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武装力量博览:蒙古

来源 :世界名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ffh8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要装备:
  主战坦克370辆:T-54/55型。
  装甲侦察车120辆:BRDM-2型。
  步兵战车310辆人:BMP-1型。
  装甲输送车150辆:BRT-60型。
  压制火炮:身管压制火炮约300门,包括M-30/D型122毫米榴弹炮,M-46型130毫米加农炮,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BM-21型122毫米火箭炮130门;82毫米、120毫米、160毫米迫击炮140门。
  反坦克炮200门:D-44/-48型85毫米,BS-3型100毫米,MT-12型100毫米。
  T54/55型坦克
  T54/55型坦克是由原苏联设计的主战坦克。其原型于二战结束前的1945年3月问世,量产则开始于1947年。其后,T-54/55型坦克迅速成为苏联及华约国家的装甲主力,并被输出到众多国家(主要是社会主义各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因而,T-54/55型坦克几乎参加了20世纪后半叶的几乎所有武装冲突。T-54/55系列坦克也是有史以来产量最大的坦克,其总数据估计高达86000-100000辆。
  在苏联,T-54/55型的主力地位很快被后继的T-62和T-72所代替,但在其他很多国家,T-54/55系列被沿用多年。直到今天,仍有50多个国家在使用T-54/55及其种类繁杂的改型。
  T-54/55系列坦克主要在中东战争中与西方坦克交手,这一型号的装备促成了美国第一种主战坦克——M60的诞生。
  苏联T-34中型坦克是二战期间苏军装甲部队中的绝对主力,并且生命力极强——直到现在仍有少数国家在使用。T-34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几方面上所达到的平衡在当时无可匹敌。设计人员在战争期间一直在做关于改良T-34型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作战效果。但由于战时生产对连续性的要求,很多新的设计和技术都未能真正用于实车。
  1943年,莫洛佐夫设计局在战前T-34M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制出了T-44型坦克。这种坦克安装了新型扭杆悬挂装置及横列引擎,并去除了车体机枪,使得其在拥有与T-34等同的性能基础上有效增加了装甲防护。不过T-44型也有一个重大弱点,那就是炮塔太小,只能容下与T-34/85型一样的85mm坦克炮。于是,装备口径为100mm的坦克炮就成为了设计T-54、T-55坦克的初衷。
  T-54型的最初设计开始于1944年10月,由OKB-520设计局(第183斯大林乌拉尔坦克工厂)进行。原型设计于当年12月便告完成,原型车也于1945年2月制造出来。原型车于1945年3、4月间进行了测试并通过,被苏联军方定名为T-54型。这一原型的车体结构与动力装置与T-44相同,区别是装甲更厚(前装甲:上部120mm,下部90mm,侧面90-150mm,顶部30mm),炮塔基座直径增加到1800mm,并且拥有新设计的驾驶舱和观察窗。
  这一原型的主要武装是一门100mmD-10TK坦克炮,并有两挺7.62mmGWT机枪。其动力是V-54型12缸水冷柴油发动机,输出功率388kW。该型坦克的储油量大有增加,主油箱载油530升,附加油箱(与燃油系统相连)载油165升。改型坦克全重35.5吨,最大时速43.5千米(略慢于T44),最大航程360千米。
