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与生活相联系培养语感,掌握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方法 兴趣 语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享受到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熏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现就我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呢?
1.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
2.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3.把握语调,感受节奏。在读时要把句子读完整,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二、逐步培养对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解句子,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进行链接,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诱发语感。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得生动一点”,“要读出感情来”,那是没有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读生动,怎样读有感情,如果只是机械的提示学生哪儿要重,哪儿要轻,哪儿要高兴,哪儿要悲痛,那更有害无益,那样学生会读得矫揉造作。我们只有启发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查解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感情来。
四、掌握读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初读阶段时主要是弄清楚文章写什么。让学生把文章“读通”,着重点是整体感知,通过“析题目、抓要素”,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抓住诸如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的大意,理清文章的脉胳。
跟读阶段时主要是弄清楚怎样写,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懂”,着重点是整体分析,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体会文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
品读阶段时就是弄清楚文章为什么这么写,这一步要求学生“读深”、“读熟”着重点是整体领悟,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找出贯穿全文的“红线”,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欣赏的角度看文章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消化吸收。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更加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方法 兴趣 语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享受到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熏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现就我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呢?
1.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
2.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3.把握语调,感受节奏。在读时要把句子读完整,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二、逐步培养对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解句子,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进行链接,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诱发语感。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得生动一点”,“要读出感情来”,那是没有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读生动,怎样读有感情,如果只是机械的提示学生哪儿要重,哪儿要轻,哪儿要高兴,哪儿要悲痛,那更有害无益,那样学生会读得矫揉造作。我们只有启发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查解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感情来。
四、掌握读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初读阶段时主要是弄清楚文章写什么。让学生把文章“读通”,着重点是整体感知,通过“析题目、抓要素”,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抓住诸如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的大意,理清文章的脉胳。
跟读阶段时主要是弄清楚怎样写,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懂”,着重点是整体分析,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体会文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
品读阶段时就是弄清楚文章为什么这么写,这一步要求学生“读深”、“读熟”着重点是整体领悟,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找出贯穿全文的“红线”,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欣赏的角度看文章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消化吸收。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更加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