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回王百年传奇故事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密回王是清朝时统治哈密绿洲的维吾尔族王爷,前后九世,历时233年,是新疆最有势力最富有的王公贵族。在那动荡的岁月里,他们如何抉择,怎样固守来自紫禁城的使命,又如何成为回疆八部之首?透过戈壁烽燧连绵的狼烟,那段历史渐渐清晰。
  王族后裔今何在
  新疆在清朝时被称为回疆,新疆的维吾尔族被称为回部。哈密回王是指1697年到1930年,统治哈密绿洲233年之久的哈密维吾尔族王爷。
  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建哈密回王府。玉素甫站在高空作业车机械臂的狭小平台上,满头大汗地修补着哈密回王府墙上剥落的泥坯。起初我以为玉素甫只是一个普通的泥瓦匠,当被告知玉素甫居然是哈密回王的直系后裔时,我几乎无法把眼前这个满身泥浆的人与哈密曾经至高无上的王族联系起来。
  玉素甫的奶奶是哈密回王沙莫胡索特的女儿,换句话说,他就是哈密最后一代回王的重外孙。不过现在,重建后的哈密回王府,玉素甫却是以一个普通建筑工人的身份出现的。
  那时玉素甫下岗了,到施工队上班,在施工队他工作的很认真。我问他是否知道与哈密回王的关系?他回答知道,擦擦脸上的汗,就朝下面大声喊:“泥巴没有了,再装点上来。”仿佛我问的话与他毫无关系。
  那段历史对他来说,也许太过于遥远,远不如眼下的活重要。但对于哈密历史来说,这却是极为重要的一段。
  回王陵,飞檐拱顶。每次走过它身边的时候,我都不由被它大气的风范所沉醉,这是目前新疆仅存的融多元文化为一身的建筑。上部为满蒙式盔顶建筑,中部为汉式八角攒尖顶,下部为伊斯兰天圆地方的传统建筑风格,整体建筑像一首凝练的交响诗。在夕阳下凝望回王陵,暮色缭绕,升腾着神秘的色彩,这座美丽的建筑中埋着的是什么人?他和美丽的哈密绿洲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哈密回王历经九世,留下无数传奇故事
  哈密回王统治哈密绿洲233年之久,前后九世,是新疆最有影响的王公贵族,也是新疆最有势力最富有的王公贵族。艾提卡大清真寺坐落在回王陵里,一轮新月弯弯向天,诉说着遥远的历史,哈密回王史其实就是一部清代的哈密史。
  哈密回王和清廷的关系始于康熙年间,那时的新疆,蒙古准噶尔部首领葛尔丹试图反叛清王朝自立门户。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自然不能容忍这一公开叛乱。作为新疆东大门的哈密成为众矢之的,一世回王额贝都拉夹在两大势力之间,倒向任何一方都会遭到另一方的猛烈报复。
  公元1696年,康熙皇帝亲自统兵御驾西征。额贝都拉意识到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清王朝必将战胜葛尔丹。
  额贝都拉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投入了康熙的阵营。他不仅拿出物资犒劳清军,还设计擒获了葛尔丹的儿子。最终葛尔丹自杀了。
  因额贝都拉“有大勋于国”,康熙封他为哈密回部“一等札萨克达尔汗”,意思是哈密回部的最高首领,代表清王朝坐镇哈密,从而开创了233年的哈密回王史。
  哈密回王被赐封为王,是从四世回王玉素甫开始的。其实,前三世回王并未获得王爷的爵位,玉素甫是靠什么功绩让清廷有如此封赏呢?
