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明性与知识性——兼论知识性在应用伦理学中的地位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w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的自明性与知识性问题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即道德(道德选择)究竟是一种自明行为,还是一种必须借助于知识方能获得的行为。苏格拉底对于这个问题做了最为典型的回答,他说,“美德就是知识”,意即道德不是自明的,它必须借助知识方能获得。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命题曾是一个在西方哲学史上被哲学家们广泛接受,因而意义极其深远的命题。然而,到了近代社会,康德对这一命题提出了挑战,认为“道德是自明的”。也就是说,道德无须任何知识。那么,道德究竟是自明的,还是必须借助知识的?厘清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2017年6月9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黑格尔法哲学工作坊暨新版《法哲学原理》中译本发布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的20多位学者与会,就黑格尔法哲学的诸多重要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中共中央党校侯才教授德文专著《竹简〈老子〉文本校注》2008年由德国利特出版社(Lit-Verlag)出版。该书英文版以《郭店竹简〈老子〉》(The Guodian Bamboo Slips Lao Zi)为题由德国利特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在英国、北美、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发行。英文翻译者为德国著名学者、伦理学家汉斯-马丁·萨斯(Hans-Martin Sass)教授和伊雷妮·姆·米勒(Irene M.Miller)女士。英文译本采取英汉对照的形式,汉语有古文文本和相应白话译文。
乾嘉汉学实现了传统经学解释史上的语言学转向,这一转向尤其表现在汉学家对于语言还原法的倚重。通过考察汉学家所尊奉的离词、辨言、闻道的还原步骤,可知汉学家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训诂成就,然而,此中亦暴露出诸多矛盾与紧张,尤其是汉学家普遍缺乏本体论意义上的解释学循环之自觉意识,最终使得这一语言学转向未能摆脱经学藩篱而真正开启现代性的诠释路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徐艳东副研究员著《意大利文艺复兴伦理学》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7年4月出版。该书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独特的时空背景和精神形态出发,运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借鉴了大量的符号学、精神分析、神话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内容,以对自由、理性、道德、尊严、人权、正义等概念的解析为叙述主脉.
汉传因明的形式化研究经历了非自觉的与自觉的两个阶段;汉传因明的形式化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可能性;形式化理论影响并制约着汉传因明形式化的可行性与恰当性,后者彰显出汉传因明形式化研究的意义及前景。
尽管倾向分析广泛应用于当代哲学特别是科学哲学的讨论之中,但倾向性质的实在性和因果效力向来受到质疑。对倾向的因果效力的考察首先需要澄清一个误解,即倾向性质是概念必然地因果有效的。事实上,对倾向的概念分析本身没有本体论蕴含。倾向性质的因果效力的真正威胁在于它可能违反因果排他原则。这一论证建立在三组关系之上:倾向性质对范畴性质的依赖关系,范畴性质与显现结果的充分因果关系,以及非过度决定关系。尽管倾向主义者对这三组关系都进行了反驳,但并不算成功。不过倾向主义并非没有出路,实际以倾向为本质的性质能够打破上述三组关系
为了纪念《资本论》第1卷出版150周年,深入探讨《资本论》的当代价值,2017年6月2~4日,“纪念《资本论》第1卷出版150周年研讨暨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2017年年会”在东北财经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主办,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来自国内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及期刊杂志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并围绕《资本论》文本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研讨,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观点。
我作为希腊哲学学会主席,借组织雅典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之机,特意安排了“希腊一中国哲学圆桌论坛”。在这里,我谨用对比和并置的方式,列出希腊与中国哲学中的共同价值,提出相关研究领域与重要话题。
2013年10月19日,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刘奋荣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新文副研究员发起组织的“逻辑之门:逻辑、语言和翻译”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这同时也是第四次“逻辑之门”国际研讨会。以“逻辑之门”翻译团队成员为主的国内外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生活世界是我们全部活动的背景和基地,对生活世界意义的追问既是人们精神活动的基础,也构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许茨作为现象学哲学家,将理解生活世界的意义,及在精神活动的基本事实中探寻意义的起源,作为自己毕生学术追求的目标。而柏格森关于意识结构,特别是关于内在时间意识问题所提出的见解,为他探讨意义问题提供了基础性的线索。许茨认识到柏格森以纯粹绵延作为经验和意识形式的基础所具有的意义,但同时他也指出,在柏格森那里纯粹绵延还只是一个单纯的假设而已。出于解决柏格森悖论的需要,许茨在对胡塞尔和詹姆斯等相关思想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