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收购欧洲的猜想与现实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ba9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贝特·贝克(Hubert Becker)已经 57 岁了,他还记得自己的前任老板奥托·瓦德里希(Otto Waldrich)。老板是个粗鲁的老日耳曼人,脖子上整天戴着个磁性测量器,能叫得出来每个旗下员工的名字,跟每个迎面而来的工人打招呼。这已经是43年前的事了,而直到7年前,这家位于著名的科堡碉堡(Veste Coburg)脚下的企业,还跟上世纪60年代没有什么区别。
  现在,贝克是这家德国企业的总经理,他的顶头上司却已经不是公司创始人的儿子老奥托了。新上司每年来德国两三趟,视察工厂的生产,公司员工的名字他是叫不上来的。在遥远的东方,这位上司还兼任着另一家大工厂的厂长,他的名字叫王旭,是北京第一车床厂的厂长。
  “我们公司从来就没有这么好过。”总经理贝克说,“瓦德里希科堡(Waldrich Coburg)公司被并购,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结果了。”
  “表面上看这一切再好不过了。”德国《焦点》(Foucs)周刊如此评价,这是德国的第三大新闻周刊。“因为北京第一机床厂属于北京精诚机械电子控股集团,这是一个财大气粗的国家垄断集团,借此北京正积极向全球市场扩张。”
  德国的媒体关注着瓦德里希科堡的命运。这家典型的德国家族企业,曾经一度是全球精密机械加工业的顶尖企业,但长期以来一直陷于艰难的经营。直到2005年10月24日,这个几度被国外企业收购的没落企业,转入了中国人的手里。
  现在,瓦德里希科堡的营业额6年翻了三番,公司市值增长了三四倍,员工人数也从500人暴涨到800人。2012年,另一家市场地位与瓦德里希科堡非常相似的企业转入了中国人的手里,那是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俗称“大象”的机械制造业巨头。
  这次与中国人的合并震惊德国,因为在收购完成的消息放出来之前,几乎毫无征兆。德国的媒体将这次并购称为“中国人在秘密收购德国”。
  不再事先张扬的收购案
  中国驻欧洲某国高级外交官康宁(因工作原因,他不愿透露真实姓名),对德国公司跨国合并的情况非常熟悉。他告诉《世界博览》记者:“中国的企业要在德国完成收购,保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德国,媒体在其中经常起到非常负面的作用。”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强国,巴伐利亚一个州的总产值就顶一个意大利。尽管如此,强大的德国恰恰没有对专门针对外资的监管体系。根据德国政府官方的数据显示,2009年有6.29亿欧元来自中国的投资。而2011年,仅联想集团收购德国电子产品零售商Medion一项就达到了2.3亿欧元。
  据伦敦顾问公司Dealogic的数据,2003年至2005年,中资企业在欧洲企业的总投资额还只有8.53亿美元,2008年至2010年飙升至了439亿美元。并购潮使中资企业获得了118家欧洲大企业的控制权。
  实际上,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上的策略上已经慢慢成熟。当年中铝收购力拓、光明收购澳糖这样的大案例,恰恰失败于“事先张扬”,反被竞争对手利用了当地舆论和政治导向,最终损失巨大。
  如今,在德国专营中小企业买卖中介的某家咨询公司透露,2010年一年内,中国公司共买下了278家德国企业。这些收购涉及的都是德国小企业,营业额大概在100万至1000万欧元(1欧元约合8.4元人民币)之间,餐馆等尚不在此列。据业内人士估计,中国企业在购买德国企业的过程中至少已经投入了20亿欧元。
  德国有大约7万家家族式小企业,但这些企业大多没有后继者。许多企业家去世了,企业也就关门了。据估计,每年德国有5000多家中小企业和3万多个工作岗位消失,原因是企业未能及时地成功地交接班。关闭这些企业,最好的、最常用的途径就是出售。因此,德国市场上经常有高质量大品牌的企业以极低的价格出售。
  来自中国的资本买来这些企业,买下的不仅是新技术、专利,还有欧洲、德国的销售渠道和德国品牌。
