪珈时,她正在认真的读着《四书五经》,一袭长发披肩,带着异域特色的姣好面容,在喧嚣的咖啡厅中仿若遗世而独立,我的脑海中不自觉的开始浮现出这首唯
树立自信心与培养兴趣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当学生对于声乐产生了浓厚兴趣才会有学习及表演的欲望,从而不知不觉中树立起自信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