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暴默 苏小明 相似的经历让她们惺惺相惜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c88148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的歌星张暴默、苏小明在事业的巅峰期都选择回归生活,淡出观众视线,她们去了哪里,这些年,又过得怎么样?
  部队里的歌唱家
  苏小明1957年生于北京,自幼在部队大院长大。她的父母都是参加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她的母亲名叫苏明,苏明原本不姓苏,因早年到延安参加革命,改为姓苏,意思是“向往苏联的光明”。苏小明的名字是母亲的名字中加了个“小”字,她是全家五个女儿中最小的。荆、明从三、四岁时便开始学钢琴,从小就显示出在音乐方面的天赋。1975年,18的苏小明考入海政歌舞团,成为合唱队里一名默默无闻的队员。一次偶然的机会,苏小明被时任海政歌舞团团长的王建华发现了。苏小明的演唱得到了王建华的认可,从此,苏小明获得了站在话筒前的机会,成为了一名独唱演员。1980年,改革进入第三个年头,人们的生活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年轻人穿起了时髦的喇叭裤,姑娘们把头发烫成卷发,小伙子热衷于弹吉他和学跳舞。
  《新星音乐会》区别于以往派发门票的方式,这场音乐会是“文革”结束后,首次公开售票的演出,票价为五角。开票的第二天,演唱会门票被抢购一空。这次音乐会便有苏小明,介绍她文章的标题:富有诗意的歌声。当时的苏小明已经在部队中小有名气,经常在部队的演出中独唱外国歌曲,但是却没有一首自己的歌。海政歌舞团和苏小明本人都认为在《新星音乐会》上,应该唱一首原创歌曲。然而,几天后音乐会就要上演,去哪找到一首既是原创,又不失水准的作品得以代表海军的形象,这让海政歌舞团的领导和苏小明都犯了难。旋律舒缓的军旅歌曲,此前不曾有过,创作也没有先例参考。新星音乐会几天后就要上演,苏小明要唱的歌却还没有创作出来。歌曲创作出来后离演出开始,已不足—天。1980年9月23日,新星音乐会中,歌唱演员朱明瑛、郑绪岚、远征等先后登台演唱了《中秋月》、《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苏小明演唱了《军港之夜》,这首不同于以往的军旅歌曲,它没有铿锵的基调,苏小明朴素的声音、口语化的演唱、细腻的感情,让人觉得亲切。在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荆、明返场六次。通过电视屏幕,全国的观众记住了这首歌,也记住了苏小明。
  《军港之夜》一夕之间,成为街头巷尾传唱度最高的歌曲。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批判和反对的声音也来势汹汹。众多音乐杂志与专业期刊登出文章,批评《军港之夜》格调不高、态度消极,说它是“靡靡之音”。不久,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开国上将叶飞将军听到消息,邀请了懂行的老同志一起观看了苏小明的演出。之后将军在病房里接见了海政歌舞团的领导和苏小明,明确表态说:“《军港之夜》这首歌,反映部队生活,有海味、有兵味,不错。革命歌曲也不一定非得都是进行曲,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经过叶飞将军一锤定音,《军港之夜》的风波才得以平息。争论平息后,苏小明作为最受欢迎的歌唱演员之一,不断到各地演出,每到一地,她必唱的,也是每场观众最期待的歌曲,就是《军港之夜》。
  同一时期,在部队里,出现了另外一首广为流传的歌,它就是《火箭兵的梦》,这首歌在当年让全国人民知道了第二炮兵这支神秘的部队,而它的演唱者便是张暴默。据张暴默说,《火箭兵的梦》和《军港之夜》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张暴默说:“《军港之夜》火了,二炮便也想出一首,同年便有了《火箭兵的梦》。”《火箭兵的梦》让张暴默在部队歌唱界有了名气,而真正让她被全国人民所认识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机会,是1983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晚会上的一曲《鼓浪屿之波》。其实,这首《鼓浪屿之波》的原唱并不是张暴默。在1982年,著名歌唱家李光羲已经首唱了这首歌。不过,机缘巧合,张暴默有机会赋予这首歌新的感觉,她柔中帶刚,娓娓道来的深情,让这首歌大受好评,广为传唱。一时间,海政歌舞团有苏小明,解放军二炮文工团有张暴默,二人引发了歌坛的极大关注。