  玉素甫非常有智谋,是一个很有头脑的政治家,对清廷忠心耿耿。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小和卓叛乱,玉素甫主动请战,率王府100名军士参战。在叶尔羌城清军被围,玉素甫里应外合与叛军展开了激战,使清军大获全胜。
  玉素甫的忠勇表现,深得乾隆皇帝信赖和器重,1759年9月,乾隆下诏钦命玉素甫管理哈密这个新疆南部最重要的城市。一个月后,乾隆再次提拔玉素甫“具著劳绩,著加恩赏给郡王品级”。
  玉素甫作为清王朝建朝以来功勋卓著的50位有功之臣之一,其画像被清廷放入了紫光阁,这对哈密回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肯定。
  第七代回王伯锡尔是哈密回王杰出的代表,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冬天寒风凛冽,多事之秋的西域让同治皇帝心乱不已,和叛国分子阿古柏勾结的马真率领8000多士兵围住了哈密。在哈密绿洲流传至今的“刀劈夏士林,马踏小福晋”的故事就是这个历史时刻的真实回放。
  关键时刻,七世回王伯锡尔带着部队同马真在三堡展开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哈密沦陷,伯锡尔被俘。
  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军机处档案,详细地记录了伯锡尔殉难的过程,“郡王大骂逆匪,我世受国恩,岂肯从逆?突夺旁立贼匪长矛刺毙贼匪两名。贼匪喝令红秃子将郡王后项用刀砍伤,又用小刀抹伤喉咙,立即殉命。”
  此前,小福晋(福晋指亲王、郡王的妻子)已经遇难。凶残的马真,用60多匹马组成的马队来回踏践小福晋,直至尸骨成泥。
  然后,残忍地割掉夏士林的耳朵、鼻子,过几天后,又开膛剖肚,砍下脑袋。伯锡尔和他两个最忠诚的手下就这样英勇捐躯。
  伯锡尔的英勇壮举得到了清政府的高度嘉奖,追封他为和硕亲王,命令为其建立祠堂,按节气祭祀。回王陵便是为了纪念伯锡尔、小福晋、夏士林而修建的。哈密回王从一世到七世,始终都在和分裂分子做斗争,这也铸就了哈密回王和中央政府甘苦与共的血肉关系。
  沙莫胡索特是哈密绿洲最后的王爷,这个王爷因失手溺死人逃到天山深处当了牧羊人,一避就是10年。由于八世回王迈哈默特是先天瘫痪,政务由王母迈里巴纽主持,随着王母年事渐高,选定接班人成了头等大事,因此远在天山深处放羊的沙莫胡索特被想了起来。
  沙莫胡索特是一个颇有能力的人,一生干了几件大好事。他听说吐鲁番的坎儿井非常好,就从吐鲁番请来工匠,在哈密大规模修建坎儿井,发展扩大了农田。现在,一些坎儿井还在为哈密农田耕种服务。
  哈密市西河区街道办事处大营门村四组的维吾尔族老人阿依夏木·嘎依斯的父亲曾在哈密回王府工作,因此,阿依夏木小时候可以自由出入哈密回王府。她经常看到沙莫胡索特被人前呼后拥着。她记忆中的沙莫胡索特身着清朝宫廷便装,个子不高,圆脸,蓄小胡须。
  有意思的是,这个放羊的王爷对兴办教育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修建了号称新疆五大书院的伊州书院。他筹集资金办义学,免费接纳维吾尔族子女上学,使当地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伊州书院在哈密绿洲存在了20年,为哈密的教育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仿照故宫修建了回王府
  哈密回王府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被侵入哈密的马仲英毁掉了,现在的哈密回王府是2005年重建的。在哈密回王府正殿中,我看到了一世回王额贝都拉的画像,是长期研究哈密回王历史的文艺工作者王天裕先生画的,哈密回王府的复原图也出自他的手。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去拜访了他,向他要了九代回王的画像照片。老人家告诉我,在复原图没画之前,他到回王府原址上实地测量过,同时咨询了不少曾在回王府做过杂役的老人,复原图应该和原来的建筑式样出入不大。
