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我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cys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道德自我是预测道德行为的最有效因素,而现有道德自我的研究零散分布于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通过梳理和整合现有研究,从发展、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阐述,可为同类研究提供新的线索。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道德自我影响道德行为的本质和内在机制,加强对道德自我的实证研究,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共同促进道德自我的研究。
  关键词
  道德自我;道德自我发展;道德中心性;道德自我知觉;道德认同
  作者简介
  汤芳,湖南交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兰芬,湖南交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忆雯,湖南交通工程學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科尔伯格受皮亚杰形态学分类思想的影响,根据道德认知水平划分道德发展阶段,强调不同道德认知水平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虽然这一观点自提出以来受到了道德研究者们的追捧,但其认知发展观忽视了情绪的作用,忽略了道德中个人的主体性,不能解释道德中的个体差异。道德认知只能解释道德行为变异的很少一部分,也就是说道德认知并不能有效地预测道德行为,道德认知—行为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1]Blasi(1983)指出道德认知不是简单直接地影响道德行为,必须将道德认知整合到自我系统中来研究其对道德行为的影响,首次提出将自我纳入道德研究的范围,随后Blasi系统地发展了“自我模型”。[2]他的自我模型指出道德必须包括三个成分:第一,道德自我,强调道德价值在个体自我认同中的重要性;第二,责任性,个体自我意识到有责任去执行道德行为;第三,自我一致性,个体为了保持自我的完整性,会产生强大的动力去做出道德行为。
  近三十年来,在Blasi道德自我的理论基础上,研究者们将道德认知置于人格、自我和认同的系统中,并且借鉴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加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展开了大量研究,强调道德自我对道德研究的重要作用。[3]但在这个新兴领域中,研究者们对道德自我的理解和研究并未达成一致。为了更好地厘清目前道德自我的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更为清晰的思路,本文在梳理和整合西方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发展、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对目前的有关研究进行归纳阐述。
  一、道德自我发展研究
  道德自我发展的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是试图阐明个体的道德自我发展轨迹;二是研究影响个体道德自我发展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因素。
  (一)道德自我发展的轨迹
  Damon从发展的角度研究道德自我,他认为个体的道德程度不是由道德判断水平决定,而是由个体自我发展与道德发展的整合程度决定。[4]自我和道德是两个相互独立发展的系统,在儿童时期二者各自发展没有交互,到达青春期以后,二者交互发展,从而使青春期以后个体的自我定义包含更多道德意义。Damon提出了道德自我发展模型,从儿童期到青春期,随着道德发展,个体开始将道德囊括进其自我定义中。也就是说,随着个体道德的发展,道德信念逐渐成为个体构建自我概念的重要成分。(见图1)
  Colby和Damon的研究发现,道德榜样都是道德发展与自我发展得到整合的个体,他们的个人目标和道德目标很相近或者说根本就是一致的,并且其行为持久地表现出与其道德理想的一致性。[6]换言之,道德模范就是拥有道德自我的个体,其人生目标是追求道德,并且道德是衡量其行为的一个标准。据此,他们进一步发展了Damon的模型,提出了新的道德自我发展模型。(见图2)
  与Damon一样,Colby等人也认为青春期是自我和道德整合的重要时期,但是他们认为直到成年期,这种整合才有可能完成,并且很多人一生都不可能完成道德与自我的整合,实现整合的人(拥有道德自我的人)就是道德榜样。
  这两个模型试图阐明道德自我的发展规律,但仅仅是理论上的发展,并未得到更多实证研究的验证。有些研究者认为在个体的一生当中道德自我都是不断发展的。虽然支持道德自我发展模型的实证研究很少,但是之后的研究者们采纳他们的发展观,对影响道德自我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二)道德自我发展的影响因素
