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思考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f_phoen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前行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历史,古代先贤们利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璀璨无比的文化长河。但现如今,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时代不断超越前行,经济更加进步,物质更加丰富的现状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却逐渐的落后于时代。尤其是当今的中小学生。在网络弥漫,信息爆炸的形势下,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情况屡见不鲜。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如同初升的太阳一般,蕴含着无限希望,背负着重大历史使命的新生一代,如此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甚至可能会导致祖国灿烂文明的青黄不接。这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除去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学生本身的思想,与当今时代的文化教育的方法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关系。众所周知,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从小学到大学,语文学习一直是重要科目,但出现上述令人深思的情况,是由于不正确的语文教育方法造成的。不敢妄谈语文教育机制,仅从个人方面谈几点看法。以下我将从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思考的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061-01
  一、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读写背诵能力。诚然,这是一种必不可少,且无可厚非的教学方法。但这也在无形之中,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使得他们只知道死记硬背书本上的东西,而缺少了独自思考深刻文化内涵的能力。要知道,中国的文化,真正的美不在于文字表面,而更在于文字背后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感人肺腑的真挚的思想感情。所以,在传统的读写背诵之后,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认真思考,追溯文字背后的美。感受从黑白的纸张中蕴含着的色彩斑斓的文明。
  二、培养学生否定思维
  中国向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习惯,老师的严厉形象也一直传承至今。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盲目相信老师的言论,不假思索不加考虑的尊崇老师的话而无所谓对错。语文学习正是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虽然粗浅但也可见一斑。由于中华文化本身的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注定了他的答案不可能只有一种,“一千个人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必要的知识性理论,老师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禁锢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的错觉。拥有否定思维,才有发现美得眼睛。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新时期下,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的思维。这种思维体现在从很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不同方向,不同途径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所有的发散性思维都是可以被理解的,不论它多么离谱,多么不可思议。例如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皇帝的新装》,这篇安徒生童话妇孺皆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限于让学生了解到一个昏庸无能且奢侈无度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更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寓言真正的讽刺意味。然后由此学到一些研究寓言故事文化形式的方法,更深层次的感受寓言故事文化形式的魅力。由少到多,日积月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台起于累土”,一点一滴,发散而来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老师更要有意识的给予學生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自由领略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们挥毫泼墨的豪迈情感,身临其境才能得其真谛。
  总结:
  中华文化是一块精美至极的玉石,单单仅靠语文学习无法窥其万一。语文教学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现如今的中学老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更好、更有效率、更加精确的在这块精美的玉石上汲取更多的营养。综上所述,逆向思维,否定思维,发散思维,都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方法。如果仅仅靠当今教育形式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仅仅是只会死记硬背课本的“庸才”,而不在可能拥有古人那种清风明月,闲庭信步,出口成章的高深境界。最美的永远是创造,而不是紧跟前人步伐,不加创新。所以,教师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宣扬传播这类意识和思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敢于提出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最终发现问题本质,从而收获书中真正宝贵的财富。引导学生自己钻研课本,领略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才能更加顺利,更加深刻的领悟民族之魂,牢牢把握文化根基。发散思维,否定思维,逆向思维,多种思维合一,才是当今语文教学门槛的破解之道。创新思维思考,用新方法,走新路子,让语文课堂成为变成中华文化,发扬中国精神的根据地。
  参考文献:
  [1]文旭.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2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处不是文化的社会中,中西文化的交流给我们带来了个性文化。个性文化的出现与发展造就了我们青少年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关键词】个性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033-02  这是个提倡个性,发展个性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我很庆幸这个时代还是来了。借助英文中大寫的“ I”——
期刊
【摘要】在中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们树立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对于情感教育的重视在中小学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们健康、全面的多方面发展。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语文教学在中小学教学阶段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更要深刻意识到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接下来的论述将通过分析对语文教学中融入了情感教育的意义,来引出在语文教学里融入情感教育的积极效用,最后提
期刊
【摘要】历史虚拟情景教学法通过一种假设的情景,促使学生进行历史体验与探究。该方法是一种以客观历史为依据、利用人类思维想象空间创设虚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激发历史想象、体验与历史假设研究的历史教学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灵活运用历史虚拟情景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  【关键词】虚拟情景 教学法 历史课堂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056-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粉墨登场”,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让人陶醉,回到现实却很难有这样的教学效果,现实教学往往很难像公开课、观摩课那样进行。教师学生接受最多的课是常态课,我们在回归语文教学本真的同时,教师实施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常态的课堂。我觉得要提高小学语文常态课效
期刊
【摘要】“翻转课堂”的出现与发展是现如今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教育理念不断进步的结果。在“创造高效课堂”等口号的号召下,翻转课堂的出现是众望所归。而本文笔者主要探究的重点在于高中语文教学如何运用“翻转课堂”来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翻转课堂 内容设计 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054-01
期刊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216-02  1.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制造2050计划是中国制造向世界强国前列迈进的指导性纲要,也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许。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
期刊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在科学领域教育中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并不是静态的、封闭的、预设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而是动态的、开放的、生成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要提供让幼儿能够参加自主探究活动的条件,让幼儿们亲身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体验发现的乐趣。通过自主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欲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培养幼儿探究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幼儿 科学
期刊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阶段费时多、效率低的语文教学内容,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群体。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帮助师生走出教学困境,成为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之重要内容。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当下,诸多新的语文教学方法进入了课堂,改变了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本文就“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探讨,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先学后教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为了进一步促进自学考核课程体系的完善,加强自学考试体系的改革,增强课程的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建设起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导的应用型课程系统,本文主要从制定科学的考试大纲、创新课程内容以及完善课程结构这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自学考试 课程体系 结构 考试大纲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030-01  一、促进课程结构
期刊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但高中历史学科具有复杂的历史史实、众多的时间点,使得学生很难构建历史关联。因此,我们要借用一种手段清晰地把历史事件呈现给学生,这个工具就是思维导图。但是当前新课标教育下历史教学思维导图的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要进行完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