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汉字“根”的遐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ff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教学汉字,不仅要教给技能,更要从中渗透文化。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一课为例,浅析借助拓展学习,推促识字教学与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具体策略为察汉字之形,勾勒汉字画面;析汉字之理,演绎汉字故事;拓汉字之蕴,丰富汉字文化。
  [关键词]统编教材;汉字教学;文化传承;拓展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83-02
  汉字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相比其他教材,统编教材不仅注重识字写字技能训练,而且还透过汉字造字规律,从中了解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将其识字写字与文化传承有机融合。本文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一课拓展性学习为例,浅析其策略,以便让其识字教学焕发传统文化的光芒。
  一、察汉字之形,勾勒汉字画面
  汉字,是音、形、义的有机统一。但其根源还在于形,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物象”演化而来,具有一定的画质感。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汉字外“形”,帮助学生与具体直观图像联系,以便在习得汉字的同时,也能从中感知文化,助力语文素养形成。
  (一)从画面到汉字,在比较中理解字义
  【课例】课堂导人:
  (多媒体出示贝壳及其抽象画面()
  师:这些动物,你们都熟悉,它们就是贝壳。现在老师再出示一个甲骨文,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多媒体出示甲骨文“ε9”)
  生:好像是“贝”?
  师:说说为什么?
  生:从样子来看,这个字的外形,与贝壳外形差不多,特别是张开的样子。
  师:你说得很对,观察也仔细,这个甲骨文的确就是“贝”,主要描述的是贝壳张开的样子。
  【思考】第一学段学生思维较为直接,容易对画面感兴趣。在导人中,教师从画面人手,引导学生借助观察进行识字,不仅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字义,巩固字形,从中感知汉字的魅力。
  (二)从演变到汉字,在感知中追溯起源
  【课例】汉字演变
  (多媒体出示“贝”字形演变过程)
  师:这是“贝”字形演变过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从金文开始,“贝”字有了什么变化?
  生:下面多了两笔。
  师:你们想象一下,这个像什么?
  生:像触角,贝壳的触角。
  师:想象非常丰富。现在的“贝”字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文、隶书、草书,一步步演化过来的,书写非常方便。
  【思考】汉字漫长演变的过程,其实也是文化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演变过程,通过比较,分析,不仅便于准确把握汉字结构,而且还能从中理解字义,为其正确书写与规范运用做好铺垫;当然更重要的是,透过汉字演变,感知其背后文化,为其素养提升创造条件。
  二、析汉字之理,演绎汉字故事
  汉字是文化的基因。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都可以说是一个故事。通过追溯汉字起源,了解汉字演变过程,不仅可以明晰其表,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故事中成长,在故事中体验识字快乐。
  (一)借助部件明晰单字之理
  【课例】讲解“贫”字
  (多媒体出示)
  师:“贫”这个汉字,偏旁也是“贝”,我们先来看看它的演变过程,大胆想象一下,猜一猜它的意思。
  生:在篆文当中,它的上面,就像一个房子。
  生:它的下面好像是个刀,把“贝”给分开了……
  师:你们不仅观察仔细,而且想象丰富。的确,在篆文中,上面部分好像一个房屋,下面好像一把刀,把物体分开,我们可以编一编故事。
  生:贫的意思就是穷……
  【思考】汉字独特的构字方式,尤其是会意字,本身就是不同部件意思的综合体。具体教学中,可以通過先行拆分部件,接着逐个理解,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从中猜测汉字大致意义。借助这种搭房子的形式,相融汉字不同部件意思,不仅可以助力记住字形,而且还能理解字义。
  (二)借助想象明晰字组之理
  【课例】拓展识字
  师:大家基本上了解了“贝”的起源及其意思。现在这里有一些以“贝”为偏旁的汉字,请你们猜一猜,想一想,说说自己的理由。 (多媒体出示:婴
  贪 败)
  生:婴,中间是个小人,头上有很多贝壳,说明大家都很喜欢他。
  生:败,一边是个贝壳,一边是人,在拿棍子敲打贝壳,说明败家。
  【思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针对汉字而言,可以触类旁通。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字理出发,从单一汉字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类推,使其感知汉字之间的联系,便于从单个汉字学习拓展延伸到一组汉字。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识字形式,而且还能在更深层次理解汉字构造文化。
  三、拓汉字之蕴,丰富汉字文化
  每一个汉字都是文化的浓缩,都是文化的结晶。进行识字写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认识汉字,书写汉字,运用汉字,更重要的是透过汉字,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知汉字的魅力,让汉字教学焕发文化的芳香。
  (一)激活链接,体验文化广度
  【课例】小组活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贝”这个汉字,你们想一想,归纳一下,通过小组方式,进行探究“贝”究竟与什么有关呢?,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小组讨论,归纳)
  小组代表:“贝”字与贝壳有关,还与钱财有关,与商品购买有关……
  【思考】从“贝”字到文化,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拓展性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还便于从中拓展文化的广度,推促他们对文化的认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助力理解拓展汉字,赋予文化内涵。
  (二)巧设活动,感知文化深度
  【课例】课外实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贝”的故事,了解到贝壳原来是作为钱进行支付的。现在请你们回家,通过咨询父母,或者询问爷爷奶奶,了解我们几十年来,究竟靠什么方式支付钱?