  道德自我的发展受到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如人格特征、攻击性特质、宜人性和社交性等因素,会影响个体的道德行为。而个体以往所做出的助人和损人行为会影响其自身道德的发展。个体做出不道德行为会产生内疚和羞愧,从而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道德自我概念,不利于道德自我的发展。Colby等人的研究发现,道德行为能促使个体将道德整合到自我发展中,从而促进道德发展。[8]Pratt通过大样本纵向研究发现,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频率能够正向预测个体未来的道德自我发展水平。[9]Jordan、Mullen和Murnighan(2011)指出,仅仅回忆过去所做过的道德或者是不道德的行为,都会影响个体的道德自我。[10]
  Shao等人在其综述中指出,文化和环境因素会影响个体道德的发展。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和父母交往,是影响其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母亲和同伴对儿童道德的发展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儿童与同伴在交互过程中,学会群体规则,产生情感体验,道德责任感得到发展,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儿童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自我的发展。一项纵向研究表明,在出生后两年内与母亲保持良好交互关系的儿童,在学龄前时期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11]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12]、文化[13]、宗教信仰[14]也会影响群体成员的道德人格、道德自我的发展。
  研究道德自我发展的规律和确定道德自我发展的影响因素,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个体道德自我的发展,为儿童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与此同时,为了确定道德自我影响道德行为的内在机制,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道德自我结构中的道德中心性研究。
  二、道德中心性研究
  道德中心性(Moral Centrality)是道德自我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Jennings等人综述西方现有关于道德自我研究的一百多篇实证和理论研究发现,现有的道德自我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道德中心性研究。[15]道德中心性研究关注道德在个体整个自我概念中所占的重要性程度,探究个体在多大程度上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自己或者是这个世界。道德中心性研究主要关注道德认同研究,另一些研究者则采用道德惯性研究来弥补早期道德认同研究,将道德认同视为稳定的人格特质,不能解释情景因素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这一现象。[16]随着研究的发展,道德认同研究者也接纳道德惯性研究的思路,进一步发展了道德认同理论。   (一)道德惯性
  道德惯性(Moral Chronicity)是指在一定的情景中,个体自我概念中与道德有关的图示容易被激活来加工社会信息,也就是说道德图示容易被情景激活来加工社会信息的个体具有高道德惯性。道德惯性是一种个体差异变量。具有可及性的道德图示,是个体自我概念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的成分,道德图示具有可及性的人就是高道德的人,其道德图示能够随时激活来加工社会信息。Narvaez等人[17]要求被试想象并且列出五类人所拥有的特质,这五类人分别是“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想要接近的人”“想要逃避的人”“经常遇到的人”,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被试首先列出的特质即具有惯性可及性[18]。根据这一逻辑,在对他人进行描述时,自发采用更多道德分类的被试,以及更多地从道德视角来加工其所在环境的被试,具有高道德惯性。
  (二)道德认同
  道德认同(Moral Identity)是指成为道德的人及做出道德行为在个体自我概念中所占的重要性的程度。Aquino和Reed将道德认同的自我重要性(简称为道德认同)定义为由一组道德特征所构成的自我概念。[19]依据这一定义,Aquino和Reed发展了“道德认同量表”,该量表从内在化和象征性两个维度来测量个体的道德认同水平。内在化(Internalization)是指拥有道德品质(善良、诚实等)对自我的重要性;象征性(Symbolization)是指个体在多大程度上认为会对他人表现出道德的行为。现有研究中70%的研究都沿用了Aquino和Reed的道德认同概念,采用道德认同量表来测量个体的道德认同水平。[20]