  1945年7月,又有一种有所改进的原型被制造出来。这一原型装有新型炮塔,装备一门同是100mm口径的LB-1型坦克炮以及两挺SG型7.62mm同轴机枪、两挺SG-43型7.62mm机枪(平时收纳于裙板上箱子中,各备弹500发,可由驾驶员操纵),一挺DShK型12.7mm防空机枪。这一原型的炮塔拥有更厚的装甲(正面200mm,侧面125-160mm),而且燃油量再度增加(内部油箱545升,外置油箱180升)。但由于其全重增加到39.15吨,因而航程没有增加,仍是360千米。该原型车于1945年7月至11月之间接受了测试。
  虽然T-54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缺陷,但仍然在1946年4月29日正式宣布入役,并于1947年开始了量产。
  T-54型在最初的量产过程中进行了1490项改进,因而其生产相对缓慢。当时,苏军确信T-54型可以说优于绝大部分二战时期的坦克(其100mm炮的威力优于二战德国虎式坦克的88mm炮,但不如虎王坦克的88mm炮,大体相当于豹式的75mm炮。不过其重量只有豹式的4/5,虎式的2/3和虎王的一半多),并且也强于同时代其他国家的主要坦克。T-54具有在当时堪称革命性的设计,其悬挂系统性能优秀可靠,使得T-54可以毫不费力地穿山越岭。
  最初的量产型T-54-1是由第二种原型车发展而来的,它拥有比强大的虎式坦克更厚的车体装甲(侧面80mm,顶部30mm,底部20mm)。但由于生产过程中凸显的诸多问题,T-54-1型很快被T-54-2型取代。T-54-2型装有源于IS-3重型坦克的半球状炮塔。这种炮塔与后来常见的T-54坦克的炮塔相似,不过在后部有一处明显突起。此外,先前装备过的裙板机枪被移除,悬挂也经过了改进,履带宽度增加到580mm。T-54-2型于1949年开始生产。1951年又出现了再度经过改进的T-54-3型,换装新型炮塔,安装TSh-2-22型炮长观瞄装置,还安装了发烟器。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种指挥型T-54K,装有2部R-113电台。
  在50年代初,OKB-520设计局的人事出现了很大变动,先是莫洛佐夫让位于科烈斯尼科,而后者又于1953年3月被卡采夫所取代。新设计师上任伊始就决定给T-54换装带有STP-1型垂直稳定器的D-10T型坦克炮。改型坦克炮按照原有的D-10TG指标改进了设计以便装入T-54的炮塔。新坦克上还安装了驾驶员夜视仪。这一型号被命名为T-54A。最初T-54A的火炮前端安装的是炮口配重,而后换成了标志性的抽烟器。此外,T-54A型还装有潜渡用的通气装置、TSh-2A-22观瞄镜、TVN-1型红外潜望镜和红外大灯、新型R-113电台、用于改进动力的多级空气滤清器和散热器控制装置、电子油泵、附加油箱和自动灭火器。T-54A型于1954年入役并于次年进入生产。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种少量生产的T-54AK指挥坦克,装两部R112电台、导航装置、AB-1-P/30型充电装置,主炮备弹较一般型号少5发。   1954年10月,有一辆T-54A型被用于测试D54T和D54TS型100mm滑膛坦克炮,以及“Raduga”和“Molniya”型稳定装置(后装备于T-62坦克上)。这两种火炮并不符合要求,因而后来的T-55型上仍然使用D-10系列火炮。它还被装上了一台未量产过的V-54-6型发动机,功率433kW。
  1955年,在T-54A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T-54B。其上装备100mmD-10T2S坦克炮,配备STP-2型稳定器。T-54B型于1957年开始量产。在其生产的最后四个月中出产的坦克都装有L-2型红外探照灯、TPN-1-22-11型炮长红外装置、OU-3 IR型车长红外探照灯。而且新开发的APFSDS系列弹药使得T54坦克有能力挑战北约装备的最新装甲车辆。T-54B型相对应的坦克指挥车是T-54BK型,与T-54AK型使用相同的附加装置。
