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背景下,“中国梦”对身份建构的启示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1213c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和田纳西·威廉斯都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其作品展现了在美国社会繁华喧嚣的背后,隐匿在“美国梦”光环之下的是冷漠和虚伪,自我身份难以建立和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提倡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个体的期盼融为一体,为生活在当代美国社会的人们构建合理的生存环境、完成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梦;美国梦;身份建构;约翰·厄普代克;田纳西·威廉斯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168-02
  “美國梦”具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双重属性,因为其内容和性质,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主流文化的核心。但是在追寻“美国梦”的同时,人们渐渐失去自我,无法找到自我身份。约翰·厄普代克和田纳西·威廉斯的作品展现了在美国社会繁华喧嚣的背后,隐匿在“美国梦”光环之下的是冷漠、残酷和虚伪,自我身份难以真正建立和实现。“中国梦”的核心价值观为生活在以“美国梦”为主流文化的人们真正完成自我身份的建立、构建合理的生存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美国梦”
  (一)“美国梦”的异化
  “美国梦”是“梦想在一个国度里,每个人的生活应该可以更富足,每个人根据他的能力与成就都有机会成功”[1]。“美国梦”所强调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在早期殖民拓荒者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对未来拥有美好的憧憬,精神上得以慰藉;然而,随着物质极度的发达,异化力量愈演愈烈,以“美国梦”作为主流文化的代表,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精神与物质的发展不再和谐,“美国梦”实现的标准,更多的是以物质的是否成功来予以衡量。外表上幸福的家庭,物质的丰富只是自我麻醉的手段,以此来填补灵魂的迷失。最终在异化的世界里,“美国梦”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都难以实现。
  (二)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梦”
  “美国梦”涵盖了独立宣言与人权宣言精神中谈到的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力,提倡人们经受磨难,在开发蛮荒的过程中披荆斩棘,向未知探索[2]。此种精神贯穿在美国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文学是对现实社会最好的反映,因此,“美国梦”对美国文学作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美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约翰·厄普代克,其“兔子四部曲”深度剖析了美国当代史的众貌。在“美国梦”所倡导的物质极度繁荣的环境下,勤俭奋斗早已被一味追求物质所代替。在厄普代克的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世俗文化以及过分强调物质主义,是对当时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映射[3]。在美国社会繁华喧嚣的背后,自我价值和梦想的破灭,最终产生对自我身份的迷失。
  《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和《去夏突至》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表现困惑中人们试图重建自我的力作。作品中的人物都经历了社会动荡所带来的精神创伤,而且在对于自我身份的追寻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虚伪和冷漠,久久无法逃脱。美国遭遇经济危机,生产能力下降,大萧条对国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度的困扰。因此,此时的精神的价值异常重要。
  二、“美国梦”背景下的身份建构和迷失
  身份认同理论(identity theory)的创建者Stryker认为,个体会在社会中扮演各种不同角色,个体会把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内化为各种自身具备的身份,所有身份的整合就构成了个体整个自我,而个体的自我也是在各种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出来[4]。个人的身份贯穿于个人所有生活实践之中,与各种角色身份和社会身份发生交互的作用,并与价值观紧密联系[5]。
  通过社会身份的认同和建构,人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尊,还可以减低无常感或提高认知安全感,满足归属感与个性的需要,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找到存在的意义[6]。
  (一)追梦-身份建构
  表面上,美国人为了实现“美国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财富。其实当代人心中所存的“美国梦”是虚无的,物质的丰富,只是自我麻醉的手段,以此来填补灵魂的迷失。而真正面对当代人的现实,却是冷漠和令人不敢直视的残酷。
  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兔子系列作品所对应的年代正是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巨大转变的时期,人们自我价值和身份都遭遇了巨大的冲击。在“兔子系列”最后一部作品中,财富满足了,似乎精神上也得到了满足,此情此景“兔子”似乎重新找回了梦想和自我价值。威廉斯在《玻璃动物园》中,能够体现“美国梦”的代表人物是吉姆,对未来拥有美好的憧憬。另一个人物汤姆,与吉姆获取财富和社会地位不同,汤姆的梦想是获得自由,这也是“美国梦”所倡导的生活方式。
