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真正起源发展是明清时期。从“四大奇书”到《儒林外史》、《红楼梦》,小说艺术发展呈现出“日常美”的趋势。表现题材从着眼于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的国家大事到关注现实日常生活;描写人物从非凡的历代英雄怪杰到普通的平民百姓;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到面对现实人生。总体上看其呈现出由宏大历史叙事回归人物个体和日常生活的特点,彰显日常生活的平凡之美。赫勒曾提出通过微观构建道德美学,由此观来,两者不谋而合。
关键词:日常生活哲学 赫勒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
根据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的观点,中国小说最终在明清发展定型。这一时期,在“拟话本”和短篇小说发展的同时,长篇小说也迅速发展。以“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为最高成就代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中国封建制度没落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期望;在商品经济萌芽发展和王学左派思想影响下,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和对黑暗封建束缚的反抗;从丑的角度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异化扭曲的揭露。
中国古代小说整体发展呈现一个偏于荒诞而真实的趋向,特别在晚清时期出现的大量狭邪小说,多少有点现代化的意味。而小说渐趋“日常化”的特征,挖掘了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启发读者从日常生活之中对于人性自由和解放的观照以及审美愉悦。“现代性是启蒙、理性、个体性等,其中心是人自由的实现。”①从这一角度来讲,在《金瓶梅》那里,中国的小说已经开始具备了现代性,其中“日常化”表现的趋向也正是基于此,对封建思想统治下的人们道德价值观的重构和思考。
赫勒在对现代性审美的重建过程中,认为现代的美学应该落脚于人类个性的解放和道德的重构。在大工业化时代的背景下,按照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人类正在被自身所创造的机器所控制,出现的人类“异化”现象使社会道德底线被一次次打破,人的个性正在被束缚。对此,赫勒认为重构道德美学是摆脱这一现象的途径,而实现道德美学的载体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个体,表现平凡的日常生活,注重个体个性的自由,从而达到从个体延展到社会整体,推动道德的重建、摆脱异化的生活困境。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正是沿着她所提倡的“日常生活人道化”理念进行着。
从《三国演义》到《金瓶梅》的艺术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艺术发展,正是从借助敷衍历史、歌颂英雄寄托美好祝愿,以理想的高度对良好生存环境的呼唤,转变为以客观平静的笔触,通俗平实的语言,冷静地关注现实人生,批判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之后的《儒林外史》如此,《红楼梦》亦是如此,尽管后来出现了要求回归“理性道德”的小说,如《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但都落脚于描写现实日常生活、人物个体形象等。其中表现出的“日常美”,又将把对人的思考引向了脱离“封建道德”束缚的轨道。
一.小说题材的“日常生活化”
“社会变革不应仅仅在宏观尺度上实现,人的态度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内在组成部分。”②赫勒摆脱宏大叙事角度的桎梏,站在冷静的视角探视出人类社会变革的重要部分,即微观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的人。
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表现题材发展中,从《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一大批明代时的历史演义章回小说,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以及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都是着眼于通过宏大场面和宏伟叙述来给予读者崇高感受。运用通俗的语言、文人的加工和修辞,或是敷衍一代代王朝兴衰、讲述历史伟人,或是歌颂民间英雄的事迹,或是展现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其中夹杂着作者思想感情和评价,作者通过表现宏大历史的题材,或是壮阔的英雄群像,以神化和基于现实的合理“文学虚构性”或天马行空的想象,营造了时空转换、物是人非的深邃之感,以对一个“英明理想”时代的怀念、对民间英雄的塑造,发出了对中国传统“仁政贤臣”和“忠义”美德的呼唤,表达着中国士人“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重构。但值得注意的是,《水浒》和《西游记》虽仍未摆脱这一“宏大崇高”的审美选择,但其中已经有了“日常美”的因素,例如《水浒》中关于勾栏瓦子的描绘、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西游记》中异域风情和习俗的讲述等。