  《焦点》周刊记录下了汽车配件制造巨头博世集团(Bosch)总裁弗朗茨·菲润巴赫(Franz Fehrenbach)的担忧。2011年6月,菲润巴赫在博世斯图加特总部一次晚宴上发言,称中国人越来越多地并购德国机械行业处于资金危机的中等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已经从银行贷不出款来了,这种时候中国来的大笔资金就能派上应急的用场。“来自中国的新主人会把那些高精端企业的宝贵技术逐渐吸收到中国去。”
  大批中国投资者几年前就开始参与欧洲企业公开拍卖的过程,Roland Berger 策略咨询事务所的Gerd Sievers表示,开始过来的中国人,只是索求大批破产企业的内部资料。“但是现在,他们多数能够坚持到并购生意的最后,购买的比例相当之高。而且,中国新富豪愿意多付几个钱,因为这种购买不仅在技术上使得母公司产生飞跃,还能一举打开了西方市场,对于中国人具备很高的策略价值。”
  据康宁的观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收购德国公司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08年以前,中国企业到欧洲收购数量不多,规模也很小。2008年以后,收购的方向逐渐发生了变化。一个方向是收购德国的基础设施,比如林德集团收购德国的机场;另一个方向,则是购买德国一些著名企业的股份,利用他们的品牌作为平台来进入国际市场。
  2011年6月,联想收购德国电子零售商Medion;2011年4月,来自中国宁波的均胜集团收购了德国一家很有名的汽车配件生产企业Preh75%的股份。2012年1月份,山东重工业集团收购了意大利豪华游艇企业Ferretti 75%的股份。这些收购都在交易基本上已经成功时才被媒体披露出来。
  被炒作的“中国间谍”
  事实上,多数的收购交易是你情我愿。中国的经济模式与德国的生产模式是能够互补的。德国是外向型经济,金融危机一来,外部市场收缩,德国企业就面临生存危机,许多制造业企业在融资方面碰到很大问题。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的优势,希望收购欧洲企业的中国企业多数资金充足,另外它们还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对德国来说有很大吸引力。   德国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一语中的。在知悉中国三一重工收购“大象”的消息后,他分析道,在上世纪90年代,普茨迈斯特和施维英在中国的混凝土输送泵领域占据了2/3的市场份额。但是到2004年,这两家德国企业在中国混凝土输送泵市场上的份额下降到5%,已基本被挤出中国市场。
  “今天,全球60%的混凝土用量都在中国。如果一家公司丧失了中国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那么它将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赫尔曼·西蒙说。
  普茨迈斯特这样的大企业都这样,更何况,德国企业99%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他们更愿意和中国合作。
  但反对的力量来自商业之外的地方。
  与美国和其他经济体相比,欧洲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敏感性较低。“德国的一般媒体、政府官员和普通民众对中国企业到德国投资和购买很少关注,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关注,但只要出现关注热点,往往就是负面的信息。”康宁透露。
  这与德国的媒体倾向不无关系。康宁谈起自己在欧洲多年的经历,认为不光是德国,整个欧洲在大众心态层面都仍然存在排华和抵触的心理,“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的角度不同。”
  和只关心总统八卦的法国媒体不同,德国的媒体比较关注与中国相关的政治经济新闻。在大众关注层面相对弱化的国家安全层面,德国媒体反而表现出相当的警惕。以德国第一大新闻周刊《明镜》为代表,“来自中国的商业间谍”是其“经典选题”之一。
