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心理素质对是优秀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是心理健康。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其自身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显得格外的重要。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军训对此功能独到,不可小视,本文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军训 医学生特点 心理健康
军训对培养大学生增强国防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提高组织纪律性,提倡艰苦奋斗和养成文明行为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军训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意志力、自强自立意识、承受挫折能力、情绪体验力等)得到锻炼。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的一部分,军训将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医学特点要求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1.医学学习的特点。研究表明医学学习具有极大的艰苦性。相对其它院校的专业学习而言,医学生学习的艰苦有其特殊含义。(1)一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有些学科之间没有多少内在联系,但又要求医学生完整、准确予以把握。(2)医学是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要求医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实验室、医院实践。(3)医学学习不但枯燥,且学习年限较一般院校长(5年)。医学学习特殊的艰苦性加剧了医学生心理冲突,带给其极大的学习、经济压力等,极易引发诸多的问题心理疾病。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医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约为9%~29%。
2.医学教育模式的特点。受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影响,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与人文社会学科等相关的选修课程比较少,课程设置比较单调,远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加之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出现人文知识不足的现象。部分医学生在诚实、守信、勤奋、谦虚等基础文明方面表现欠佳;在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不足。这直接导致部分医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心理健康问题增多。
3.医务工作的特点。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医疗环境变化巨大,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1)医生这个职业是不断学习的职业,为了跟上医学的发展和新发疾病的治疗的脚步,每天都在学习,还要参加职称评定,发表论文,有的还要担负科研和教育工作。医生这个职业压力非常大。(2)医患矛盾的加剧要求医生必须有很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在这样的工作和社会压力下,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枯竭感,情绪消沉等心理健康问题。医务工作的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在校的医学生,给医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军训对培养医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不难看出,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心理健康要求,军训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不仅使医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军训使医学生的心理品质(意志力、自强自立意识、承受挫折能力、情绪体验力等)得到锻炼,促进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将来更好地为病人、社会服务。
1.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自信心。前面已经提到,医学学习不但内容枯燥,且年限较长,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社会发展对医务工作者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医疗纠纷等问题让很多医学生失去了自信心。资料显示,各大医学院校都存在中途主动退学的学生,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觉得学医太苦、太累、压力太大。可见,医学生没有充足的信心是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军训中教官的坚定、严格、认真、勇敢、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充满自信地迎接训练与学习中的各种挑战,勇于克服训练与生活中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和军人勇往直前的气概面对医学学习,并为未来的奋斗准备了最好的心理助跑条件。
2.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医学生经常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心理状态的再平衡。军训对学生心理的教育造就了这种能力。在操课时,即使炎炎烈日、即使腰酸腿疼、即使想咆哮、逃跑,你也得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操课结束时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感觉,在军训中有了成功的心理体验,就不至于在对待挫折和失败时走极端,有效地控制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从而使学生心理自控能力加强。医学生在面对枯燥的学习时,医务工作者在面临无理取闹的患者时,这种心理自控能力是必须具备的。而军训很好地达到了提高医学生心理自控能力的作用。
3.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特有的吃苦精神。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极其艰苦,成为真正的医务工作者后工作压力更大。目前医务工作普遍反映没有幸福感,24小时值班制度;遇到紧急病情,即使三更半夜、刮风下雨都要立即上手术台,一站可能就是四五小时;当为病人付出所有时,还常遭遇患者家属不理解。这种种的情况都要求医务工作者要有特别的吃苦精神,否则难以开展工作。军训中严厉的教官、严格的作息时间、苛刻的纪律要求、一遍一遍重复的枯燥口令使医学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无惧风雨,不畏炎炎烈日,造就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提高了心理耐受能力,磨练了医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了医学生的吃苦精神。这种品质的形成对肩负时代重任的青年一代是弥足珍贵的。
4.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于医学生而言,团结协作的精神尤其重要,医学是一项复杂的群体工作,需要医生与护士、临床与科研、手术科室与辅助科室等等方方面面的合作,因此团队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军训有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军训是一项合作性很强的训练,比如整齐划一的内务管理和操课,就要求学生在训练中要密切配合,否则难以达到教官的要求。这种在特殊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团队精神将使医学生们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受益非浅。