  相关核试验表明:在2-15千吨核爆炸的情况下,T-54型坦克在距爆心300m时仍能幸存,而当距离增加到700米,则车中成员也会有机会存活下来。因此有关方面决定研制一种核生化(NBC:Nuclear、Biological、Chemical)防护装置,该装置可以在探测到伽马射线3秒钟之后启动,使得成员免受高气压和辐射尘埃的危害,但是并不能防护辐射和有毒气体。这一设计于1956年完成并交予制造厂。于是T-54型又一次进行了改进,换装V-55型12缸4冲程水冷柴油机,功率488kW,油路系统压力被提高以获取更高的动力。为了简化维修过程,引擎盖也被修改。此外,改型的油箱再次被加大,总载油量达到680升。主炮弹药数量从34发增加到45发,其中包括高爆破片弹和穿甲弹,并且计划使用BK5M型炮弹,可穿透390mm厚的钢装甲。同时,车长的TPKU观瞄装置也预计被TPKUB或TPKU-2B型观瞄装置所取代。炮手位将安装TNP-165型观瞄镜,装填手舱盖附近的DShK型12.7mm防空机枪则由于完全无力应付已然大行其道的喷气式战机而被移除。新型坦克也将安装“Rosa”式防火系统、使用更厚的炮塔铸件、来自T-54B的双平面火炮稳定装置以及夜视镜。为了使得新型号不至于大大加重,炮塔后部的装甲被略为减少。此时的T55已经在几乎所有方面上大大超越了苏军在二战时使用的重型坦克IS-2,仅在前装甲厚度上略逊。同时由于T55装备了新式火炮且具有更高的机动性,它也被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与IS-3型坦克相比。此时,重型坦克开始在军中失宠:登峰造极的IS-3型仅仅制造了350辆就宣告停产,而且从此再也没有过任何一种成熟的重型坦克咋在苏军的装备序列中出现过。T-34那样的高机动性中型坦克和重装甲坦克的地位开始被新兴的“主战坦克”所代替。T-55型坦克从本质上来讲只是T-54型的一个改型,但当时苏军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新型坦克可以以如此之快的速度推出)为它赋予了全新的编号。T-55于1958年开始量产,并与1958年5月进入苏军服役。
  在T-55基础上出现的指挥坦克是T-55K型,加装一台R-112电台、AB-1-P/30型燃油蓄电池以及TPN-1-22-11夜视仪。加装设备使得主炮备弹减少到37发。60年代初,T-55K型又装上了实验性的“Uran”式视频设备(车外安装一部摄像机,其图像可以发送至BTR-50U型轮式指挥车上,传输距离10-30千米),用于战场观测。1961年,T-55又试装过“Almaz”型视频设备,这种装置可以在核爆炸发生后或潜渡时代替传统观瞄设备。这一装置包括在车体上(供驾驶员使用)的一部摄像机和炮塔上的两部摄像机,一部用于瞄准,另一部用于观测,其图像显示在两个屏幕上。这种观瞄装置在昼间可以胜任距离在1.5-2公里之间的观测和火控任务,不过由于俄制产品一贯的低质量,在实际使用中其实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60年代初,位于鄂木斯克的OKB-29设计局进行了为T-55坦克安装功率达到522kW的GTD-3T型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研究,一辆T-55被用作实验平台,但实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因而没有将此成果用于实际生产。在1962-65年间,又有3辆T-55被用于试验由液压装置控制的自动变速箱。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变速箱在实际使用中太易损坏,不宜推广。差不多与此同时,部分T-55在炮塔后部安装了9M14(北约编号AT-3“沙箱”)反坦克导弹。还有一种喷火坦克TO-55,其设计是以火焰喷射器代替同轴机枪,并以460升燃料箱代替车首油箱。这较之先前的T-54喷火坦克要更有优势——后者用火焰喷射器替代了主炮。TO-55型喷火坦克一直服役到1993年。