  (二)遗梦-身份迷失
  约翰·厄普代克斯的作品中,全面的反映了美国战后社会的变化。主人公“兔子”,姓阿姆斯特郎(Angstrom)。Angstrom是从丹麦字Angst(焦虑不安的意思)衍生而来,这就注定了哈里一生焦躁,无归属感[7]。哈利的悲剧命运并不是个人悲剧,而是整个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悲剧。尽管他们不断地探索,试图想改变自己,但是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也只能面对着自己幻想的“美国梦”诞生和破灭。
  田纳西·威廉斯作品中所蕴含的悲观情绪以及精神荒原展现了当时美国人由于梦想破灭之后的困惑。经历了南北战争之后的美国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北方现代化的侵蚀下,南方逐渐将金钱视为新的宗教,人与人之间最终演变成物质利益关系。在现代工业化转型过程中人们努力重建自我,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玻璃动物园》的人物无一获得完整的身份,他们每个人的个人身份都彻底处于碎片化的状态。威廉斯展现出来的真实,是隐匿在“美国梦”光环之下的冷漠、残酷和虚伪,最终在身份危机的重压下,他们陷入焦虑和压抑。
  三、“中国梦”与身份重建的相遇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从互文性角度出发,两者又有互通的地方,涉及到两国的经济、政治、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处在全球化、多元化的语境中,两者更要加强联系,促成文化的借鉴和交流。   (一)“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异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存在都拥有着深刻的含义,它们的提出对整个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梦”更加注重自我的成功,提倡“白手起家”,带有明显的美国特色。“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核心价值观有所差异,体现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区别。“美国梦”强调自我价值,是对自我价值和利益的实现,是个人主义价值观。而“中国梦”则强调国家整体利益,集体主义,倡导爱国,诚信,友善。
  (二)“中国梦”启示下的身份重建
  “美国梦”是在开拓北美大陆、美国独立和南北统一的过程中,对于价值追求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梦想。个体对于自由、民主等价值的认同,造就了国家的整体梦想,个体的梦想是“美国梦”的根基。“美国梦”直指自我的成功,其立足点是社会的个体。在物质极度发达的美国,异化力量愈演愈烈,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作为社会成员缩影,约翰·厄普代克和田纳西·威廉斯作品下的主人公,缺乏精神层面的孜孜以求,过度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最终使得“美国梦”失去了初始积极进取的精神境界。当代人心中所存的“美国梦”是虚无的,外表上幸福的家庭,物质的丰富,只是自我麻醉的手段,以此来填补灵魂的迷失,而真正面对当代人的现实,却是冷漠和令人不敢直视的残酷。
  2013年,中美元首会晤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是要实现整个民族的梦想,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之魂,也是每个国民的梦,最终还是人民之梦想。它首当其冲强调的是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其次才是个体的梦想,其实“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与个体共有的梦想。当每一个体在追求这个梦想时,都会发掘个人无限的力量并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个人的价值也会通过民族、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体现出来。作为中国梦主要内容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这3个方面中,国家富强是首要的,有了国家富强,才可能有民族振兴,然后才有人民幸福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幸福。没有国家富强,其他的梦想都无从实现。在中国梦的指引下,人们不會迷失在个人的价值观之中,而是超越了自我,追求能够赋予个人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民族之梦。这些都是值得那些在追求美国梦中实现自我身份建构的人们去学习、吸纳和借鉴的。
  “美国梦”曾经作为一种真诚的信念激励美国人民生生不息地奋斗。但是随着梦想的破灭,也让这些追梦的人们陷入了无限困惑、迷茫和痛苦之中。面对美国当代社会物质极度发达,而精神世界却萎靡不振,两位作家笔下的人物都是挣扎在虚幻的梦想之中,一味地逃避,寻找所谓自我的“梦想”,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体利益分散开来,不去面对周遭的现实,没有坚强的价值观,自我道德修养,最终无法完成身份建构。21世纪,中国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提倡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个体的期盼融为一体,为生活在当代美国社会的人们构建了合理的生存环境、完成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参考文献:
  〔1〕朱继东.“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在哪里.党建,2013,(2).
  〔2〕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3〕郝蕴志.信仰的无奈:约翰·厄普代克与信仰世俗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3).