三、如何更好的发挥军训在医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促进作用
1.军训前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准备工作
(1)学生自身的准备。不管曾经是否有过军训经历,医学生在新生军训前都必须做好准备,尤其是心理上的准备:军训前多锻炼自己的体质;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崭新的自我迎接军训;要炼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永不放弃的信念。
(2)学校的准备
①思想上重视:在军训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就要从思想和意识上高度重视军训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把军训作为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②行动上准备:一方面作好军训前的动员工作,另一方面分析医学生在军训中常见的共性心理问题、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特点、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策划应对方案,例如制作调查问卷、施测量表等。
(3)军训部队的准备
由于军训时间有限,要有重点和着力点,承训部队的教官在开始实施军训前,应接受相关的医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知识培训,掌握适当的心理知识,创造健康和谐的军训心理环境。
2.结合医学生的特点作好军训期间心理健康教育
要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要注意实施的内容、载体和实施者的组织工作。
(1)实施的内容:军训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军训实施中选择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重在医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着力于改善医学生的人际关系,消除医学生的压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抵抗挫折能力。
(2)实施的载体:充分抓住军训本身作为载体,例如队列会操、综合拉练、拉歌等,还可以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主提供载体,例如宣传单、期刊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素质培养。
(3)实施者的选择:可以充分调动军训官兵、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网络,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4)实施方式的选择:根据军训的管理特点,在军训过程中适当地开展了解学校、了解自我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团体辅导,学校也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在军训期间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
3.巩固、深化军训期间特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组织学生做好军训后的总结、巩固和深化工作,是巩固军训中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把军训工作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途径的一个重要环节。军训对于医学生军训后开始的学习、人际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迁移作用。军训结束后的总结,可以通过量表、座谈、调查等多种科学的手段来评估军训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下一步开展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温川飙,汤朝晖.军训亚文化与大学生心理[J].兰州学刊,1996(3):34—35.
[2]王定福.论高校学生军训的素质教育价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3):35—36.
[3]沈海滨.大学生军训心理特征浅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3):44—46.
[4]孔繁昌,王亮.大学生军训期间的心理特点及思想教育[J].教书育人,2000(14):16—17.
[5]沈筱兴.浅议学生军训中的心态与思想政治工作[J].江南学院学报,1998(3):131—133.
[关键词]军训 医学生特点 心理健康
军训对培养大学生增强国防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提高组织纪律性,提倡艰苦奋斗和养成文明行为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军训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心理品质(意志力、自强自立意识、承受挫折能力、情绪体验力等)得到锻炼。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的一部分,军训将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医学特点要求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1.医学学习的特点。研究表明医学学习具有极大的艰苦性。相对其它院校的专业学习而言,医学生学习的艰苦有其特殊含义。(1)一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有些学科之间没有多少内在联系,但又要求医学生完整、准确予以把握。(2)医学是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要求医学生在理论学习之余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实验室、医院实践。(3)医学学习不但枯燥,且学习年限较一般院校长(5年)。医学学习特殊的艰苦性加剧了医学生心理冲突,带给其极大的学习、经济压力等,极易引发诸多的问题心理疾病。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医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约为9%~29%。
2.医学教育模式的特点。受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影响,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与人文社会学科等相关的选修课程比较少,课程设置比较单调,远不能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加之医学教育过分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出现人文知识不足的现象。部分医学生在诚实、守信、勤奋、谦虚等基础文明方面表现欠佳;在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了解和认识不足。这直接导致部分医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心理健康问题增多。
3.医务工作的特点。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医疗环境变化巨大,很容易导致心理失衡。(1)医生这个职业是不断学习的职业,为了跟上医学的发展和新发疾病的治疗的脚步,每天都在学习,还要参加职称评定,发表论文,有的还要担负科研和教育工作。医生这个职业压力非常大。(2)医患矛盾的加剧要求医生必须有很大的耐心和责任心。在这样的工作和社会压力下,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枯竭感,情绪消沉等心理健康问题。医务工作的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在校的医学生,给医学生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军训对培养医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不难看出,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心理健康要求,军训作为一种特殊教育形式,不仅使医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军训使医学生的心理品质(意志力、自强自立意识、承受挫折能力、情绪体验力等)得到锻炼,促进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将来更好地为病人、社会服务。