  1980年,苏小明南下广州,录制她的第一张个人专辑《海风啊海风》。那时,磁带录音机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录音机的出现与流行也带动了一场收听方式的变革,人们改变了被动收听电台节目的状况,开启了自我选择收听内容的新时代。苏小明的专辑推出之后,风靡一时,她也成为了中国磁带销售量过百万的第一人。
  另一边,张暴默的事业也蒸蒸日上,四年内就三次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献歌。然而,苏小明和张暴默两个人,在事业的巅峰期,都选择了急流勇退。
  国外归来生活中的好朋友
  张暴默嗓音与性格,跟她的名字一样,时而深情,时而泼辣。她笑说自己可能将全部的柔情都用在了演唱中。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家喻户晓,可知道这首歌的原唱就是张暴默的却少之又少。
  1992年,张暴默离开二炮文工团,去了美国学习生活。几年后,潇洒走了一回的张暴默回国,出资一百万,用于幼儿教育事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一百万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很多人都说她懂得经商了,其实,张暴默说自己一分钱都没赚到。张暴默在40岁的时候,生下了女儿,取名弥乐。
  1985年,苏小明去法国学习声乐,一待就是10年。她的生活低调简单,只能从朋友的口中能听到有关她的信息。郁钧剑曾写道,苏小明有一年回国探亲,和她当时的新婚丈夫一起。她的丈夫是法国人,长得英俊,高高的鼻粱,挺挺的下巴,一副运动员似的体魄。郁钧剑问他是怎么看上苏小明的,是不是看E了小明的“对眼”。苏小明听后爽朗的大笑起来,边笑边翻译给她丈夫听。等他们叽里咕噜地说了一阵后,苏小明告诉郁钧剑,他说他就是看上我这双特色的对眼了。圈中的朋友都说苏小明为人直爽热情,说话做事不计较。但只要涉及专业上的事情,她便会一丝不苟,认真对待。2000年,回国后的苏小明,在阔别舞台14年后,重新回到了观众的视线中。当《军港之夜》的前奏响起,台下掌声雷动。她轻轻唱起,深沉含蓄、情真质朴的嗓音多年未变。之前张暴默也提到过,她和苏小明在生活中也是好朋友,除了相似的经历让二人惺惺相惜,直来直往的个性也让她们走得更近。
  现在,张暴默偶尔演唱,多数时候回归最简单的家庭生活。苏小明在戏剧中找到了自己的新天地。
  据BTV《记忆》整理 每周一至周五20:00播出
其他文献
秦坤用一张纸折出的“螳螂”卖出3万欧元,作品被欧洲多家博物馆收藏。2017年秋季,他还要携带作品远赴欧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做巡展。  90后少年,迷上神奇折纸艺术  今年26岁的秦坤是广西桂林人,受心灵手巧的妈妈影响,他小时候就爱玩折纸游戏,看着一张白纸经过折叠瞬间变成小船、板凳、花儿、千纸鹤之类的可爱小玩意儿,他觉得既神奇又有趣,并经常缠着母亲教他玩不同的花样。读初中时,别的同学都看漫画书、
期刊
最近,一本只有184页的“亲民版”《高数笔谈》,让东北大学92岁的退休老教授谢绪恺成了“网红”。每天从罩到晚,打到出版社及老人家里的电话不断。微博上700多条留言,有400多条是求购谢老新书的。出版社加印的图书售罄,各大网上书店也同时挂牌“缺货”。  谢绪恺说:“从1950年我走上学校讲台,到2005年退休,我在大学教书整整55年。作为从一线退休的老教师,偶然翻阅一本高数教材,我感到十分惊诧。”谢
期刊
《汉书·扬雄传上》有云:“八神奔而警跸兮。振殷辚而军装。”颜师古注:“军装。为军戎之饰装也。”我军建军始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当时这支部队穿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服装,只是加系红领巾予以区别:湘赣边区的秋收起义部队多着工农服装,佩戴红布袖章。  1928年红军利用战场缴获的几架缝纫机在江西宁冈挑寮村的一座破庙里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被装厂,这一时期红军的服装样式是用粗布做成的灰色中山装、八角帽,缀以