  Aquino等人在其早期的研究中,都将道德认同视为稳定的人格特质,影响道德行为。在2008年的研究中,Aquino等人接受道德惯性研究的思想,提出了道德认同的社会认知模型,该模型体现了人格变量与情景变量对道德行为的交互影响。(见图3)[21]道德推理、道德推脱以及道德判断对道德行为的影响,会受到道德认同凸显的调节作用的影响。道德认同凸显及其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又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道德认同凸显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道德认同以及情景因素。道德认同高的个体,其道德图示在个体的工作自我概念中具有高可及性,因而道德认同凸显;情景因素通过促进或者降低道德图示在工作自我概念中的可及性,从而影响道德认同的凸显程度。在之后的研究中,Aquino等人初步验证了该模型,结果表明:与道德认同高的人相比,道德认同低的人其道德认同的凸显受情景因素影响更明显;激活自我利益方面认同的情景因素(金钱刺激),会增加该认同在工作自我概念中的凸显,从而降低道德认同的凸显,个体的道德意愿和道德行为降低。虽然已有一些研究从侧面验证了道德认同的社会认知模型,但是该模型并未得到系统性的验证,至今道德认同影响道德行为的内在机制仍不清楚。此外,该模型中没有体现出道德情绪这一重要影响因素的作用。
  与一些研究者热衷于从道德认同和道德惯性等稳定的道德自我结构角度对道德行为影响进行研究不同,Monin等人认为道德自我是一种动态的自我知觉,对个体行为起着调节作用,侧重于研究道德自我知觉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三、道德自我知觉研究
  Monin和Jordan认为道德自我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受到个体对“我在道德上是怎样”这个问题的即时回答的影响,提出了“道德自我知觉”这一概念。当理想道德自我和现实道德自我之间出现差异时,个体为了保持自我一致性,会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可以说,道德自我具有反思性和不稳定性。自我概念由许多维度组成,其中包括道德自我概念和非道德的自我概念,非道德的自我概念包括智商、人际交往能力、身体素质等。道德自我知觉是多重性动态自我概念系统中的一部分,道德自我知觉会受到情景因素的影响,而这种动态的道德自我知觉会影响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动态道德自我知觉研究包括道德许可、道德补偿和道德厌恶三个方面。
  (一)道德许可
  道德许可(Moral Credential)又称“道德证书”。个体当前道德的行为,会促进个体对自我道德的知觉,认为自己是一个道德的人,个体就好像拥有了一本“证书”,已经证明了自己是个有道德的人,这会导致个体随后在道德方面的行为决策变得“随意”。
  Nisan和Horenczyk通过研究发现,在第一轮实验中让被试想象自己归还拾遗的钱包,那么个体在下一轮的实验中将不再可能那么做。[22]据此,Nisan提出了平衡模型,解释了个体之前的道德行为怎样影响到之后的道德行為。[23]他认为个体的目标不是追求在道德上达到完美,仅仅是为了保持合理水平的道德自我知觉,如果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高于自认为的合理水平,那么将会导致随后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Monin和Miller的实验验证了Nisan的道德平衡模型。[24]实验结果表明,在首次招聘中选择最符合要求的黑人求职者的实验组被试,在随后不相关的工作招聘中更倾向于选择白人求职者;而在首次招聘中只能选择白人求职者的控制组被试,在随后不相关的工作招聘中没有表现出对白人求职者的偏爱。Monin等人认为,实验组的被试之所以在随后的招聘中表现出对白人的偏爱,是因为首次招聘中聘用黑人求职者使被试获得了“公正的道德证书”,确认了自己是一个公正的人,建立了积极的自我形象,随后的实验任务中表现出对白人的偏爱不会影响被试已经建立起来的积极的自我形象。Jordan等人发现,仅仅只是让被试回忆过去所做过的道德的行为,就能够促进个体积极的道德自我知觉,从而降低其随后的道德行为发生概率。
  Nisan和Monin的实验都证明了道德自我知觉具有动态性,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当前的行为增强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获得道德证书),那么将会许可被试在将来做出更多不道德行为。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当个体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后(使得其道德证书受到威胁),个体会在随后做出更多道德行为来修补其道德证书。但是也有一部分的研究获得了与道德证书研究相悖的结果,并且目前仍没有研究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二)道德厌恶
  Monin和Jordan认为道德榜样并非总是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欣赏,当道德榜样的行为威胁到个体的道德自我知觉时,人们甚至可能会对这些榜样表现出厌恶,这种现象叫道德厌恶(Moral Resentment)。Monin等人在实验中要求实验组被试完成一项违背常规的任务,在完成任务之后,告知被试有些人(作者称之为Moral Rebel)拒绝完成实验者要求的任务,因为Moral Rebel认为,按要求完成实验者提出的不合理任务会有违自己的内心。之后让被试通过量表对moral rebel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试对moral rebel表现出贬低和不尊重的态度,对其表现出厌恶,甚至不再希望与其一起参加以后的活动。这项研究直接证明了动态的道德自我知觉。当被试的道德自我知觉受到威胁时,会对造成威胁者产生厌恶。Monin和Jordan指出,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些自我概念稳定的被试,即使先前完成了实验任务,也不会表现出道德厌恶。他们强调个体的整体技能和价值感(通常来说与道德无关)能够减少这种道德厌恶效应,如在运动上表现杰出,将会抵消由不道德行为带来的不适感。