  在50年代,T-55坦克比其主要西方对手——美国M48巴顿坦克和英国百夫长坦克更有优势,重量更轻,火力、防护和可靠性均占上风。但是苏军由于T-55使用的D-10坦克炮拥有更大的镗孔直径,使得T-55的火力优势得以保持到M60主战坦克和百夫长改进型出现之时,后者使用105mm线膛炮。由于T-55火炮的初速度低,因此T-55主要使用高爆炮弹来对付日益更新的对手,这意味着远距离上的精确度要大打折扣。不过这在当时苏联所预期的欧洲大战中并不算严重问题,因为有效防御高爆弹的“乔巴姆”复合装甲要到很久以后才出现。但是苏联有观点认为美军的M48坦克如果使用APDS则在正常距离上穿透T-55不成问题而使用旧弹种的T-55却难以穿透M48。
  1961年,针对坦克用核生化三防系统的改进开始,其目标是使成员免受快中子辐射所害,而对伽马射线的防护则由装甲和PAZ基本防护装置完成。新的POV可塑性铅衬需要安装在车内,因此车长舱盖被加大,舱口栏板也被显著加大。这一铅衬除了防辐射,还能防止成员被破片所伤,此外该坦克还安装了PAZ/FVU型化学过滤装置。其他变化包括:同轴SGMT机枪换成7.62mm PK机枪;车体从6.04m增长到6.2m;车体机枪被移除,换成6枚主炮备弹。以上改进使得全重增加到38吨。这种改型就是T-55A。T-55A之上亦有一种指挥坦克,T-55AK。   T-55H型于2007年军火展T-55在其漫长的服役期内进行过多次升级改造。 1959年,一部分T-55安装了BTU/BTU-55型扫雷犁。1967年,开始使用BM8 APFSDS弹药,在2km距离上穿甲厚度275mm。1970年,T-55坦克重新在装填手舱口安装了DShK型12.7mm机枪,为的是面对来自武装直升机的新威胁。1974年起,安装了KTD-1或 KTD-2型激光测距仪还换装了R-123 或 R-123M型电台。此外传动装置也被改进以增加使用寿命。T-55A在生产期间就经常进行改进。1965年,该型坦克换装了新式履带。这种履带可以使用2000-3000km而不必更换,其使用寿命是换装前的两倍以上,但是新式履带需要搭配十四齿的驱动轮(原来是13齿)。自1974年起T-55A安装了KTD-1型测距仪和TSzS-32PM型观测装置,同时所有T-55A都装备了TPN-1-22-11型夜视仪。R-123型电台取代了过去的R-113电台。后期生产的型号还装上了橡胶裙板和驾驶员风挡。60年代到80年代开发的穿甲弹增强了T-54/55系列的反坦克能力。事实上,直到90年代,针对T-54/55系列的改进仍然没有停止。
  对于T-54/55系列的改进并不是由一家设计局和制造厂进行的。这一系列产量极高,又出口至甚多国家,因此很多国家都希望通过改进T-54/55系列来获得更强的装甲战力。于是乎各种设备和武器都先后出现在T-54/55上,包括120mm或125mm的主炮、主动防护系统、热成像火控系统等等。直至今日,T-54/55仍是许多国家制造廉价主战坦克的基础。
  T-54/55系列的布局与多数战后坦克没有太大区别。它的成员座舱在车体前部,引擎舱在后,车体正中则装有一座半球状炮塔。其驾驶员座位在车体左前方,而后车长坐于左边,炮手在于其前,装填手在于其右。行走部分,驱动轮在后,路轮排在两侧,前第一个路轮与后四个的距离较大。排气管位于左挡泥板上。
  T-54与T-55在外型上极为相似(因为本质上就是同一种东西),十分难以辨认。很多T-55就是由T-54改装而来的。之所以这两种坦克常被称为“T-54/55”就是因为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状况。在苏军中,坦克每行驶7000公里就要进行一次厂修并进行技术改装升级。很多其他国家也对这些坦克进行过改造和升级,比如印度就给所属的T-54和T-55安装了假抽烟器,以与敌国巴基斯坦的中国制59式坦克(T-54A的中国改装版)相区别。这使得T-54/55在外型上更加繁杂而难以分辨。
  早期的T-54在炮塔右前部装有一个半球状通风装置,并且在炮塔前部正中有一孔,这是给SGMT机枪使用的射击孔。而且T-54的炮口没有抽烟器,还有一个“猪嘴”状防盾。这提供了一种相对简单的辨认方法。
  T-54/55的机械结构简单可靠,与西方坦克相比更易操作,对乘员操作水平的要求也要低。T-54/55是一种相对较小的主战坦克,也就意味着在战场上提供给敌军的目标也更小。这一坦克重量较轻、履带宽大、低温条件下启动性能好,而且还可以潜渡,这使得T-54/55的机动性属于上佳。T-54/55庞大的生产数量和经久不衰的服役状况使得备件从来都不缺乏,而且相当便宜。T-54/55虽然与现代主战坦克相比十分老旧脆弱,但是如果加以改造,仍然可以显著提升战斗力和生存能力。