真正实现题材“日常生活化”开端的是《金瓶梅》,作为中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占据了中国小说史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它开启了中国小说“日常生活化”的先河。它打破以往小说世代累积的创作模式,在《水浒传》的市井生活描写的基础上,它的题材也开始完全地摆脱以往宏大的历史事件或英雄群像,而着眼于市井生活的描写,全书将视角放到西门庆家族的日常生活,表现西门庆家从兴到衰的过程。以西门一家日常生活为中点,网状展开,层层推入,整个社会的黑暗腐败、人性异化和灵魂扭曲便已触目惊心,对于其悲剧式的人物命运和结尾,表面上是其因种种淫乱导致日常生活支离破碎,实则是从这些微观的细节给予读者反思,以及关于封建社会的反思和对真正善良人性的呼唤和渴望。这正是赫勒所说的“从社會微观层面上去改造现存的生活图式,最终实现个体自身自由的提升”。《金瓶梅》看似是极为平常的生活题材,却以艺术的形式和审美范畴将其与读者产生审美心理距离,从而给人以极强的“日常美”感受。
在此之后,清代以《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长篇小说沿着“日常生活化”方向继续发展前进,特别是愈到晚清其表现题材的“日常生活化”趋势愈是纵深式地向前发展,如“四大谴责小说”的表现题材全部是关于底层民众生活;《海上花列传》展现妓女生活不易等。
二.追求个体解放和人的自由
在赫勒的美学思想中,追求人的个体解放和自由是其终极目标,实现人的个体解放又必须是将艺术与日常生活进行重新组合,美的栖息地就是在日常生活的个体之中。③按照赫勒的思想,文学作为一门艺术,也只有真正与日常生活接触,将日常生活中个体的个性表现出来,才能是对自由的一种解放,对道德美学的一种观照。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呈现出“生活个性化”的趋势。在人物的选取上,从高不可攀的帝王英雄到农村市井的布衣百姓;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从“扁平化”到“立体化”;在人物性格表现上,从“模式化”到“个性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小说人物不断“真实化”和“个性化”,人物内心的描写更加细腻和丰富,最终达到对人个体需求和自由的关照。
关键词:日常生活哲学 赫勒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
根据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的观点,中国小说最终在明清发展定型。这一时期,在“拟话本”和短篇小说发展的同时,长篇小说也迅速发展。以“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为最高成就代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中国封建制度没落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期望;在商品经济萌芽发展和王学左派思想影响下,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和对黑暗封建束缚的反抗;从丑的角度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异化扭曲的揭露。
中国古代小说整体发展呈现一个偏于荒诞而真实的趋向,特别在晚清时期出现的大量狭邪小说,多少有点现代化的意味。而小说渐趋“日常化”的特征,挖掘了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启发读者从日常生活之中对于人性自由和解放的观照以及审美愉悦。“现代性是启蒙、理性、个体性等,其中心是人自由的实现。”①从这一角度来讲,在《金瓶梅》那里,中国的小说已经开始具备了现代性,其中“日常化”表现的趋向也正是基于此,对封建思想统治下的人们道德价值观的重构和思考。
赫勒在对现代性审美的重建过程中,认为现代的美学应该落脚于人类个性的解放和道德的重构。在大工业化时代的背景下,按照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人类正在被自身所创造的机器所控制,出现的人类“异化”现象使社会道德底线被一次次打破,人的个性正在被束缚。对此,赫勒认为重构道德美学是摆脱这一现象的途径,而实现道德美学的载体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个体,表现平凡的日常生活,注重个体个性的自由,从而达到从个体延展到社会整体,推动道德的重建、摆脱异化的生活困境。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正是沿着她所提倡的“日常生活人道化”理念进行着。