  在重建后的哈密回王府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细节:青砖、红柱、飞檐拱顶、琉璃瓦、金龙,为什么哈密回王府一反常态地呈现出中原地区的风格?原来,依照规定,额贝都拉受封之后,需要进京朝拜皇帝。就在这次朝觐中,他被宏伟的故宫建筑深深吸引,于是向康熙皇帝表明了忠心之后,恳请能仿照故宫建一所类似的府邸。
  康熙欣然应允,从北京选派了一批汉族工匠来到哈密,建造了一个类似小故宫的建筑作为哈密王的王府。
  扩建后的哈密回王府占地数百亩,有房800间,共有大小门楼9道,金碧辉煌,甚为壮观。
  1930年,末代回王沙莫胡索特去世。不久,哈密陷入混乱,一场大火将气势磅礴的哈密回王府化做残垣断壁,而前后持续了233年的哈密回王传奇故事也就戛然而止。
  走进哈密回王陵,首先扑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墓,这就是伯锡尔墓了。墓高17.8米,下部呈长方形,东西长20米,南北宽15米。墓葬外壁墙面镶有蓝花祥云砖构成的图案,其穹窿顶以绿色琉璃砖镶面,格外鲜艳夺目。这个墓内就埋藏着第七代回王伯锡尔及大小福晋,另外还有第八代回王迈哈默特及其王妃、王族人员等40人。
  我曾多次观察哈密回王陵,发现回王陵建筑风格在新疆独树一帜,多元文化在回王陵上得到了很好体现。看来,回王的确有着开阔的视野,和吸纳其他文化的胸怀。
  转过伯锡尔的墓葬,后面是新疆最大的室内清真寺——艾提卡大清真寺,这个新疆最大的室内清真寺是第一代回王额贝都拉修建的。艾提卡大清真寺东西长60米,南北宽38米,占地2280平方米。
  “真大!”我感叹着,打量寺内,居然是104根大柱支撑着宽大的平顶,我不由奇怪,一般都是108根,怎么少了4根?询问后方知那4根在很多年前就朽掉了。
  每逢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城里的乡村的群众就都来此做礼拜,最多的时候,寺内可容纳5000人。
  哈密的维吾尔族人民送给王陵一个称呼,阿勒同勒克,意思是金色的圣地。
  回王世袭表
  一世回王额贝都拉,1697年至1709年
  二世回王郭帕,1709年至1711年
  三世回王额敏,1711年至1740年
  四世回王玉素甫,1740年至1766年
  五世回王伊萨克,1766年至1780年
  六世回王额尔德锡尔,1780年至1813年
  七世回王伯锡尔,1813年至1866年
  八世回王迈哈默特,1866年至1882年
  九世回王沙莫胡索特,1882年至1930年
其他文献
对于孩子,瓜地是一个挡不住的诱惑。到了暑期,地里的瓜也适逢开园,为了尝鲜,一解嘴馋,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兴冲冲来到地头之后,一口一个“萨拉姆”连声问好,随之青蛙一样蹲成一溜,齐刷刷将目光投向瓜棚,似乎告诉瓜棚里的看瓜老汉:“你看我们多可怜,行行好摘一个大甜瓜吧。”  瓜棚呈三角形状,由几根椽子和树梢搭成,两头畅着,即通风又能觉察周围的动向。棚里有一层厚厚的麦草,上面铺一条羊毛毡,睡觉的被褥摞在那里,
期刊
新疆人心里,天山是父亲,是神灵,分量比着黄河于中原大地。  日本学者松田寿男眼里,天山等同于长城。  这条山脉,还有一个不能等闲视之的作用,这就是引导草原牧民流入绿洲,并且使之转变为农业民族的作用。  在准噶尔盆地,天山这个伟大的作用借助玛纳斯河而有了结果。  玛纳斯河跳出天山中部的依连哈比尔尕冰川,先一路穿山越涧,汇百水成一河,从肯斯瓦特脱离天山的约束后,挟裹着数以亿计,朴素中透着高贵的鹅卵石,
期刊
古代中国,除和田是我国著名的玉石产地之外,历史上新疆叶尔羌地区(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叶城、喀什等县域)也是一个主要产玉之地。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写道:“凡玉人中国,贵者尽出于田、葱岭”。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关于玉的产地问题,曾经有过不少讨论,经过一番讨论以后,现在大家已经同意,新疆的和田(于田)和叶尔羌地方的山上和河中,是两千年来主要也是唯一的产玉中心”
期刊