  (三)道德补偿
  道德自我知觉是多重自我概念中的一个成分,当与道德无关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胁时,个体可以通过增加道德自我知觉来维持其整体积极的自我形象,即通过提高道德评价来进行道德补偿(Moral Compensation),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这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Jordan和Monin的实验发现,被试完成一项枯燥任务(帮助实验者完成重复的数字抄写任务),然后观察到其同伴拒绝了这项任务,并且没有受到任何损失,被试在随后将自己评估为更道德,而将同伴评估为更不道德;而仅仅完成枯燥任务(没有观察到同伴)的被试,或者是仅仅观察到同伴拒绝枯燥任务(自己并没有完成枯燥任务)的被试,都不会提高对自己的道德评价和贬低对同伴的道德评价。观察到同伴拒绝完成任务并没有任何损失,让被试觉得自己很愚蠢,其自我受到威胁,他们通过提高道德自我知觉和贬损对方的道德来作为补偿,从而维护个体的整体自我价值。这体现了道德自我知觉对动态自我概念中其他方面的自我知觉具有明显的补偿作用。
  四、研究展望
  自Blasi将“自我模型”引入道德研究领域以来,这一概念很快为道德心理学家们所接受,并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对其展开大量的研究。Han等人针对高中生的研究结果表明道德认同对其成年后的人生发展有重要意义。[25]道德自我这一新的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道德自我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家长和老师应该注重对儿童道德自我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给儿童一些抽象的道德规则。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多给儿童提供参与实际道德行为的机会,鼓励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帮助他人,以促进儿童道德自我的发展。
  虽然道德自我三个方面的研究出发点和研究内容不一样,但这并不代表三个方面的研究相互排斥。如具有高道德中心性的个体,把道德看得很重要,其道德自我知觉会相对稳定;只有自我发展与道德发展得到整合的个体,其道德才能在自我中占据重要地位。未来的道德自我研究,在全面融合上述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需要高度关注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道德自我发展和动态道德自我知觉的实证研究
  由于道德认同理论发展得相对比较完善,所以当前国内外有关道德自我的研究都集中在道德认同的研究,有关道德自我中的其他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相当少。虽然已经有一部分实证研究探究了影响道德自我的个体内在因素和社会、文化、学校教育等外部情景因素,但是有关道德自我发展轨迹的实证研究很少。到目前为止,仍不清楚道德自我是怎样发展的。未来的研究需要采用系统的纵向实证研究方法,解决“儿童道德自我形成是否存在关键期?”“道德自我的发展是否存在一般规律?”等问题,为儿童道德自我的培养和道德教育提供依据。
  自Monin等人提出“动态道德自我知觉”以来,大部分有关动态道德自我的实证研究都由Monin等人完成,很少有来自其他研究者的实证研究。特别是在国内,只有少数几篇有关动态道德自我的实证研究文章,特别是很少有人全面地研究动态道德自我的三个方面。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对道德补偿和道德厌恶的实证研究,并且进一步考察动态道德自我存在的内在作用机制。道德补偿和道德厌恶这两个方面的研究都强调自我知觉的整体性,不仅仅是道德知觉,也许与道德无关的自我知觉也会影响到个体的道德行为。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考察道德自我知觉是对无关道德的自我概念中的所有维度都具有补偿性,还是仅仅对自我概念中的一些特定維度具有补偿作用。
  (二)考察道德自我结构的不同内容及作用
  实际上道德自我的结构远远不止有道德中心性这一单一成分,即使是同样具有高道德中心性的个体,其所认同的道德价值也不一样,有些人认为追求公平才是道德,而另一些人认为道德就是为他人提供帮助。道德自我不是一个单一结构或变量,分为已有的一面和正在发生的一面。Jennings等人的理论研究概括出道德自我是一个由五大分类构成的复杂庞大的结构系统,即道德中心性、道德判断倾向、自我意识到的道德定向、自我意识到的道德情绪、道德力量。[26]然而目前对道德中心性以外的其他四个方面内容的研究相当少,未来研究需要重视其他四个方面,阐明道德自我的构成,以及各部分内容对道德行为的作用机制。