1.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自信心。前面已经提到,医学学习不但内容枯燥,且年限较长,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社会发展对医务工作者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医疗纠纷等问题让很多医学生失去了自信心。资料显示,各大医学院校都存在中途主动退学的学生,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觉得学医太苦、太累、压力太大。可见,医学生没有充足的信心是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军训中教官的坚定、严格、认真、勇敢、热情,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充满自信地迎接训练与学习中的各种挑战,勇于克服训练与生活中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和军人勇往直前的气概面对医学学习,并为未来的奋斗准备了最好的心理助跑条件。
2.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医学生经常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心理状态的再平衡。军训对学生心理的教育造就了这种能力。在操课时,即使炎炎烈日、即使腰酸腿疼、即使想咆哮、逃跑,你也得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操课结束时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感觉,在军训中有了成功的心理体验,就不至于在对待挫折和失败时走极端,有效地控制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从而使学生心理自控能力加强。医学生在面对枯燥的学习时,医务工作者在面临无理取闹的患者时,这种心理自控能力是必须具备的。而军训很好地达到了提高医学生心理自控能力的作用。
3.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特有的吃苦精神。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极其艰苦,成为真正的医务工作者后工作压力更大。目前医务工作普遍反映没有幸福感,24小时值班制度;遇到紧急病情,即使三更半夜、刮风下雨都要立即上手术台,一站可能就是四五小时;当为病人付出所有时,还常遭遇患者家属不理解。这种种的情况都要求医务工作者要有特别的吃苦精神,否则难以开展工作。军训中严厉的教官、严格的作息时间、苛刻的纪律要求、一遍一遍重复的枯燥口令使医学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无惧风雨,不畏炎炎烈日,造就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提高了心理耐受能力,磨练了医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了医学生的吃苦精神。这种品质的形成对肩负时代重任的青年一代是弥足珍贵的。
4.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合作精神。对于医学生而言,团结协作的精神尤其重要,医学是一项复杂的群体工作,需要医生与护士、临床与科研、手术科室与辅助科室等等方方面面的合作,因此团队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军训有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军训是一项合作性很强的训练,比如整齐划一的内务管理和操课,就要求学生在训练中要密切配合,否则难以达到教官的要求。这种在特殊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团队精神将使医学生们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受益非浅。
三、如何更好的发挥军训在医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促进作用
1.军训前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准备工作
(1)学生自身的准备。不管曾经是否有过军训经历,医学生在新生军训前都必须做好准备,尤其是心理上的准备:军训前多锻炼自己的体质;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崭新的自我迎接军训;要炼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永不放弃的信念。
(2)学校的准备
①思想上重视:在军训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就要从思想和意识上高度重视军训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把军训作为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②行动上准备:一方面作好军训前的动员工作,另一方面分析医学生在军训中常见的共性心理问题、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特点、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策划应对方案,例如制作调查问卷、施测量表等。
(3)军训部队的准备
由于军训时间有限,要有重点和着力点,承训部队的教官在开始实施军训前,应接受相关的医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知识培训,掌握适当的心理知识,创造健康和谐的军训心理环境。
2.结合医学生的特点作好军训期间心理健康教育
要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要注意实施的内容、载体和实施者的组织工作。
(1)实施的内容:军训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军训实施中选择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重在医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着力于改善医学生的人际关系,消除医学生的压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抵抗挫折能力。
(2)实施的载体:充分抓住军训本身作为载体,例如队列会操、综合拉练、拉歌等,还可以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主提供载体,例如宣传单、期刊等,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素质培养。
(3)实施者的选择:可以充分调动军训官兵、辅导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网络,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4)实施方式的选择:根据军训的管理特点,在军训过程中适当地开展了解学校、了解自我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团体辅导,学校也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在军训期间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
3.巩固、深化军训期间特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组织学生做好军训后的总结、巩固和深化工作,是巩固军训中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把军训工作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途径的一个重要环节。军训对于医学生军训后开始的学习、人际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迁移作用。军训结束后的总结,可以通过量表、座谈、调查等多种科学的手段来评估军训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下一步开展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温川飙,汤朝晖.军训亚文化与大学生心理[J].兰州学刊,1996(3):34—35.
[2]王定福.论高校学生军训的素质教育价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3):35—36.
[3]沈海滨.大学生军训心理特征浅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3):44—46.
[4]孔繁昌,王亮.大学生军训期间的心理特点及思想教育[J].教书育人,2000(14):16—17.
[5]沈筱兴.浅议学生军训中的心态与思想政治工作[J].江南学院学报,1998(3):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