  【思考】设计这一活动,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社会经济的发展,了解到从粮票到现金,到信用卡,再到手机支付,在感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让学生从中感知文化,体验文化,丰富自己的人文积淀,推促自己的言语交际能力发展。
  总而言之,汉字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教师要跳出单个汉字教学,站在文化传承的高度,在教学生进行识字写字的同时,更要通过汉字拓展性学习,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传承,感受到汉字的魅力,继而从中爱上汉字,为其学好语文,提高个人素养奠定基础。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摘 要]《绿苇儿童诗》是作者自编的教材内容。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绿苇之美、舞动绿苇之乐、流淌绿苇之诗、分享绿苇之颂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的情感,使他们在审美和嬉戏的交融中积蓄绿苇诗情;同时,让学生直观地积蓄优秀儿童诗的图式,掌握一些常用的写作技巧,初步学写儿童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诗心语文 教学实录 儿童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在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核心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处于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黄金时期和关键阶段,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也特别强。语文是一门语言学习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的核心要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合理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有效提升学生
[摘 要]《神州谣》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童谣。歌谣短小而意丰,句式整齐,韵脚交替出现,读起来朗朗上口。整首歌谣洋溢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感和浓郁的时代气息,气势磅礴。教学本课,在识好字词的同时,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童谣的有趣、感受祖国的伟大。  [关键词]童谣;解读;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这是高效阅读教学的体现。管建刚老师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时,从启示入手,以“欲言”收尾,随篇而变,创新分层,回旋往复,重中取重,紧扣主旨,质疑文本,使阅读教学指向了写作,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瞻前顾后;随篇而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70-01  
[摘 要]对比式阅读策略已然成为群文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重要方法,是引领学生阅读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推手。但基于文本内的,对素材内容、语段结构、写作方法进行对比的策略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关注。事实上,践行文内对比法更能深化文本细读,能更好地揣摩文本的言语形式和表达匠心。提出要整体把握,在一度对比中明晰作者选材艺术;层次递进,在二度对比中感受表达侧重智慧;深入细节,在三度对比中积累人物刻画方法,真正促进学生
[摘要]神话故事具有神奇的想象的特点。借助想象,引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大胆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神话故事;想象;言语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2-0070-02  《女娲
[摘要]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阅读怎么会是创作呢?当阅读中产生了问题,解决了,并把它写出来了,阅读就是创作。教学人类第一首诗《弹歌》,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逐步认识这首诗歌,并朗读诵读、理解诗意、探索创作,使学生明白诗人有独特的创造力。这样的教学,不是读读背背古诗所获得的枯燥的词句、抽象的意义,而是体会到诗歌是情感的流淌、表达的灵动,从而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要具有鲜明的文体意识。教学小说《冰项链》一文,教师根据单元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依照文体特点选择教學内容,遵循阅读心理规律课内外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沉入文本,领悟这一类文本的写作特点,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策略,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说类文本;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片段教学”是一扇探看教师综合素养的小窗,也是一种特别的对话。让片段教学出彩离不开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更离不开“三重对话”:与理论的对话——提升理念,与文本的对话——解读文本、设计方案,与现场的对话——展示风采。落实好这三重对话,便能让片段教学出彩。  [关键词]片段教学;技能大赛;对话;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摘 要]进入中高年级之后,语文教材中借助人物阐述道理的文本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一类文本在借人物言行就事阐理的过程中所蕴藏的材料选择、材料处理、语言运用等表达智慧,都值得学生深入探究。提出要紧扣挫折,在一波三折中梳理情节发展;依托中心,在搜寻排列中感知选材智慧;洞察写法,在画面补充中再现言行细节;前后对比,在数据罗列中感知精神品质,以助推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生长。  [关键词]梳理情节;感知选择;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