从《三国演义》到《金瓶梅》的艺术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艺术发展,正是从借助敷衍历史、歌颂英雄寄托美好祝愿,以理想的高度对良好生存环境的呼唤,转变为以客观平静的笔触,通俗平实的语言,冷静地关注现实人生,批判那个“吃人”的封建社会。之后的《儒林外史》如此,《红楼梦》亦是如此,尽管后来出现了要求回归“理性道德”的小说,如《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但都落脚于描写现实日常生活、人物个体形象等。其中表现出的“日常美”,又将把对人的思考引向了脱离“封建道德”束缚的轨道。
一.小说题材的“日常生活化”
“社会变革不应仅仅在宏观尺度上实现,人的态度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内在组成部分。”②赫勒摆脱宏大叙事角度的桎梏,站在冷静的视角探视出人类社会变革的重要部分,即微观的日常生活和生活中的人。
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表现题材发展中,从《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一大批明代时的历史演义章回小说,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小说,以及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魔小说,都是着眼于通过宏大场面和宏伟叙述来给予读者崇高感受。运用通俗的语言、文人的加工和修辞,或是敷衍一代代王朝兴衰、讲述历史伟人,或是歌颂民间英雄的事迹,或是展现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其中夹杂着作者思想感情和评价,作者通过表现宏大历史的题材,或是壮阔的英雄群像,以神化和基于现实的合理“文学虚构性”或天马行空的想象,营造了时空转换、物是人非的深邃之感,以对一个“英明理想”时代的怀念、对民间英雄的塑造,发出了对中国传统“仁政贤臣”和“忠义”美德的呼唤,表达着中国士人“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重构。但值得注意的是,《水浒》和《西游记》虽仍未摆脱这一“宏大崇高”的审美选择,但其中已经有了“日常美”的因素,例如《水浒》中关于勾栏瓦子的描绘、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西游记》中异域风情和习俗的讲述等。
真正实现题材“日常生活化”开端的是《金瓶梅》,作为中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占据了中国小说史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是它开启了中国小说“日常生活化”的先河。它打破以往小说世代累积的创作模式,在《水浒传》的市井生活描写的基础上,它的题材也开始完全地摆脱以往宏大的历史事件或英雄群像,而着眼于市井生活的描写,全书将视角放到西门庆家族的日常生活,表现西门庆家从兴到衰的过程。以西门一家日常生活为中点,网状展开,层层推入,整个社会的黑暗腐败、人性异化和灵魂扭曲便已触目惊心,对于其悲剧式的人物命运和结尾,表面上是其因种种淫乱导致日常生活支离破碎,实则是从这些微观的细节给予读者反思,以及关于封建社会的反思和对真正善良人性的呼唤和渴望。这正是赫勒所说的“从社會微观层面上去改造现存的生活图式,最终实现个体自身自由的提升”。《金瓶梅》看似是极为平常的生活题材,却以艺术的形式和审美范畴将其与读者产生审美心理距离,从而给人以极强的“日常美”感受。
在此之后,清代以《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长篇小说沿着“日常生活化”方向继续发展前进,特别是愈到晚清其表现题材的“日常生活化”趋势愈是纵深式地向前发展,如“四大谴责小说”的表现题材全部是关于底层民众生活;《海上花列传》展现妓女生活不易等。
二.追求个体解放和人的自由
在赫勒的美学思想中,追求人的个体解放和自由是其终极目标,实现人的个体解放又必须是将艺术与日常生活进行重新组合,美的栖息地就是在日常生活的个体之中。③按照赫勒的思想,文学作为一门艺术,也只有真正与日常生活接触,将日常生活中个体的个性表现出来,才能是对自由的一种解放,对道德美学的一种观照。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呈现出“生活个性化”的趋势。在人物的选取上,从高不可攀的帝王英雄到农村市井的布衣百姓;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从“扁平化”到“立体化”;在人物性格表现上,从“模式化”到“个性化”。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小说人物不断“真实化”和“个性化”,人物内心的描写更加细腻和丰富,最终达到对人个体需求和自由的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