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道德混乱,信仰淡漠,此类现象不在少数。今天不即行纠正。定会遗恨将来……
我们的国家,古老而积习深重,恶习颇多。无论是从知识上还是道义上都落后于世界各国。今天不抓紧改变这一切,机会将不再重来。
以上这段让人心生共鸣的话,是1945年伦理教育家丸山敏雄深感日本战后社会道德沦丧、人生观颓废、为金钱不择手段时写下的。当时他决心通过伦理教育重振日本人的精神,于是创建了名为“伦理研究所”的民间教育机构。
据现任理事长丸山敏秋(丸山敏雄之孙)介绍,现在日本伦理研究所已经发展到拥有17万个人会员和6万法人会员(企业会员),成为日本规模最大的民间教育机构之一,年收入超过90亿日元(100日元约合8.3元人民币)。
“孔子丸山”
“日本刚刚战败的时候,国民素质非常低下,普通人为了钱不择手段;政治家也没有伦理道德,用黑金政治欺骗老百姓。”伦理研究所中国事务所负责人于振忠对《世界博览》记者说,这时候,创始人丸山敏雄先生决定为日本人撑起精神支柱,他坚信只有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日本才能真正重建。
而这种自然规律,就是丸山敏雄一直追求的“福德一致”,也就是说伦理道德可以同人得到的福报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他的纯粹伦理观同旧伦理观念不同的地方。
丸山敏雄用自己生命的前50年来探索人如何能获得幸福的奥秘,他差点当了和尚,一度成为优秀的教师和历史学家,又为了宗教而放弃教育工作,再因“邪教”指控而被捕入狱,在狱中饱受严刑拷打……在于振忠看来,丸山敏雄是一个有着圣人般智慧和卫道士股自我牺牲精神的人。
丸山敏雄1892年生于日本福冈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就表现出过目不忘的聪明劲儿,但父亲只想着把他培养成一名僧侣。对他进行了极为严格的信仰教育和修行训练。每当他问父母亲是否真有“地狱和极乐世界”时,他们都十分肯定地说:“虽然没看见过,但开山祖说有,那就一定是有的!”对这样的回答,丸山敏雄一直不能完全信服,幼小的心灵开始反复想着除了当和尚,还有没有其他的人生之路可以走。
后来因为学习成绩优秀,他违背了父母的意愿,成了一名教师。
在这段时间里,丸山敏雄开始实践《论语》对为人处世的要求,因而得到了“孔子丸山”的绰号。尽管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事业也渐有成就,但一个从孩提时代就困扰着他的疑问一直没有得到解答:人遵守伦理道德同实际生活中的幸与不幸,究竟有没有直接关系?道德是否一定能带来幸福?
丸山敏雄不但研究日本的神佛教育、中国的传统儒家道德观念。还接触了基督教的道德观和日本历史上的革命问题。1931年春,他从友人那听说了以实践为特色的“人之道教团”,准备以亲身体验来为一直苦恼着的“国家与信仰”问题找到答案,于是决心入教。在教团里,他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和人的心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才能突出,他很快被奉为“准教祖”,成为教中二号人物。
然而教团势力的扩大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恐慌。1936年,日本警察中主管思想政治犯的“特高课”突然袭击了教团,丸山敏雄和数十名干部一起被关押。当时正值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占上风、法西斯独裁日益形成的时代,丸山敏雄在狱中遭到了非人的对待。
于振忠从丸山敏雄的书籍中读到了这段黑暗的日子:他被关在一个黑屋子里,跪在铺满了粗砂粒的水泥地上,看守们用茶碗和厚词典殴打他的头部,血流如注,他数次晕倒在血泊里。丸山敏雄反省,为什么历史上宗教屡屡受到镇压?因为宗教的弱点是排他性和独占性——一种宗教无法容忍另一种宗教,一种宗教的信徒只会为自己和家人祈祷福报。
渐渐地,丸山敏雄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他醒悟到狱警在殴打他的时候,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终于有一天,他在囚室的墙面上看到了已故父母的形象,他的眼泪流向父母,父母的眼泪也流向他,那一瞬间他顿悟了,觉得自己应该为人类做一些事。
他决定做伦理道德的普及者。1945年9月3日,出狱后的丸山敏雄开始起草有关夫妇伦理的《夫妇道》一书,这本书是他通过多年的实践观察做出的总结。随后,他通过出版书籍和杂志以及兴办集体学习班的形式宣传着自己的思想。他拒绝各种宗教团体的邀请,以社团法人的形式经营着伦理研究所,让其一步步发展壮大。
伦理的实用价值