  〔4〕Stryker S.Symbolic interactionism:A social structural version[R].Menlo Park,CA:Benjamin/Cummings,1980.
  〔5〕Hitlin S.Values as the core of personal identity:Drawing links between two theories of self[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3,66:118—137.
  〔6〕赵志裕,温静,谭俭邦.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J].社会学研究,2005,(5).
  〔7〕Samuels,Charles.1982.Updike on the present[C]∥William R.Macnaughton.Critical Essays on John Updike.Boston:K.Hall and Co.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摘 要:草原文化对内蒙古知青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分别体现在生态、宗教、民俗、伦理四个维度。生态方面,蒙古族的生态观影响着知青的思想和行为,知青的作品又反映出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知青小说在宗教问题上的分流体现出作者对蒙古族宗教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态度;内蒙古民俗影响了知青的行动、思维与思想,同时知青在作品中加入对其的主观解读;伦理方面,知青小说表现了蒙、汉民族对伦理的不同看法,揭示了蒙古族伦理的特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甘孜藏族自治州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师资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加入民族教育的队伍,为使这些新教师尽快达到岗位要求,加强新教师的入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研发现,甘孜州各县新教师入职教育在内容、形式、方法及评价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结合甘孜特殊的地理环境,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建议,以期为甘孜州新教师的快速成长贡献力量。 
期刊
摘 要:小说《李陵》以汉朝武将李陵的一生为主线,贯穿了史学家司马迁与汉朝使节苏武的一生,同时在这3条明线的背后,又设计了汉武帝的这条暗线,以此来更好地烘托出3人跌宕起伏的辛酸人生。  关键词:中岛敦;《李陵》;司马迁;苏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164-02  一、作者中岛敦简介  中岛敦(1909~1942),小说家,生于东京。中
期刊
摘 要:自新《刑事诉讼法》将卧底侦查写入法律以来,针对如何规制卧底侦查权学界有了广泛的讨论。卧底侦查虽然在打击有组织犯罪和团伙犯罪方面有独特的价值,但卧底侦查规制制度不完善,这将会造成卧底侦查权的滥用。因此,法律应规定对行使卧底侦查权进行严格的事前审查程序,赋予被告人对“警察圈套”抗辩的权利,并追究滥用卧底侦查权力行为人的法律责任。  关键词:刑事侦查;卧底;卧底侦查权;司法审查  中图分类号:D
期刊
摘 要:丰富、完整的史料是现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长久、坚实的史料积累是现代文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本文以自然主义在中国的流变为例,略论现代文学史料的范围、搜集与评判。  关键词:史料;现代文学研究;自然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1-0188-05  史料是一切历史研究的原料和依据,梁启超曾言:“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
期刊
摘 要: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国际合作逐渐增多。从建构主义关于身份定位和认同的视角来考察国际合作可知,身份定位的变化影响到国家间合作与否。  关键词:身份定位;国际合作;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091-03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开始挑战代表国际关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问题日益突出。媒体对医患关系的报道,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医疗行业的态度和信任程度。当前中国的医患纠纷报道的惯例化倾向影响了公众对医患关系的认知。新闻工作者应该更深入地审视自身的专业实践,医院及医疗工作者也应完善社会沟通的长效机制,共同参与医患关系的社会重建。  关键词:医患关系;大众传媒;社会沟通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
期刊
摘 要:作为青年中的主体与精英分子,大学生幸福与否不仅影响其本人的未来生活与发展,而且影响整个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至关重要。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营造和谐愉悦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加强大学网络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班级及宿舍文化,是满足大学生们多元及个性化需求,进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
期刊
摘 要:在晋宋之际的文人当中,陶渊明的诗歌题材是非常丰富的。他通过叙写自我、人事和自然景物,表现了他对和谐生活的追求。陶渊明注重在诗中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们之间的和谐,虽然与古代传统文化的浸润有关,同时也与他的性格平和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来自生活实践的陶冶。在陶诗中大量使用移情的思维方式来表达物我、人我之间的互感互知互乐,构筑了一个理想化的和谐农居生活世界。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田园环境;和
期刊
摘 要:外语专业学生的批评性思维能力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界的重视与关注。综合英语课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在综合英语课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切实可行。本文通过分析赤峰学院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现状,从教师能动性、学生参与意识及课堂教学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综合英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