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兴趣,与生活相联系培养语感,掌握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方法 兴趣 语感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享受到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熏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现就我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呢?
  1.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
  2.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把视觉形象变作听觉形象,生动地再现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特征是靠声音表情达意。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3.把握语调,感受节奏。在读时要把句子读完整,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二、逐步培养对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解句子,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进行链接,去感受文字所表达的事物,诱发语感。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读得生动一点”,“要读出感情来”,那是没有用的,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读生动,怎样读有感情,如果只是机械的提示学生哪儿要重,哪儿要轻,哪儿要高兴,哪儿要悲痛,那更有害无益,那样学生会读得矫揉造作。我们只有启发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查解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表达的愿望,才能使他们自然地读出感情来。
  四、掌握读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初读阶段时主要是弄清楚文章写什么。让学生把文章“读通”,着重点是整体感知,通过“析题目、抓要素”,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抓住诸如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的大意,理清文章的脉胳。
  跟读阶段时主要是弄清楚怎样写,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懂”,着重点是整体分析,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体会文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
  品读阶段时就是弄清楚文章为什么这么写,这一步要求学生“读深”、“读熟”着重点是整体领悟,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找出贯穿全文的“红线”,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从欣赏的角度看文章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消化吸收。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更加高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其他文献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归根到底需要培养其内生力。基层民主选举是培养和提升农村内生力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选举进行自治这种方式才能把农村的力量凝聚起来,转化成自我
【摘要】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没有生气,没有活力。要更新教育的理念,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上进行变革,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创新 方式内容 学习兴趣  由于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实际生活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而且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教学方法的陈旧,
【摘要】面对当前彝族学生因为语言的差距,乡村教师怎么样来针对彝族学生的特点来因材施教,如何利用身边的有利资源来引导学生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改变应试教育的需要,从而真正能够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让学生的作文能够有所创新,使彝族学生有自主思考的空间。  所谓“自主写作”就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于语言文字。一句话,写作是个人情感、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现实中,往往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从小学开始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生最怕星期五,星期五写作文,老师出题真愁人”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象呢?我在教学中多次尝试,发现要改变这种现状,得使学生首先不怕作文,对作文产生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究竟怎样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一、适当选题,贴近生活  作文命题要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期刊
镍是重要的有色金属之一,根据镍矿类型(硫化镍矿和红土镍矿)不同,冶炼方式各异,RKEF工艺镍渣(以下简称“镍渣”)是红土镍矿采用回转窑焙烧,电炉还原熔炼生产镍铁所产生的以Si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标准》还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期刊
新课程理念已经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纳。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前教学探究的主旋律。有效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展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推进主体学习的有效方式,更是一种富有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课堂提问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