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兼优,你懂吗?

来源 :汽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101106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llroad系列车型在奥迪产品线当中是非常年轻的,从2000年诞生至今也只有4款车型,其中一款就是早前进口到国内的A4 allroad,第一款allroad车型则是基于A6 Avant开发的allroad quattro,直到第二代车型才被正式叫A6 allroad,而眼前这款正是最新改款的第三代车型。假如硬要给A6 allroad定义,我认为绝对会产生不少分歧,A6 allroad这种特殊跨界车型不仅拥有SUV的通过性,也拥有旅行车的操控性,可以说是个性化与实用性高度结合,当然也能够证明你的生活品味更有逼格。
  有颜值更要有内涵



  国内并没有进口A6 Avant,毕竟旅行车市场的需求总没有欧洲市场高,于是奥迪则另辟蹊径,直接将拥有一定SUV特性的A6 allroad带来中国市场,满足一小圈子人对于旅行车的热爱,同时试图占领一部分SUV市场份额。从表面看来,A6 allroad并没有太多张扬之处,只是比一般的旅行车多了些跨界套件,前后灯组采用了国外改款A6的设计,就是如此地低调彰显自身的不同。除了外观,内饰同样采用了普通A6的设计,最大差异在于MMI中驾驶模式会多出“全路况”的选项,这个选项会联合空气悬挂将车身调到最高位置,让A6 allroad拥有媲美SUV的通过性,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越野能力,中控台上也多出了一个陡坡缓降的按钮,既然要全路况,这些装备必不可少。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A6 allroad在某些层面的本质上依然是一台A6,至少在整车的质感修行上,依然表现出极高水平行政级别轿车般的从容,3.0T机械增压发动机与7速双离合搭配的动力组合是国内唯一的选择,随传随到的动力表现也是奥迪典型的风格。经济模式下游走,变速箱的换挡逻辑并不算完美,我可以感觉得到它很努力地想通过不停转换高挡位获取更低的发动机转速从而减低油耗,但有时变速箱换挡的过程似乎也变得慵懒,动作慢了一拍之余也能够感受得到换挡的冲击顿挫,但这些顿挫并不会影响到舒适性,因为奥迪很努力去掩盖这种顿挫感,而且这种顿挫感也不会经常出现,只是偶尔会抽风,最多也只会影响驾驶者堵车的心情罢了。
  在驾驶A6 allroad的整个过程中,我更愿意将驾驶模式调到全路况或者动态模式下,因为自动模式下实在跟A6L太相似了,而全路况则能够在非铺装路面稍高的速度飞奔一下,更高的通过性让我更加放心去通过轻越野路面,而且这时候空气悬挂表现出来的过滤能力非常到位,不过当欢快飞奔的时候,不要忘记A6 allroad装备的是P-Zero纯公路性能轮胎,碎石路面对其的伤害是极大的,同时悬挂不时顶到最高位置的感受告诉我,A6 allroad只能提供通过性,高强度越野始终不是强项,只能靠着quattro和更高的底盘离地间距获得短暂的越野乐趣。



  相比全路况模式下的不尽兴,动态模式下的A6 allroad绝对让我更加愉悦,这时候空气悬挂自动降到最低,让车身保持最低矮的冲刺状态。3.0T的机械增压发动机最大马力333匹,比国产A6L的调校还要高,而且这台发动机的力量感绝对充裕,对应超过1.8吨重的A6 allroad,哪怕是轻轻的一脚油门,也有相当活跃的动力响应,变速箱相比在经济模式下的模棱两可也变得异常积极,看着发动机转速表指针变动也是相当果断利落。再将油门放肆深踩的话,我会感觉得到车头有轻微上扬的姿态,动力发放无可挑剔,那种感觉绝对可以让驾驶者亢奋起来,假如这时候发动机的声音能够更响亮的话,整个驾驶的感觉会更加完美,因为整个加速过程中,这台发动机依然保持比较“文静”的声线状态。
  它真的比A6L要好开