  (三)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考察道德自我影响道德行为的本质和内在作用机制
  目前道德自我的研究涉及面很广,研究者参照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采用的术语也不一致,并且相关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道德认同的研究。Romera等人从神经科学的视角出发,揭示了道德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现象。[27]未来的道德自我研究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研究方法,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整合,运用多学科交叉优势,整合多学科研究方法,揭示道德自我影响道德行为的本质和内在作用机制。就心理学科而言,采用不同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得到的研究成果也要相互交流,各个学科之间应保持对话,共同探讨道德自我影响道德行为的内在作用机制,从而促进道德自我的研究。   參考文献:
  [1]SWEENEY P J,IMBODEN M W,HANNAH S T.Building moral strength:bridging the moral judgment-action gap[J].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Leadership,2015(146):17-33.
  [2]BLASI A.Moral cognition and moral action: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Developmental Review,1983,3(2):178-210.
  [3]STETS J E,CARTER M J.The moral self:applying identity theory[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2011,74(2):192-215.
  [4]DAMON W.Self-understanding and moral development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M]//KURTINES W M,GEWIRTZ J L.Morality,moral behavior,and moral development.New York:Wiley,1984:109-127.
  [5][7]BERGMAN R.Identity as motivation:toward a theory of the moral self[M]//LAPSLEY D K,NARVAEZ D.Moral development,self,and identity.Mahwah,NJ:Erlbaum,2004:189,212.
  [6][8]COLBY A,DAMON W.The uniting of self and mora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extraordinary moral commitment[M]//NOAM G G,WREN T E.The moral self.Cambridge,MA:MIT Press,1993:149,174.
  [9]PRATT M W,HUNSBERGER B,MARKPANCER S,et al.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personal values socialization:correlates of a moral self-ideal in late adolescence[J].Social Development,2010,12(4):563-585.
  [10]JORDAN J,MULLEN E,MURNIGHAN J K.Striving for the moral self:the effects of recalling past moral actions on future moral behavior[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11(37):701-713.
  [11]KOCHANSKA G,AKSAN N,PRISCO T R,et al.Mother–child and father–child mutually responsive orientation in the first 2 years and children’s outcomes at preschool age:mechanisms of influence[J].Child Development,2008:79(1):30-44.
  [12]HARDY S A,BHATTACHARJEE A,AMERICUS R,et al.Moral ident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the case of adolescent parental socialization[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0,33(1):111-123.
