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维吾尔族生土民居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q769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吐鲁番市胜金乡和鄯善县鲁克沁镇吐峪沟乡的村落民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那里有新疆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几乎一色的生土建筑,古朴、原始,带有浓郁的交河、高昌时期的民居佛窟建筑特色。
  吐鲁番盆地气候悍酷热,降雨量少,日照长,是典型的内陆沙漠气候,盆地中粘土层厚,火焰山下吐峪沟、鲁克沁和胜金乡的房屋都是用黄粘土建成的窑洞式建筑。它们大都是傍山依水而建的土楼,随高就低,自然天成。维吾尔族老乡一般住一明两暗式的生土拱形建筑或土木结构的平屋顶房屋,人口较多者建四跨以上连排拱,墙体厚实。
  还有一些生土民居建成半地下室式的二层楼房,即底层是生土拱形建筑,第二层为木结构平屋顶,一般人们夏季住底层半地下室房子,在没有电风扇空调的年代,地下窑洞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古文献有“敲蒸挡暑,皆撬地以居,夜出做事”的记载。
  过了炎热的季节,维吾尔族老乡就住在用生土土坯搭建的二楼居室。土台楼梯直通楼上,房屋不拘一格,根据需要自成一体,传达了古代人们朴素的自然生态和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其他文献
土尔扈特人并不生活在船上。然而游牧部落却总是以“行船”的方式带领着他们的畜群,找寻最合适的草场和水源地。假如每一座帐篷都作为一艘独立的舰船,那么这定然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因此承载着土尔扈特游牧部落信仰的庙篷,则无可厚非的作为这支舰队的旗舰。这艘旗舰意味着方向,意味着指示,意味着带领,与此同时还要真正的起到护佑的作用——在那场几乎覆灭的“东归”迁徙中,土尔扈特人一定得到了神灵的庇佑,否则这有可
期刊
盛夏,这些冰块看起来都让人觉得舒服。它们斜放在铁皮条盆上方的特制铁架子上,边融化,边等待铲取和食用。  这是一个彤红的摊位。清晨的太阳照在红布顶棚上,红色的光芒又映照在下面铺盖在长条桌上橘黄色的胶皮上,桌面上则是碎冰块、冰激凌、碗勺和玻璃杯等物什。  在7月暴烈的阳光下,由于红色顶棚和橘黄色桌面彼此呼应,玛丽亚姆的这个道哈甫摊位显得酷热难当。仿佛一个火星,就足以使这里的空气燃烧起来。但正是这种看似
期刊
最早统治阿勒泰克列依部落的库库岱从大清乾隆皇帝手中接过“镇国公”的封印回到卡尔巴山,站在山巅眺望雀跃欢呼的父老乡亲们的时候,他坚信自己的这个爵位和拥有的统治权会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这个家族究竟传袭了多少代,恐怕难以说清楚,但这个家族的显赫地位是不容置疑的。18世纪初,哈萨克斯坦的各部落中脱列的统治地位被沙俄帝国取消,到18世纪后半叶时已从中亚大地销声匿迹。中国大地上的这个哈萨克族克烈依部落中的
期刊
维吾尔族人家的餐桌,从来都是极具诱惑力的,一道道精美的饮食,仿佛盛开的花朵,绚丽多彩、芳馨扑鼻,养眼不说,还直吊人的胃口。  刚出炉坑的热馕、吃着过瘾的拌面、回味无穷的抓饭,被誉为我们传统饮食“吉祥三宝”,这两年我分别以《心爱的馕》、《拌面传奇》和《抓饭的味道》为题,进行过专门介绍。而另外三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面肺子、玉古尔和雅普玛,我则比喻为维吾尔族餐桌“三朵奇葩”,同样让人垂涎三尺、一“吃”为
期刊
长篇报告文学《卖烤羊肉串串的阿里木》用十三个章节26万字的篇幅为我们细致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信念坚定、勤劳朴实、满怀爱心、助人为乐的新疆汉子的形象。作品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使我们走进了这个平凡人的内心世界,让阅读者心灵震撼、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  作品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作品紧紧扣住阿里木乐善好施、济贫帮困这一主线,展示了阿里木跨越民族、跨越时空的人间大爱,诠释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期刊
哈密回王是清朝时统治哈密绿洲的维吾尔族王爷,前后九世,历时233年,是新疆最有势力最富有的王公贵族。在那动荡的岁月里,他们如何抉择,怎样固守来自紫禁城的使命,又如何成为回疆八部之首?透过戈壁烽燧连绵的狼烟,那段历史渐渐清晰。  王族后裔今何在  新疆在清朝时被称为回疆,新疆的维吾尔族被称为回部。哈密回王是指1697年到1930年,统治哈密绿洲233年之久的哈密维吾尔族王爷。  2005年,新疆维吾
期刊
天池“时光隧道”也称三工河谷,是指河谷进山口至石门,这大约2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的地质景观的地貌。人们通过这些地质景观,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数亿年前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地质巨变和生物进化的历史脚步。  荒原新生代  丝绸之路新北道开通之后,现在的阜康成为往来于这条古道,进入乌鲁木齐的门户。其中,在三工河谷谷口附近要经过一个名为九沟十八坡的黄土地带,这里距乌鲁木齐约40公里,过去,这个距
期刊
在新疆南部地区,淡灰色的戈壁滩上,村落色彩单调的土黄街巷之间,经常能看见闪过的一抹亮色,此时,你可以肯定那是一位身着艾德莱斯绸的维吾尔族女子袅袅走过。  艾德莱斯绸产生于元末明初,维吾尔族妇女喜欢用它来缝制连衣裙,她们还给这种丝绸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维吾尔语意为布谷鸟的翅膀花,隐喻这种花绸能给人带来春天的气息。  据史书记载,公元10世纪时,于阗国王就曾带着大批艾德莱斯绸到中原
期刊
在历史长河里,特纳格尔城是个年轻的城市,可她的昙花一现,给后人留下众多猜测。与老年人谈及当地近代史,历经几代人口口相传,他们心中遗存的史实已很斑驳。然而,明清以来的历史文化,不可能如西王母与周穆王时代遥在云天,幻化为传说故事。前不久,笔者来到特纳格尔古城遗址,一截残垣诉说着古城的身后之谜。  “阜康”是乾隆的词汇吗  特纳格尔是阜康的旧称,蒙古语水草丰茂的地方,阜康是乾隆的词汇,但凡与阜康人接触,
期刊
尼雅遗址的文明,是一种特殊的丝绸之路文化现象,它吸收了多样的进步文化,显现着古河流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相互的撞击,出现了新疆沙漠绿洲的文明,它是一种了不起的文明。  1901年英国人奥里尔·斯坦因第一次来到亚洲腹地,在和田一带进行考古调查,听说尼雅河下游沙漠深处有一座古城,老乡们谈的很神秘,在那儿出土了许多的文字小木板,上面的文字谁都不认识。当他来到尼雅河上的小村子,见到老乡手上的文字小木板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