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殡葬应厚养薄葬

来源 :人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djflsk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推广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仪、倡导生态祭扫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引导人们对先人的追思更加注重精神传承。
  名目繁多的“天价殡葬费”,动辄上万元的公墓墓位……时下殡葬行业的“天价”不断被刷新。相较于传统殡葬方式,海葬等生态殡葬方式因成本低廉且公益环保等特点,正被各地倡导推广。近日,民政部网站发布了由民政部、发改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节地生态安葬的内涵,突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价值导向,强调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明确把不占地或少占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三个要素作为关键衡量指标。
  生态殡葬要过好三道关
  早在1956年,我国就提出殡葬改革,推行火葬;2009年,民政部明确提出开展绿色殡葬改革;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多年过去,各地进展却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根源就在于传统殡葬观念根深蒂固,现代殡葬文化尚未形成,群众对绿色、生态殡葬方式认可度不高。
  无论是从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国家层面,还是就降低墓葬成本、方便后人祭拜的个人角度,鼓励家庭成员合葬都不失为引领社会风尚、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不过,鉴于此项殡葬改革举措事关公民切身利益和社会风俗习惯,制度落实中的知易行难不可避免。在笔者看来,欲把好事办好还需着力破除来自三个层面的现实阻力。
  一是旧有观念的“障碍”。正如房价高企的“住不起”一样,一墓难求的“葬不起”也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隐忧。这不仅在于日益凸显的土地资源紧张,更缘于国人视“厚葬”为排场的功利思维。鼓励家庭成员合葬,就需破除独墓显尊,不愿家庭成员死后“拥挤”的面子情结。尤其要淡化豪华殡葬、风水庇佑的陈腐观念,把“生时合家欢、身后再聚首”作为珍视亲情、昭示后人的时代风尚。走出旧有观念的认知误区,呼唤敢为天下先的“破冰”勇气及引领示范,先行试点和干部带头不可或缺。
  二是传统习俗的“偏见”。在人们的习惯性认知里,“合葬”大多只限夫妻之间的死后同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鼓励“家人合葬”则势必招致传统习俗的阻力。比如“男女授受不亲”、代际等级的禁忌等。许多人心存疑问:“和祖宗葬在一起,是不是有点大不敬?”
  三是操作环节的“梗阻”。家庭成员合葬在具体操作上不乏诸多现实困难。比如,墓地如何规划、骨灰怎样摆放、墓碑如何行文等。尤其是与现行规定相悖的制度短板,更需与时俱进的修改完善。2004年前后,民政部等曾出台对墓穴用地的规定,要求逝者墓穴硬化面积不能超过1平方米;一般墓地的使用时限为20年。鉴于家庭成员人数不等和亡故时间间隔较长的现实情况,墓穴的现有面积限定和使用时限势必遭遇挑战。还有,父母合葬的墓碑上往往写有严父、慈母的名讳与生卒,并标有立碑人的姓名,而家庭成员合葬的碑文就难以下笔,毕竟儿子或者其他家庭成员还没有去世,否则就只能一次次地更换墓碑。
  人大代表:传统墓葬已成殡葬改革的突出问题
  “千百年来,墓葬一直是中国最常见的安葬方式。然而,在当代新农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土葬、墓葬占用了大量土地,其中不乏大量耕地、好的山地,特别是安葬在交通、旅游最显眼地方,直接影响农林牧业生产、消费、休闲、旅游。不仅如此砍伐大树墓葬还直接影响山川秀美,进而有损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黄山市多维生物集团董事长陈光辉认为,传统墓葬已成为殡葬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很有必要为殡葬改革制定法律法规,建议推进生态文明殡葬方式。
  据了解,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由传统墓葬向花葬、树葬、草坪葬、海葬等环保葬法转变,国内外一些有识之士甚至生前就留下遗嘱,死后捐献器官。这些殡葬方式都被称为绿色殡葬、文明殡葬。
  陈光辉代表指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我们应当借鉴和吸取西方发达国家殡葬经验和中国国情相结合,通过树葬文明模式每年为亡灵献花献草,每年通过种花种草种树来祭奠先人、告慰亡灵方式会更加文明。
  由此,陈光辉代表建议,大力推行绿色安葬方式,推进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实现公墓园林化、森林化,让逝者安眠于巍峨森林、青山绿水之中,让亲者心灵安于生态文明的阳光雨露之中。
  “领导干部、党员应该带头做榜样,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转变传统殡葬观念,树立文明、节俭、绿色、节地的殡葬新风,节约土地,保护秀丽山川,共建美好乡村;在农村推广树葬模式,引导广大群众用生态文明理念建设陵园,倡导每年以种植花草树木方式祭奠先人,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同样寄托了对亲人的哀思和纪念。我认为在互联网创时代推广树葬时机已经成熟。”陈光辉代表表示。