  T-54/55坦克也拥有一些致命的弱点。较小的体型牺牲了内部空间以及成员的舒适性。狭小的空间使得乘员操作碍手碍脚,减慢了操作的速度。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坦克兵就对缴获的T-55坦克窄小的活动空间颇有微词,而且这一缺陷根本无法通过改进来解决。炮塔太矮,使炮塔最大俯角仅为5°(西方坦克多为10°),对于山地作战常无能为力。由于T-54/55型的火炮稳定装置落后,因此这些坦克仅能在停车时进行稳定有效的射击。原装的100mm火炮与后来大量装备的120mm或125mm坦克炮相差甚远,面对现代坦克时难以拥有胜算。车内的火炮备弹缺乏防护,使得坦克在被击中后易发生二次爆炸。在海湾战争或伊拉克战争期间,常可见被击毁的T-54/55坦克炮塔被炸掉,就是因为这一原因。早期T-54的状况更加糟糕:没有乘员防护系统、火炮缺乏稳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另外虽然炮塔正面号称200mm防护,但实际只是底座一圈的厚度,越往上越薄且质量不能与均质钢相比.据南斯拉夫的测试,90mm火炮和KWK43火炮分别可在800M与750M击穿T-55的炮塔正面.总之,T-54/55坦克到现在已然全面过时,无论再怎么改进,也难以挑战当今的主战坦克了。
  现在之所以仍然很多此型坦克服役,很大程度是因为新型的主战坦克,车重都远远超过本型号系列,难以部署在地势较崎岖的地方,故有些国家推出和生产外观和体型和本系列相似的新型坦克,以满足特别的需要。例如中国的69式坦克和罗马尼亚的TR-85主战坦克,可是实际因为要加强装甲的TR-85,车重仍然比本来的T-54/T-55重的,只可以稍为减轻运干和道路桥梁所受的压力,或者像69式那样单纯加强其攻击能力而在战场上常沦为被消粍品,要大量被击破牺牲的方式来压制敌方的少数先进较重的车型。
其他文献
二战时期苏军主力高射机枪是Dshk 12.7毫米高射机枪,这是一种使用简易高射瞄准具的单管高射机枪,其火力在二战初期尚够用,但是苏德战争开始后德军强大的空中优势给苏军非常深刻的印象,面对这种优势Dshk高射机枪已显得力不从心。为应对占据优势的德国战术空军,苏军相当重视防空武器的加强和新一代防空武器的开发。到战争中后期,苏军一线野战部队中高射机枪的数量比战争初期有了很大的增长,同时新一代高射武器的开
期刊
“曾祖母,您准备好与死亡搏斗了吗?”一家老小穿着防护服围在病床旁,看着面容枯槁的老人,向她做最后的道别。“我早就等着了……”老人吃力地答道。这是两周前103岁的珍妮·斯泰娜刚诊断出感染新冠病毒的场景,当时她病情严重,在马萨诸塞州护理院进行隔离治疗。这么大岁数感染上厉害的病毒,后代们(包括儿女、孙子女、曾孙子女和玄孙子女)对这次治疗几乎都不抱希望。然而,奇迹发生了——两周后,珍妮康复的消息令家人们喜
期刊
《触不可及》电影剧照  由奥利维·那卡什执导的影片《触不可及》(2019)是一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喜剧故事片。导演从两位主人公之间的反差入手,没有过多渲染生活中的冲突,而是以幽默的手法和细腻的情节处理,来表现二人在相处过程中各自的成长、彼此的关怀与救赎,从而揭示友情的深刻内涵。触不可及,跨越不同  两位主人公原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菲利普家财万贯,却在一次跳伞时发生意外,致使颈椎以下全部瘫痪,在轮
期刊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是享誉世界的奥地利伟大作家,其创作风格自成体系,影响深远。卡夫卡的小说多以战争为背景,刻画和展现人的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这是其创作的永恒主题。创作于1914年的《在流放地》是卡夫卡的重要短篇小说之一,其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从一架机器的出场开始,叙述了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机器杀人”故事。卡夫卡在给出版商的信中这样写道:“并非只有它( 即那个时代)是苦难的,而毋宁
