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往事 艺教后人

来源 :中国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h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华清是中国当代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在美术界享有盛誉。他亲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目睹了新中国的诞生,并以美术家的身份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当中,是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11年7月,张华清以杖朝之年写成《张华清回忆录》。该书作为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苏美术文献系列丛书之一,由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兼具文献性和艺术性双重价值。《张华清回忆录》的出版,是对20世纪中期全国兴起学习苏联美术这一历史现象的直观真实反映。这本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的著作对于新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张华清回忆录》也是学习油画艺术的绝好教材。书中再现了一代青年美术家的成长历程,翔实而具体地解说了当年他们学习油画艺术的经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揭示了其中的奥妙。而且,书中再现了艺术家留苏学习时的重要教学内容,记录了苏联油画家的艺术箴言和创作心得,想必能够给今天的美术学习者带来启迪。
  《张华清回忆录》以作者的切身经历和体验,为我们再现了那段中国留苏学生的学习图景。全书围绕新中国青年美术家学习苏联美术这一中心内容展开,涉及留苏学生的选拔与派遣、留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通过这些内容,人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为细致的了解、更为直观的认知和更为真切的感受。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新业初建,百废待兴。那段时期,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深受苏联影响。在全面学习苏联的时代潮流下,我国美术界也开始大力学习和引进苏联美术。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中国派出一大批留学生到苏联学习。选拔留苏的美术类学生数量较少,张华清便是其中一位。他们在历史悠久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创作和美术(文艺)理论,回国后奔赴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美术创作、教学和研究,成为构建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骨干力量。可以说,张华清等留苏美术家是新中国培养并与之一起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美术家。他们以美术家的身份投入新中国的建设,被历史性地选择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开拓者、践行者和创造者,是研究新中国美术史无法绕过的人物。
  新中国美术从创作技艺到创作理念,无不受到苏联美术的深刻影响。陈履生在《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中这样表示,从历史的角度看,在中国普及的苏式教育模式尽管有一定的副作用,在创作中也出现了单一化的倾向,但是作为中国体系建立初期的过渡,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引进苏联体系而逐渐消化吸收、融合发展,特别是对一代画家造型能力的提高、绘画技巧的加强,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当这一代画家中的许多人成为20世纪末期中国油画界的大师时,当我们用美术史的眼光审视他们在美术史上留下的一系列重要作品时,这种积极的意义就表现得尤为明显。
  不管怎样,我们都不得不承认,苏联以及今天俄罗斯的油画、雕塑等美术成就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王式廓曾经特别指出,苏联美术学校的素描能够达到这样高的水平,不仅因为他们的素描教学内容和方法具有正确、完整的体系,而且和明确的、严格的、统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制度是分不开的。《张华清回忆录》的后半部分便收录了“老一代画家访问记”,老一辈画家如王式廓、卫天霖、吕斯百、刘海粟、颜文樑等都对留苏青年对于苏联美术的学习给予了积极肯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美术事业的一个强力推进。卫天霖就曾经对留苏学生说:“新中国的油画艺术和美术教育都等着你们回来。”
  转眼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虽然那段轰轰烈烈学习苏联的时期渐成历史,但必然会成为后来人研究的重要课题。《张华清回忆录》仿佛为我们开启了回顾这段历史的一扇门窗。他人和后人研究那段美术史,可以透过该书探寻和体味当时的真实情境。张华清在书中全面回顾了那个时期学习苏联美术的人和事,并将之与时代环境结合起来,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审视,产生了深刻的认知。
  张华清是一位具有崇高艺术修养的油画家。在这本回忆录中,探讨油画艺术本体的内容有很多,大量笔墨是在书写学习苏联油画艺术的具体内容。张华清在年轻时就很勤奋努力。在苏联学习的近七年时间里,他不断地拿笔记下日常学习的收获、苏联油画家老师的艺术箴言和自己的艺术思考,慢慢积累,形成了一份宝贵的艺术学习资料。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过程和体验非常宝贵,是任何艺术理论著作都难以给予的。在《张华清回忆录》中,作者把这部分内容以“艺海拾贝”为名汇编到一起,构成了本书的主要内容。从这一层面来看,“艺海拾贝”可谓是张华清自己搜集而来的宝贝。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珍宝拿出来,慷慨地同读者分享。
  在书中,作者用最贴切的视角揭示中国留苏美术家的学习与成长历程,用最直觀的方式阐述苏联老师与中国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思想交流,对今天的油画学习者有着很好的启发意义。回忆录中的这部分内容翔实而具体,有素描、油画、创作课堂随记,还有学习油画色彩的方法、油画技法和临凡·高原作的体会与思考等。书中还专门介绍了列宾美术学院油画框、油画布的制作技术,甚至具体到画布底料的调配成分、搭配比例、制作方法等细节……可见这是张华清在苏联学习时用心搜罗得到的珍贵资料。
  作者还认真记录了当时一些苏联老师的重要谈话和教学内容。在“艺海拾贝”这一部分,不仅有访画家乌格洛夫、访院长奥列什尼柯夫、再访崔依科夫等内容,也谈到了约干松谈油画技法、维肖尔金谈创作构图、涅斯切洛夫谈习作等。苏联油画家向中国学生传递的绘画理念和绘画秘诀,常常会让他们觉得受益匪浅。而读者在阅读书中的这些内容时,也将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自聆听苏联油画家的艺术教学和演说。