现在。伦理研究所隶属于日本生涯教育管理局,主要业务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导个人如何建立和睦家庭,包括处理夫妻、亲子、婆媳等关系;另一项业务是企业伦理文化,通过对伦理的实践,让企业能够蓬勃发展。
于振忠记得自己第一次参观日本伦理研究所总部时,还以为那里是一个政府机构:“地址在日本的干代田区,周围都是政府部门的办公地。研究所有一栋很大的办公楼,所有员工都很谦和,一切井井有序,我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在参观了一系列会员活动之后,于振忠终于对什么是纯粹伦理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伦理研究所的个人会员每天清晨五六点之间都会组织晨会,大声朗读研究所发行的书籍和杂志中的文章,有时还有专业研究员为大家进行演讲,然后会员们交流实践纯粹伦理的经验。
“纯粹伦理”的概念由丸山敏雄提出,指的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不脱离实际的做人道理。伦理研究所在60多年的历史里。总结了几十万会员的亲身实践案例,将伦理道德这个虚无飘渺的概念数字化、具体化。成为了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经验总结,达到了丸山敏雄一直追求的福德一致的标准一只要按照这套理论实践,就能得到幸福。
于振忠对记者说:“自然科学通过对物的观察,发现一些法则。纯粹伦理就是通过对人的观察,发现一定条件下的社会法则,同自然科学一样是对数据的积累和分析。”
比方说现在日本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宅男”成风。许多年轻人有社交恐惧症。研究所的家庭生活伦理指导师就会帮助遇到这种问题的会员家庭从精神层面来了解原因。“同西方的心理医生不同,伦理指导师不仅仅从‘患者’身上找问题,”作为唯一一名外国研究员,于振忠说,一般他们会看患者父母之间的关系好不好、父母是不是对老人没有尽孝。“我们的理论中有句话,‘子女是表演父母内心的名优(名演员)’,”于振忠说,“亲子关系就像DNA,无形当中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而伦理研究所最大的创新,是让伦理在企业经营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于振忠刚到日本时参观过一家排名前五的印刷厂。这家名为红屋印刷的企业也是研究所的会员。“社长告诉我说他
我们的国家,古老而积习深重,恶习颇多。无论是从知识上还是道义上都落后于世界各国。今天不抓紧改变这一切,机会将不再重来。
以上这段让人心生共鸣的话,是1945年伦理教育家丸山敏雄深感日本战后社会道德沦丧、人生观颓废、为金钱不择手段时写下的。当时他决心通过伦理教育重振日本人的精神,于是创建了名为“伦理研究所”的民间教育机构。
据现任理事长丸山敏秋(丸山敏雄之孙)介绍,现在日本伦理研究所已经发展到拥有17万个人会员和6万法人会员(企业会员),成为日本规模最大的民间教育机构之一,年收入超过90亿日元(100日元约合8.3元人民币)。
“孔子丸山”
“日本刚刚战败的时候,国民素质非常低下,普通人为了钱不择手段;政治家也没有伦理道德,用黑金政治欺骗老百姓。”伦理研究所中国事务所负责人于振忠对《世界博览》记者说,这时候,创始人丸山敏雄先生决定为日本人撑起精神支柱,他坚信只有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日本才能真正重建。
而这种自然规律,就是丸山敏雄一直追求的“福德一致”,也就是说伦理道德可以同人得到的福报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他的纯粹伦理观同旧伦理观念不同的地方。
丸山敏雄用自己生命的前50年来探索人如何能获得幸福的奥秘,他差点当了和尚,一度成为优秀的教师和历史学家,又为了宗教而放弃教育工作,再因“邪教”指控而被捕入狱,在狱中饱受严刑拷打……在于振忠看来,丸山敏雄是一个有着圣人般智慧和卫道士股自我牺牲精神的人。
丸山敏雄1892年生于日本福冈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就表现出过目不忘的聪明劲儿,但父亲只想着把他培养成一名僧侣。对他进行了极为严格的信仰教育和修行训练。每当他问父母亲是否真有“地狱和极乐世界”时,他们都十分肯定地说:“虽然没看见过,但开山祖说有,那就一定是有的!”对这样的回答,丸山敏雄一直不能完全信服,幼小的心灵开始反复想着除了当和尚,还有没有其他的人生之路可以走。
后来因为学习成绩优秀,他违背了父母的意愿,成了一名教师。
在这段时间里,丸山敏雄开始实践《论语》对为人处世的要求,因而得到了“孔子丸山”的绰号。尽管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事业也渐有成就,但一个从孩提时代就困扰着他的疑问一直没有得到解答:人遵守伦理道德同实际生活中的幸与不幸,究竟有没有直接关系?道德是否一定能带来幸福?