期刊
在1948年的阿以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一位名叫乌齐·盖尔(Uziel GAL)的以色列军官认为当时以军装备的很多冲锋枪都不适合沙漠战争的需要,便萌生了设计一种新型冲锋枪的念头。乌齐·盖尔本人在以色列建国前就参加了复国组织的地下军队,主要负责武器维修之类的工作,因此有一定的枪械制造经验。经过一番准备后,他在1949年动工,以捷克Sa 23系列冲锋的结构为基础,结合了沙漠环境下作战的需要,用
期刊
你是否想过,自己的晚年怎样生活?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2017)给大家呈现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部91分钟的温情纪录片,导演伏原健之(1969— )用柔和的视角记录了津端修一夫妇的晚年日常生活。全片温情恬淡,没有什么起伏,却富含哲理,洋溢其间的幸福感余味绵长。  这是一对日本平凡老人的故事——90岁的修一先生和87岁的英子女士,在自己的林间木屋中种植果蔬,收获果实。  影片的基调温柔、清新、缓慢
期刊
4位新太空人:奥利弗?德门、马克?贝索斯、沃利?芬克和杰夫?贝索斯(从左至右)  2021年7月20日,天气晴朗。亚马逊公司创始人、世界首富杰夫·贝索斯身穿蓝色宇航服,头戴牛仔帽,乘坐其旗下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号”(以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宇航员艾伦·谢泼德的名字命名)火箭,从得克萨斯的沙漠升空至107公里高处,到太空边缘进行了一次10分10秒的旅行。他这次太空之旅还有三位同伴——贝索斯的弟弟马
期刊
扬·马特尔  2002年10月,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Yann Martel,1963— )凭借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获得英国文坛的至高荣誉布克奖。2016年,他的《葡萄牙的高山》付梓出版。马特尔自大学起就开始构思这部作品,其内容跨越1904—1981年77年的时间,融汇了三个看似毫不相关实则复调重合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发生在一场旅途中,20世纪的博物馆管理员托马斯、17世纪的神父乌利塞斯凭借一
期刊
一切是从福斯特发现了一堆奇怪的贝壳开始的。福斯特近前一瞧,发现它突然像盛开的花朵一样散了开来,里面躲藏着一只聪明的章鱼。这只与福斯特不期而遇、被简单称呼为“她”的章鱼,便成了《我的章鱼老师》这部纪录片中的明星,向人类展示动物世界不为人知的秘密。  2020年9月发布的这部纪录片,将人们从病毒肆虐导致的隔离、恐惧和疲惫中带入了南非海带林的海底梦幻世界,福斯特就是在那片海带林里遇见了“她”——纪录片中
期刊
多和田叶子  多和田叶子,1960年生于东京一个出版商人家庭,高中时开始对德语感兴趣,大学期间的一次海外旅行经历使她强烈感受到异质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出于对文化探究的兴趣,1982年大学毕业后她赴德国汉堡大学修读研究生课程,之后又继续攻读苏黎世大学的博士课程,同时供职于一家出版公司。她游刃有余地穿梭在日、德两种语言之间,出版了用日、德双语写作的诗歌和散文集《唯有你在的地方什么也没有》,1988年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