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抗菌肽的活性筛选与功效评价

来源 :热带海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john6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已有文献报道的海洋动物源抗菌肽(毒素除外)与海参蛋白组进行比对,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设计、筛选海参抗菌肽,并对其理化特性、抗菌活性与机制、生物相容性与细胞活性等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通过软件模拟与抗菌活性预测,最终筛选并固相合成7条海参抗菌肽(H1-H7)。其中,H4 (RVHRFLRR)可通过细菌膜电位去极化、膜透化等方式,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生长,在较低浓度(31.25μg.mL-1)时,可使S.aureus细菌总数降至84.93%±4.21%(p<0.01),P.aeruginosa细菌总数降至95.92%±0.52%(p<0.01),V.vulnificus细菌总数降至77.14%±1.37%(p<0.01)。H4生物相容性好,在<1000μg.mL-1时均未表现出溶血性或细胞毒性,其可能通过与细胞膜表面受体(EGFR、VEGFR2、FGFR1等)发生相互作用进而促进细胞迁移。在浓度为62.50μg.mL-1和250μg.mL-1时,H4均可显著促进L929细胞发生迁移(p<0.05)。实验结果表明,海参抗菌肽H4生物相容性好,兼有抗菌、促愈合功效,可望作为一种潜在功能物质用于感染创面的修复与再生。
其他文献
论文基于提高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目的,通过提炼陈琴“吟诵”教学的主要观点,并以陈琴执教的《<中庸>第三十九课》为例详细阐述“经典课堂六幕剧”的教学模式且尝试设计《愚公移山》教学环节,最终得出“吟诵”教学在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包括关注学生、注重情感熏陶、吟诵教学为课堂服务。
<正>红色基因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的革命历程中淬炼的理想信念、为民情怀、顽强意志、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传承红色基因不仅对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坚定“四个自信”、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工作,多次就传承红色基因的必要性及具体途径作出重要批示。本文拟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从四个
期刊
以高锰酸钾和盐酸为反应物,分别掺杂Mg2+、Cu2+和Fe3+通过水热反应制备二氧化锰。对产物结构进行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和能量散射X射线、红外光谱等方法表征,探讨掺杂的金属离子对MnO2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白和掺杂Mg2+、Cu2+所合成的样品均为微米级花球状δ-MnO2,但掺杂Fe3+的MnO2晶体结构变化,组成花球的片的厚度和花球尺寸(0.3-1μm)大大减小,其比表面积达233.45
期刊
采用共沉淀法结合NaOH水热处理技术制备二氧化锰改性粉煤灰吸附材料MFA150,研究其对地下水中As(III)/As(V)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NaOH水热处理破坏了原始粉煤灰的玻璃体结构,并在这一过程中生成沸石相,粉煤灰比表面积由1.30 m2/g增加至40.26 m2/g。在负载MnO2后,MFA150比表面积达到148.82 m2/g。此外,吸附材料表面-OH的含量显著增加,为As(III)
<正>为了正确理解和准确参照适用第121号指导案例,现对该指导案例的选编过程、裁判要点、参照适用等有关情况予以解释和说明。一、推选过程及其指导意义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向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推荐该案例作为备选指导性案例。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经过初审认为,该案例基本符合指导性案例要求,并提交研究室室务会讨论。2019年9月16日,研究室室务会讨论同意,建议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同年12月17日,该
期刊
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活动情境由活动议题、活动背景、活动形式、活动任务四大要素构成,具有生活性、形象性、主体性和问题性四个特征。创设并优化活动情境,是实施议题式教学、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实现学生知识与素养共生共长的必由之路和可靠途径。文章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例,重点阐述活动议题、活动背景和活动任务的设计。
<正>2010年以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鼓励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文件颁发,更是明确指出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同时提出了几种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方式:一是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向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二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三是政府统筹区域公共资源
期刊
学位
拟建隧道全长约304.0 m,净高度9.17 m,净宽度12.10 m,是该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场地工程地质调查,属基本稳定场地,适宜该次工程建设。隧道进、出口边坡在自然状态处于自稳状态,工程开挖后,可形成不稳定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需进行边坡防护。隧道岩体坚硬程度较软,为破碎-较破碎型,围岩级别Ⅳ-Ⅴ,隧道施工过程中,侧壁有时失去稳定,可能产生较大的坍塌,需进行拱部无支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