丸山敏雄不但研究日本的神佛教育、中国的传统儒家道德观念。还接触了基督教的道德观和日本历史上的革命问题。1931年春,他从友人那听说了以实践为特色的“人之道教团”,准备以亲身体验来为一直苦恼着的“国家与信仰”问题找到答案,于是决心入教。在教团里,他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关系和人的心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才能突出,他很快被奉为“准教祖”,成为教中二号人物。
然而教团势力的扩大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恐慌。1936年,日本警察中主管思想政治犯的“特高课”突然袭击了教团,丸山敏雄和数十名干部一起被关押。当时正值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占上风、法西斯独裁日益形成的时代,丸山敏雄在狱中遭到了非人的对待。
于振忠从丸山敏雄的书籍中读到了这段黑暗的日子:他被关在一个黑屋子里,跪在铺满了粗砂粒的水泥地上,看守们用茶碗和厚词典殴打他的头部,血流如注,他数次晕倒在血泊里。丸山敏雄反省,为什么历史上宗教屡屡受到镇压?因为宗教的弱点是排他性和独占性——一种宗教无法容忍另一种宗教,一种宗教的信徒只会为自己和家人祈祷福报。
渐渐地,丸山敏雄达到了更高的境界,他醒悟到狱警在殴打他的时候,也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终于有一天,他在囚室的墙面上看到了已故父母的形象,他的眼泪流向父母,父母的眼泪也流向他,那一瞬间他顿悟了,觉得自己应该为人类做一些事。
他决定做伦理道德的普及者。1945年9月3日,出狱后的丸山敏雄开始起草有关夫妇伦理的《夫妇道》一书,这本书是他通过多年的实践观察做出的总结。随后,他通过出版书籍和杂志以及兴办集体学习班的形式宣传着自己的思想。他拒绝各种宗教团体的邀请,以社团法人的形式经营着伦理研究所,让其一步步发展壮大。
伦理的实用价值
现在。伦理研究所隶属于日本生涯教育管理局,主要业务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导个人如何建立和睦家庭,包括处理夫妻、亲子、婆媳等关系;另一项业务是企业伦理文化,通过对伦理的实践,让企业能够蓬勃发展。
于振忠记得自己第一次参观日本伦理研究所总部时,还以为那里是一个政府机构:“地址在日本的干代田区,周围都是政府部门的办公地。研究所有一栋很大的办公楼,所有员工都很谦和,一切井井有序,我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在参观了一系列会员活动之后,于振忠终于对什么是纯粹伦理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伦理研究所的个人会员每天清晨五六点之间都会组织晨会,大声朗读研究所发行的书籍和杂志中的文章,有时还有专业研究员为大家进行演讲,然后会员们交流实践纯粹伦理的经验。
“纯粹伦理”的概念由丸山敏雄提出,指的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不脱离实际的做人道理。伦理研究所在60多年的历史里。总结了几十万会员的亲身实践案例,将伦理道德这个虚无飘渺的概念数字化、具体化。成为了一套放之四海皆准的经验总结,达到了丸山敏雄一直追求的福德一致的标准一只要按照这套理论实践,就能得到幸福。
于振忠对记者说:“自然科学通过对物的观察,发现一些法则。纯粹伦理就是通过对人的观察,发现一定条件下的社会法则,同自然科学一样是对数据的积累和分析。”
比方说现在日本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宅男”成风。许多年轻人有社交恐惧症。研究所的家庭生活伦理指导师就会帮助遇到这种问题的会员家庭从精神层面来了解原因。“同西方的心理医生不同,伦理指导师不仅仅从‘患者’身上找问题,”作为唯一一名外国研究员,于振忠说,一般他们会看患者父母之间的关系好不好、父母是不是对老人没有尽孝。“我们的理论中有句话,‘子女是表演父母内心的名优(名演员)’,”于振忠说,“亲子关系就像DNA,无形当中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而伦理研究所最大的创新,是让伦理在企业经营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于振忠刚到日本时参观过一家排名前五的印刷厂。这家名为红屋印刷的企业也是研究所的会员。“社长告诉我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