  除了更多样化的动力表现,A6 allroad的操控性也是相当靠谱。为什么我会用靠谱来形容呢?首先,A6 allroad的日常行驶感觉是那种稳重舒适而又不乏路面质感的类型,纯以舒适性来对比的话,它确实有点比不上A6L,就空间一项就已经被比下去了。但从操控性来说,得益于空气悬挂的支撑,车辆底盘在弯中的动态更加利落,而且quattro系统也能够帮助A6 allroad在弯中稳稳地抓住行车轨迹行驶,哪怕轮胎已经开始嘶叫,我依然能够感受得到车身是受控的。而且在不断的过弯过程中,我似乎更喜欢A6 allroad的车身配重,车尾在极限状态下那种向外甩的倾向,会让我更乐意以更高的速度去过下一个弯道。对于接近2吨重的A6 allroad来说,能够有如此手起刀落的操控快感我认为已经足够了,毕竟它要做到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才生,而不是某方面突出的偏科生。起码相对于越野能力来说,它在操控方面的造诣是相当靠谱的!
  A6 allroad确实是一辆全能的轿车,或者说是跨界车吧,虽然越野能力并不出色,但有普通旅行轿车所不具备的通过性;性能表现相当出色,只是氛围营造得相当文雅;实用性也是扛扛滴,只是缺少了点SUV的气势。它的每一方面都能够有自己的特色却不随波逐流,相比于国产的A6L也少了些官气,多了点生活的味道,最终能够有多少消费者懂得欣赏它的美,又是一个未知数了。
其他文献
在混乱瞬变的时代里,纷扰嘈杂的空间里,一份坚持人性本位的精神,一隅静享纯然天籁的独处,原本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却由于A.A.D.这个品牌的产品而和谐交融了。  A.A.D.品牌没有说出来会吓死宝宝的悠远历史,但这个品牌的创始人兼产品开发者与我一样,都是经历过黑胶唱盘到CD,再从CD到数字音乐档案的“老一代”,他和我都想抓住旧时代音乐载体的那种人性韵味、纯真本色,以及饶富趣味的可折腾空间;但又不得
期刊
3个月前的某一天,全新英朗成了编辑部长测车,这一次,我们采用和以往常规的测试不同的方式,我们在三个月时间里对英朗进行了全面的体验,我们试过让老车主进行一番全新体验、自驾游,甚至挑战过“一箱油跑到弹尽粮绝”的极限,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我们日常的工作车,成功通过了三个月的严峻考验,这些测试及体验都让我们对全新英朗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老车主体验全新英朗,感觉如何?  对于Antonio来说,选择老英朗
期刊
之所以想到奥德赛,是因为之前我曾借过它,但那时只用它做原车音响测评,上午借车下午还,没有对这台强调7人座大空间的MPV深入探究过,格外好奇!此外,其它同事推荐我商借这一阵子超流行的7人座SUV,例如丰田汉兰达、福特探险者……,而这反而激荡了我对“7人座”在MPV或SUV上的思考,结果,由于我并没有带老人小孩到深山野岭去越野的计划,再加上SUV底盘较高,老人小孩上下车不够方便,车内空间可应用的灵活度
期刊
11年前入行的时候,市面上可以试驾的产品并不多,赛欧是A0级车中很有份量的一辆;当年第一代的赛欧还属于别克品牌时,它是第一辆在市场上打出“十万元家轿”的车,当年那是一辆捷达还卖十几万元的时代。  多年没试过赛欧,如今它已经发展到第三代车型,当然它已经不是车市中“重量级”的车型,入门版5.99万元售价让它的定位已经下降到A0级最入门的车型,竞争对手有一堆自主品牌。但我们眼中,赛欧仍然是一辆“靠谱”的
期刊
当大家拿到这本杂志的时候,这一代E-Class的生命周期已经处于最后的尾声,而携众多亮点的新一代E-Class不到三个月内将进行全球首发,在这么一个时间节点把E320L拿来做一个短试,时间上有点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E320L产生兴趣。  我们的兴趣点在哪?奔驰式的机械搭配。除了E400外,国产奔驰E级都同样地使用3.0T V6双涡轮增压发动机,即便被刻意调低了输出,数据依旧非常漂亮,200kW与
期刊
如果只看CLA的外观,很容易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的漩涡,奔驰近年的家族式设计让人过目不忘之余,还很容易让人觉得旗下的三厢车都会和S-Class那样沉稳有道。  当然,这样的做法对于想买C-Class、E-Class这般传统轿车的消费者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这台CLA呢?Mercedes没有在这个细分市场中推出像BMW 2系这样的三厢双门轿跑,而是直接给了大家一台四门轿跑,这一举动似乎和Mercedes一贯
期刊
“Skyactiv(创驰蓝天)”作为马自达的看家本领,其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能让燃油经济性有所优化,而这次试驾的2015款阿特兹蓝天运动版,则是把Skyactiv体现得更高明了!2014款阿特兹2.5L的最低售价为21.58万元,而2015款2.5L阿特兹蓝天运动版则把售价压低到19.98万元,让更多预算有限的车主可以享受到2.5L Skyactiv发动机的性能。这款发动机我体验过,动力发放会比2.0
期刊
从海拉尔途经莫日格勒再前往额尔古纳全程约160公里,其中城市道路占5%,省道路段占70%,草原路段占25%,如此一来亦正好诠释了锐界的活动范围。刚上路不久,同车的同行便开始将锐界和汉兰达作出各种各样的对比,此时我则是坐于第三排座椅上进行空间评估。1个多小时后,从第三排爬回第二排上又坐了40分钟左右,第一总体印象是,锐界并没有对第二和第三排座椅进行刻意的厚此薄彼,两排座椅的坐垫长度都几乎一样,而第三
期刊
翻看旧闻,发现2015款途锐在6月份才上市,不过对于喜新厌旧的消费者来说,新款车型的到来是一件好事,况且2016款的途锐已经和现时大众最新的家族设计看齐了。  话说回来,高度一致的家族化设计给我们带来了一丁点的困惑,当作为工作车的途观超越编队前行的途锐车队时,我和同车的媒体同行还纳闷着:刚刚分车的时候未见到有这个颜色的途锐啊?  毕竟新款途锐有着全新设计的进气格栅和大包围,看起来更加紧致有力,也让
期刊
在我的印象中,逍客从来不是什么SUV,而是一台真正的跨界车,一台把底盘升高了一点的轿车,把用废了的SUV字眼套在逍客上,实在有点不合适,一来是逍客的离地间隙真还没到SUV的高度,二是它一门心思地搞操控去了,在欧洲喝着依云水长大的逍客沾满了驾驶的气息,其底盘调校完全冲着欧洲人的口味而来,在巴黎或法兰克福的街头,逍客真的是能见度很高的日系车之一,这是一台不太像日产的日产车,我说真的。  那么问题来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