《西游记》中有个女儿国,故事的内容几乎人人都知道,许多人大概以为,女儿国不过是杜撰而已。其实女儿国在历史上被称为女国,也叫苏毗,最高统治者为女王,另外还有一位小女王协助女王管理国家,观其风俗,俨然是母系氏族公社。  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精绝国遗址出土了一些木简,解读他们发现,精绝国长期受到强大部落“SUPIS”人的侵略,在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突然消失了。种种迹象表明,“SUPIS”就是女国。也就是苏
期刊
翻开《世界历史》,公元1865年可以说是一个极为特殊诡异的一年,至今都令历史学家和术学家陷入深思。  那年的全球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充满了天灾人祸、血雨腥风:在太阳初升的日本,幕府征兵诸藩疯狂进攻长门、萨摩属地,英法美荷等舰侵入日本迫其开商埠;在朝鲜俄军入侵元山,大院君大杀天主教徒;在中国内地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彻底败亡于此年,数以十万计的太平军残部及捻军被绞杀;在越南六省大闹饥荒,海盗水匪盛行;
期刊
土尔扈特人并不生活在船上。然而游牧部落却总是以“行船”的方式带领着他们的畜群,找寻最合适的草场和水源地。假如每一座帐篷都作为一艘独立的舰船,那么这定然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因此承载着土尔扈特游牧部落信仰的庙篷,则无可厚非的作为这支舰队的旗舰。这艘旗舰意味着方向,意味着指示,意味着带领,与此同时还要真正的起到护佑的作用——在那场几乎覆灭的“东归”迁徙中,土尔扈特人一定得到了神灵的庇佑,否则这有可
期刊
盛夏,这些冰块看起来都让人觉得舒服。它们斜放在铁皮条盆上方的特制铁架子上,边融化,边等待铲取和食用。  这是一个彤红的摊位。清晨的太阳照在红布顶棚上,红色的光芒又映照在下面铺盖在长条桌上橘黄色的胶皮上,桌面上则是碎冰块、冰激凌、碗勺和玻璃杯等物什。  在7月暴烈的阳光下,由于红色顶棚和橘黄色桌面彼此呼应,玛丽亚姆的这个道哈甫摊位显得酷热难当。仿佛一个火星,就足以使这里的空气燃烧起来。但正是这种看似
期刊
最早统治阿勒泰克列依部落的库库岱从大清乾隆皇帝手中接过“镇国公”的封印回到卡尔巴山,站在山巅眺望雀跃欢呼的父老乡亲们的时候,他坚信自己的这个爵位和拥有的统治权会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这个家族究竟传袭了多少代,恐怕难以说清楚,但这个家族的显赫地位是不容置疑的。18世纪初,哈萨克斯坦的各部落中脱列的统治地位被沙俄帝国取消,到18世纪后半叶时已从中亚大地销声匿迹。中国大地上的这个哈萨克族克烈依部落中的
期刊
维吾尔族人家的餐桌,从来都是极具诱惑力的,一道道精美的饮食,仿佛盛开的花朵,绚丽多彩、芳馨扑鼻,养眼不说,还直吊人的胃口。  刚出炉坑的热馕、吃着过瘾的拌面、回味无穷的抓饭,被誉为我们传统饮食“吉祥三宝”,这两年我分别以《心爱的馕》、《拌面传奇》和《抓饭的味道》为题,进行过专门介绍。而另外三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面肺子、玉古尔和雅普玛,我则比喻为维吾尔族餐桌“三朵奇葩”,同样让人垂涎三尺、一“吃”为
期刊
长篇报告文学《卖烤羊肉串串的阿里木》用十三个章节26万字的篇幅为我们细致生动地勾勒出了一个信念坚定、勤劳朴实、满怀爱心、助人为乐的新疆汉子的形象。作品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使我们走进了这个平凡人的内心世界,让阅读者心灵震撼、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  作品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作品紧紧扣住阿里木乐善好施、济贫帮困这一主线,展示了阿里木跨越民族、跨越时空的人间大爱,诠释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