  “商业上的一点点事情都要炒作,几乎要搅黄了为止。所以逼得很多企业私下进行交易行为。这些媒体主要关注这个企业是否有中国政府背景,对德国的安全是否会造成威胁。他们关注技术安全,是否会窃取德国科技、影响德国的竞争力、影响德国的就业之类。”
  不管是不是有意而为之,这些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影响德国企业的决策,从而使得被获知的中国收购流产。在法理基础上,这些媒体也会借助报道,对政府施加压力,让政府对收购进行调查。调查一旦开始,往往要持续很长时间,导致最终收购不了了之。
  秘密收购的猜想与真相
  对中国政府力量既充满期待又深怀恐惧,这是欧洲普遍存在的心态。这种心态放在过去也许有些道理,但现在,随着中国民营资本积极投资海外,却又不恰当地投射到了无辜的民营资本身上。
  黄怒波投资冰岛事件即是这种心态的一大牺牲品。黄怒波及其中坤集团购买冰岛土地的故事,几乎可以说是这类并购失败的标准样本。
  黄怒波竭力想要告诉外界,他的投资行为只是一项单纯的商业行为,而他只是中国的一位民营企业家,甚至只是一位理想主义的诗人,与政府并无任何关系。但外媒对这一投资事件的解读还是给他带来了麻烦。
  外媒的报道中,这位排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129位的中国商人被反复强调“曾是一位官员”,暗指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政府意志。
  而另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家任正非,则长期被误解为有着神秘的军方背景,这导致华为在海外并购的时候非议不少,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2010年5月,由于华为在事先未得到允许的情况下收购一家创业企业的部分员工和知识产权,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又对它进行了追溯审查。3月24日,澳大利亚政府禁止华为对其宽带项目进行投标。
  如今随着三一重工突然收购普茨迈斯特的消息公布,“中国企业在秘密收购欧洲”的说法又在欧洲的媒体上流行一时。
  “所谓秘密收购,只不过是一种噱头而已。实际上三一重工所作所为跟正常的公司收购没什么不同。区别在于这是两家公司的高层的直接交流,双方都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最大的可能性。”一位供职于三一重工的项目经理对《世界博览》记者透露,“这就跟优酷和土豆合并是一类性质的事情。”
  他隐约地透露一点,所谓“秘密操作”,也许跟三一重工的国内竞争对手有关。“同城的中联重科对普茨迈斯特也是志在必得,谁能秘密占得先手,谁就能掌握这场收购的最后胜利。”
  和外媒的猜测完全不一样,这一回是纯粹的民营企业三一重工取代了国企中联重科,取得了收购的胜利。
  伦敦的经济学家 Mark Williams分析说,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这些战略性的企业收购并不是中国企业的统一战略。“这些收购行为和其他大型投资者没什么不一样。”只不过,企业已经懂得通过“保密”和抱团来规避海外并购中的风险。这才是中国企业“秘密收购”的真相。
其他文献
导语:两个月前的一天,当一份举报材料寄到葛兰素史克(GSK)董事会时,GSK新闻发言人认出,这位举报人已经是第二次寄送材料。 “GSK涉嫌在华推广产品时向医生许诺回扣。”这句话不过是这家全球第三大制药商的经营潜规则中露出的冰山一角。  目前,事情最新的进展是,在“GSK中国四架马车”全部被捕之后,总部已经派出三名高管前往中国,处理与涉贿调查有关的问题。且中国有关部门已逮捕一名英国公民,该公民很可能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道德混乱,信仰淡漠,此类现象不在少数。今天不即行纠正。定会遗恨将来……  我们的国家,古老而积习深重,恶习颇多。无论是从知识上还是道义上都落后于世界各国。今天不抓紧改变这一切,机会将不再重来。  以上这段让人心生共鸣的话,是1945年伦理教育家丸山敏雄深感日本战后社会道德沦丧、人生观颓废、为金钱不择手段时写下的。当时他决心通过伦理教育重振日本人的精神,于是创建了名为“