  (杨祥民/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9ZD01,同时受南京邮电大学“1311人才计划”资助)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是以2012年“中国最美的书”的获奖书籍装帧作品(艺术类)为研究对象,对该书艺术表现特征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书籍的封面、内页、色彩、版式、字体等图书装帧元素的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探寻“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如何将中国传统元素应用于现代书籍设计,以此展现中国书籍之美。  [关键词] 2012年 中国最美的书 艺术特征  图书整体装帧设计分别由开本、材料、形式、字型、印刷形式
[内容摘要]当代水墨绝非否定传统水墨的价值与地位,而是立足于当代的审美语境,以寻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观念的诉求为契合点。当代水墨更多强调个人精神在画面中的笔墨基调、构图方式中发生的隐喻关系。本文以当代水墨画家为切入点,探讨当代水墨在视觉语境中对审美空间的理解与诉求。  [关键词]当代水墨 审美空间 审美转型  当代水墨之所以有别于传统水墨,从某种程度上说来源于主体视觉审美范式的转型。随着科技进步
光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学习内容有“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对光的认识和利用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光影的无穷变化更是形成了生活中的五彩斑斓,为我们增添了很多情趣。因此光学类展品也是科技馆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光在均匀的同种介质中会沿着直线传播,但当它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两种物
尽管“水变油”的闹剧仍然时有发生,但对于大多数现代人和不少头脑清醒的古人来说,点石成金的“炼金术”要么被视为痴人说梦的呓语,要么就是卷入诈骗漩涡的先兆。然而,许多科学史上的“正面”人物,例如牛顿、波义耳等,都曾痴迷于炼金术。这并不是要为炼金术招魂,只不过是说明这类活动一边倒式的狼藉评价是直到近代才逐渐出现的。从本质上讲,古代炼金术既有伪造、修补或替换贵金属的工艺属性,也有验证和探索古代元素理论的探
引言  显现世间万物形态,支配世间万物生灭的巨大力量,让光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神性。但光的神性并非是一种模板化的认知,而是能在各种生活条件和社会条件下多向解读。从基督教的《圣经》中,就能感知到光性的庞杂。虽然在《圣经》的开端,就已经明确把光标注为上帝的创造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光与上帝和基督同级的属性。这种基督教对光的核心认知,既成为庞杂光性的根系,也造就基督教信仰中光崇拜的根基。 
近些年来,中国美术家协会积极推动的海外写生,是一项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并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卓有成效的活动。前年以来,在瑞士阿尔卑斯水墨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画家三次赴阿尔卑斯山经过的瑞士和法国写生采风,感受和描绘阿尔卑斯山麓的瑞士风光和地域风情,并先后在两国成功举办画展。2013年9月23日至26日在炎黄艺术馆展出的“中国美术家眼中的世界”美术作品展中,集中地展示了上述写生与创作的成果。这一活动,有效
汪家明/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吴长江/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  2014年12月5日人民美术出版社  [编者按]作为美协的掌门人,吴长江先生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了七年多,美协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中起着团结美术家、促进美术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其间吴长江先生牵头恢复全国青年美展、组织中国中青年美术家海外研修项目、关心少数民族美术,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当代美术的发展。作为“文革”后中央美
自人类诞生以来,野生动物就在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中占有一个特殊地位。一方面,野生动物长期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但它们在工业化革命以前,又是威胁人身安全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在过去100年,野生动物物种的灭绝速度比历史记录所发现的要快1000倍。而目前所发生的全球气候变化不但将会使物种灭绝速度上个世纪加快10倍,更重要的是它还直接影响到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互动。  2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钧、官、哥窑齐名,同时也是中国八大窑系之一,以烧造白瓷驰名。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因曲阳县宋代隶属定州,故得名。据考证,定窑创烧于中晚唐,极盛于北宋,至元代因战乱逐渐消失,定窑生产工艺遂成为不解之谜。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被称为中国近代古陶瓷研究先驱的叶麟趾先生,为寻找定窑遗址走向田野,根据实地调查,在1934年印行的《古今中外陶瓷汇编
“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奖”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一个重要奖项,旨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和奖励在科学教育中勇于创新并有突出成绩的中小学校。奖项自2010年第2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始设立以来,全国每年有10所中小学校获奖,并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活动期间颁奖。这些获奖学校的创新实践经验,为促进各地中小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和开展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本期介绍的是2018年荣获此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