  推行生态殡葬先树厚养薄葬观
  尽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不是对广大群众作出硬性要求,但是殡葬改革需要群众的广泛认同和主动支持。在改革推进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引导群众冲破传统观念藩篱,树立厚养薄葬的文明丧葬观念。
  推进移风易俗,摒弃殡葬陋习。在传统观念中,由于人们对传统孝文化的误解,认为“厚葬厚祭”才是对逝去亲人的尊重,才能体现孝心,导致重殓厚葬之风盛行,盲目攀比、奢侈浪费现象蔓延,加重了群众负担;加之一些地方管理监督松懈,近年来,滥占耕地、违规土葬、骨灰装棺再葬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地方出现“死人与活人争地”的情况。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应从发扬孝道美德、推进移风易俗入手,引导人们转变观念,摒弃陋习。
  殡葬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传统,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转型变革,殡葬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倡导绿色发展的当下,殡葬文化也应与时俱进,在扬弃旧俗中转型,培育形成顺应时代潮流的现代殡葬文化。要把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与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相结合,依托现有殡葬设施资源,建设一批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殡葬文化传承平台。通过推广现代文明的殡葬礼仪、倡导生态祭扫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引导人们对先人的追思更加注重精神传承。
  伴随着社会变迁,生态安葬被公众理解和接受,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不论是扭转虚荣的“脸面观”,还是对畸形的殡葬消费进行纠偏,抑或提高生态安葬、家庭成员合葬的选择性激励,只有健全生态安葬的实施操作系统,用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具有操作性的方式来推动生态安葬,才能提升民众的参与热情。
其他文献
中日两国同属于汉字圈,在使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相互借用、相互影响的情况,因此也就造成了中日两国语言中大量同形词的存在。在学习日语时,这些中日同形词对以汉语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生活状态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心理层面上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希望获得更多的幸福。因此,主观幸福
目的研究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对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率、生存率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诊治的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
“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文化价值的物理量.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质量”概念的内涵、外延,尽可能地还原、重演其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概念的意义构
近年来,青海省玉树州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降低编制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学前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一、创新保障方式,推行购买服务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头,经济社
近几年来国内曾经有人试图通过单一的保温措施来提高我国北方冬季沼气池的池温和产气量,但往往效果不佳,难以推广应用。我们于1982—1986年连续五年在省内各地进行了冬季沼
【病例】女,57岁。因恶心、呕吐、全身不适、复视、饮水呛咳、睁眼费力、张口困难10余天就诊。10余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继之出现复视、视物不清、饮水呛咳
<正>1疑问朱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066200)]端粒酶具有逆转录酶的作用,而端粒存在于真核生物。逆转录酶只存在于病毒中?2讨论任智安[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1011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指机体受严重创伤、休克、感染等急性损伤因素影响下,24h后同时或序贯出现2个或2个以上与原发病损有或无直接关系的系统或器官的可逆性功能障碍[
基于FPGA并运用DDS技术的相关理论,通过模块化设计,使标准脉冲信号发生器达到较高的性能指标,能够产生1-100 kHz 线性可调的脉冲,脉冲分辨率达100 Hz,上升沿及下降沿为2.5 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