期刊
1945年生于北京,祖籍天津。  以大寫意花鸟画享誉画坛,并兼擅山水、书法、篆刻、诗词及西洋绘画等,于戏曲上造诣尤深。  郭石夫先生的花鸟画博综集粹、渊源广大。其画风沉雄朴厚、古雅刚正,磅礴而不染犷悍之习,洒脱而内具坚贞之质。  凡一花片叶、寸草泰石,莫不深合理法,备极情态,实为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领域树立一代典范。  郭石夫先生现为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期刊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运河,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400多年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的时代。  一、中国早期运河的开凿  在河南嵩山脚下,有一个汉代的建筑,里面有两个石阙,是汉武帝为纪念大禹而修建的。石阙上的汉画记载了大禹在嵩山治水的故事,据考证,这是现存的有关大禹治水的最早的文物。相传大禹就是从这里开始治水,一路东南而下,来到了水患严重的浙江绍兴。后来,他在绍兴治水多年,最终累死
期刊
老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时代就是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无论是“曹刘”,还是“孙仲谋”,都不是笑到最后的英雄。  那么谁才是笑到最后的英雄呢?历史已给出了答案,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司马懿为什么能笑到了最后?能力强?是一定的。他不仅善晓兵机,“静则使人无从察觉,动则令人措手不及”,还很富有治国理政之才,更有识人之明。的确,能力很强。但能力强的又不止
期刊
一部《甘肃土人的婚姻》译稿的产生,可说是费孝通自己也不敢信以为真的传奇。  1909年,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传教士许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甘肃甘北传教区履职。翌年,奉派往西宁传教,在塔尔寺学藏语半年。后叉被派至今青海乐都、民和一带,传教的同时,续学藏语四年。这位神父亦是学者,边传教边做学问。其中国传教生涯延续到1940年代,其系列著述《甘藏边境的土族》三大卷出版于1950年代至1960年代,属于土族研
期刊
一拐进北京报国寺西侧的小星胡同,一个静谧而叉充满了浓郁京味的四合院出现在眼前。这个小院儿,就是京城最小的博物馆——北京空竹博物馆,于2009年5月18日开馆,其占地面积只有200平方米。  推开小院儿金字黑匾下的大红木门,迎面是精致的砖雕影壁,影壁上一个儿童玩空竹的图案栩栩如生。这个图案的原型是雕刻在明永乐剔红婴戏漆盘上的。大门东边的墙壁上还有一幅精美的壁画。据介绍,这幅壁画原本不在展陈名单中,是
期刊
台北的街头巷尾,最不缺的是“川味”红烧牛肉面的招牌。当年,身在台湾的张大千,特别爱用这道菜招待客人。  张大千的红烧牛肉面  张大千的红烧牛肉面做法如下:先用素油煎剁碎的辣豆瓣酱;放入两小片姜,葱节子数段;牛肉4斤,切块入锅;花雕酒半斤至一斤;酒酿酌量;花椒10至20颗;擞盐;烧至大滚,再以小火炖,约4小时;煮面;分盘上桌;可佐以芫荽、红辣椒丝炒绿豆芽、盐、糖、醋、胡椒、酱油、辣油。  张大千很喜
期刊
2017年4月1日,李素丽正式退休了,笔者见到了李素丽,采访到了很多她生活中的“私家故事”……  高考失利成为公交车售票员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年您是如何成为一名公交车售票员的?  李素丽(以下简称李):我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播音员,1980年高中毕业时,我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却以12分之差落傍了。落傍后,我情绪低落了一阵子,我父亲是老公交司机,他劝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考不上大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