  [13]JACKSON L A, ZHAO Y,QIU W,et al.Cultural differences in morality in the real and virtual worlds: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U.S. youth[J].Cyberpsychology
其他文献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对于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国防观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提醒着我们,国不可一日无防,要居安思危。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正处在国防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结合中小学各学科知识传授的实际情况,把国防知识普及、国防意志磨炼、国防观念培植融入教育教学,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增
在追求效率的时代,从容成为了一种奢侈。  当泡吧和按摩理直气壮地代表了一种高贵的休闲的时候,它也诠释了现代人心灵的又一个角落。  此时,好妈咪的评价标准也在悄然地变化着:  那些在被分割成碎片日子里忙得忘记了自己的妈发们是拙劣的;  那些在应对工作和打理生活之间旅刃有余的妈妈们才是睿智的——  孩子、工作、家庭,社会交往,除了为眼中的孩子忙碌,还要有机会享受原来的二人世界,甚至划出一些完全属于自己
6 月出镜宝宝Faith Electra Haynes(美籍,小名朵朵)girl    妈妈:王芳( 教师)  满6 个月时体重:8.0 kg,身高:66 cm    【妈妈经验谈】    添加辅食:来自家庭医生的建议  朵朵从出生到6 个月一直都是纯母乳喂养。6 个月一到,我就赶忙给孩子添加了辅食,米粉、蛋黄、南瓜糊、水果汁……每天换着样儿给她吃,生怕缺少了营养,影响了她的成长。一周后,我们的家
手是宝宝认识物体的重要器官。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约有5万个神经细胞控制着人体躯干,其中用于控制双手的神经细胞就占到了40%!常言说的“心灵手巧”,是很有道理的。多活动手指,不仅可以刺激宝宝脑部的发育,让宝宝变得更聪明,而且可以很好地促进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  在寒冷的冬天,正好可以在室内和宝宝一起做做手指活动。    手指活动好处多多!  1.促进脑部发育。手上有很多和脑部关联的刺激点,手被称为
摘 要  教育惩戒是矫治学生失范行为的法定教育方式,这一性质决定了其作用和实施原则。教育惩戒对学生个体的作用在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对学校教育环境的作用在于维持教育活动秩序、维护校规校纪权威。中小学校及其教师要遵循合理合法的实施原则,有效发挥教育惩戒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合理性原则在于实施教育惩戒要体现教育性,合法性原则在于依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运用恰当的形式和程序实
虽然“当家”的都是女人,但是时代不同了,“当家”的方式也变了。这就使两代女人在经济问题上出现许多纷争。究竟谁的账算得对呢?    没有对缺衣少食那段生活的深切体会,我们很难理解老人“过分”的“勤俭”行为;没能完全融入现在物质丰富的社会,老人会觉得我们处处都在浪费……两代人在“钱”的问题上该如何巧妙地调和,相互汲取好的做法,帮助对方修正错误的观念?这是一个大家庭能否和睦相处的关键点,也决定着下一代人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只是人们为了获取归属感而想象的共同体。在他看来,民族和国家都是被人为构建出来的东西,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有别的选择而不去构建此类东西吗?恐怕并非如此。事实上,我们不能不依赖、也无法离开此类共同体。赫拉利指出,若非利用复杂的概念系统建构了纷繁的社会网络,人类不可能取得辉煌成就,甚至不可能在与其他动物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得以幸存。从起源上说,人便是生活在“想象的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浙江绍兴作为一座水城名不虚传。城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绵延贯通,居民临水而居,用船与桨联通周围与世界。千百年来,水、船、人,勾勒出一幅优美和谐的水乡画卷,演绎出水乡生活的灵动与繁华。绍兴的历史,就是一部水与人和谐互动的历史。  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绍兴城东南部,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新城区。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林立,高科技人才和产业工人数量众多,如何让这些来自不同地域
收件人:health@bphg.com.cn  发件人:小可  问题:不到半岁开始出现虫牙,不到2 岁门牙已经烂掉了,该如何治疗?  我儿子1 岁9 个月。他4 个半月开始长出第一颗乳牙,1 个月后就发现有虫牙症状( 表面有小黑斑),随后陆续长出新的乳牙。现在他的虫牙很严重,上面4 颗门牙已经烂到与牙龈相平,牙齿表面像涂上了一层黑色的炭。最近2 个月,他出现过3 次牙龈红肿,上嘴唇也肿了,而且发炎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近期发布的一份《PISA in focus》报告中,围绕“学校考试与学生焦虑”这一主题在OECD各成员国中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考试相关的焦虑在OECD成员国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然而,考试频率的高低与学生的焦虑并不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这说明有其他因素在影响着学生,使其对考试产生焦虑感。根据现有的调查数据分析,教师和家长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教师给予学生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