肩题:去“矿工”主场看一看  导语:与传统乏味的工业城市不同,这两座城市也有其吸引游客的地方。  对于大多数旅游者而言,哈尔科夫与顿涅茨克这两个工业城市并不是旅行中的主要目的地。但是作为工业和交通中心,它们对于乌克兰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二战中也曾作为主要战场。而且与我们脑海中灰蒙蒙的重工业城市印象不同,这两座城市处处都有绿树覆盖,其中顿涅茨克的绿化率据说还曾在欧洲排到前几位。  哈尔科夫位于乌
金正日的逝世,让人们第一次有机会目睹金氏家族的集中亮相。  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正日去世的消息震动了世界。多年来,对于他本人和他的家庭,公众知之甚少。“金氏家族”一直笼罩着神秘的色彩。  是政治家,亦是艺术家  金正日生于1942年2月16日,是朝鲜已故国家主席金日成的长子。母亲金正淑是一位抗日英雄。金正目的名字来源于父母名字的中间字,寓意是父母琴瑟相谐、志同
自利比亚反政府军攻入首都的黎波里后,卡扎菲家族从前神秘的奢华生活也被揭开了面纱:海边别墅群、数不清的各类名酒、水上摩托车、按摩浴缸等。  反对派士兵们占领了位于的黎波里市郊的一座规模庞大的别墅后,发现卡扎菲第四个儿子穆塔西姆仅仅是把这座位别墅当成周末度假的单身公寓。  卡扎菲给人的印象是非常喜欢住帐篷,他甚至在帐篷里接待来访的外国元首。从之前媒体报道的照片中,帐篷里的布置虽然看起来金碧辉煌,但是几
布拉格市中心,一条闹中取静的街巷,一间装修过的老酒店,十多位客人聚在大堂休息区,第20届布拉格作家节就在此展开。  作为赞助商,酒店打出来的广告词是“如果酒店没有客人,就如同书没有读者。”我们和《你读过赫拉巴尔吗》的捷克作家托马什·马札尔聊过,他说现在捷克文学畅销书的印数只有过去的1/3,中国也如是。书的读者在减少,而酒店入住率大约依旧,至少来布拉格的游客与日俱增。  布拉格作家节起源于伦敦的济慈
要使流动人口对养老保险产生信任感,根本办法在于制度化改革:建立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制度。  2009年最后一天,深圳市出现农民工退保高潮。据《南方日报》1月l日报道:“近两万名参保人涌向社保个人服务中心和各区的社保服务站,退保人数创深圳历史新高。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有近2000人在现场排队等候。”农民工年末退保虽然每年都有发生,但这一次与之前的原因不尽相同。  2009年12月31日是办理退保的最后一
不管是对于懂红酒、爱红酒的行家里手,还是叶公好龙的门外汉来说,“拉菲”二字都是如雷贯耳。作为法国波尔多的顶级酒庄,拉菲的滋味自然非比寻常。但是到底是这好酒醉人,还是酒背后波尔多名庄古堡的血统和那掌管着拉菲酒庄的神秘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传奇迷人,或许旋转在水晶杯中的红色液体很难告诉你一个准确答案。  你饮下的不是酒,是传奇  1868年8月8日,詹姆斯·德·罗斯柴尔德男爵在一个公众拍卖会上买下了拉菲酒
避孕套品牌杜蕾斯将在伦敦奥运会期间向超过1万名的参赛运动员发放免费避孕套,但这家全球销量第一、隶属于英国利洁时集团的著名公司做这件事时非常小心,甚至不敢吹嘘自己和奥运有任何关系。就连该公司发言人答记者问时也显得颇为谨慎,他强调:“我们会严格按照奥委会的准则做事,知道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  说起来,杜蕾斯算是非常有自知之明了,因为它的母公司利洁时集团并没有花钱赞助奥运,而竞争对手的宝洁公司却花了超
在没搞清楚银行理财产品究竟是怎么回事前,最好先不要做稳赚不赔的梦。    我们最信任的金融机构非银行莫属。从小妈妈就会牵着你的手,在发薪日把余钱存入银行。在人们印象中,向银行里存钱,既安全又生息。于是顺理成章的,在银行理财肯定也错不了,一定会比存款赚得更多吧?  带着这样的印象,笔者的一位朋友在银行办业务时,接受了大堂经理的建议,买了一款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比加息后的年收益更高。事实上,以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