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受众理论的高校社区文化育人阵地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 :大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g12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社区作为高校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和文化育人的关键阵地。针对高校社区文化育人功能缺失的现状,本文基于受众理论,以大连理工大学社区文化育人实际为例,通过问卷调研充分分析高校学生的多元化特征,对高校学生群体进行精准划分与需求定位,进而瞄准不同学生群体的身份特征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靶向文化育人”,为高校社区文化育人的研究提供新的探索方向和路径。
  关键词:高校社区;文化育人;受众理论
  中图分类号:G4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6-0065-03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高校社区是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开展学生思政教育、文化引领的关键阵地,承载着重要的以文化人任务。因此,高校社区文化育人路径的研究对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意义重大。
  (二)研究意义
  目前研究生社区建设仍以基本硬件设置、日常事务管理为中心工作,其文化育人理论研究相对匮乏。面对新一代学生群体行为习惯多元化、成长需求多元化、文化积淀多元化等结构分层现象,高校思想政治与校园管理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有必要精准定位学生群体特征,构建網格化管理模式[1]。结合高校社区文化育人功能缺失、当下高校学生的多元化特征以及受众理论中受众主体地位的思想理论可见,通过精准划分受众、分析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从而瞄准不同学生群体的身份特征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输出,即靶向文化育人,能够显著提升育人效果,有助于解决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生需求认识片面、单向性教育模式导致的反馈机制失效等高校社区文化育人难题。这对高校社区文化育人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有利于完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高校育人格局,帮助高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二、高校社区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现状
  (一)高校社区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长期关注着高校社区文化育人功能。谷淑萍、侯伟宁分别从学生思政教育、文化提升、专业知识深化和社区文化功能等方面阐述了社区文化育人的功能定位[2-3];李倩、钱珍珍、黄妙红、欧海峰等在从完善育人场所、提高师生比、加大社区投入、完善社区自我管理制度或建立科学工作制度、提升社区文化活动品位或强化社区团工委指导等方面提出了基于社区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4-5];周长茂、杨青舟,蔡建华分别从社区文化建设过程和激励举措等方面总结了社区文化育人的尚存弊端[6-7]。
  (二)高校社区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高校社区文化育人研究数量有限且研究不够深入。一方面,当前关于高校社区文化育人领域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且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2017年教育部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新形势之后,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尚未形成常态化趋势,当前高校社区文化育人尚缺少平台与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社区文化育人领域的研究没有切实抓住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特点和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宽泛地停留于文化建设等广义层面,研究深度仍存在一定局限,缺乏聚焦点。第二,当前高校社区文化育人缺乏切实有效的理论支撑。现有研究多数以服务学生为主线,偏重实践导向,局限于现状分析与做法总结,缺乏基础理论支撑。
  三、受众理论介绍
  受众理论源于传播学,经历了“以传播者为中心”到“以受众为中心”再到“传播者与受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三个阶段。著名传播学家梅尔文·德弗勒将受众理论分为个体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社会参与论、使用与满足论等。受众传播理论关注个体和群体的特征差异,考虑受众间的相互影响,认为受众是大众传播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受众会有意识地选择媒介内容。近年来,该理论在思政教育工作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者认为,教育场域中学生是具有特殊“需求”的受众,面对思政教育信息传播和沟通,学生并非被动。然而,当前该理论主要应用于传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且多数研究较宽泛,聚焦高校社区的研究寥寥无几。
  四、基于受众理论的高校社区文化育人形式探索
  (一)基于受众理论的高校社区文化育人研究
  本研究应用受众理论,将学生以性别、硕博学历层次、学位类型等要素进行精细划分,总结出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适合接受的育人方式和育人内容,有针对性、逻辑性、导向性地进行“靶向文化育人”,提高学生对文化教育的认可度和“吸收率”,从而形成颇具实效的社区文化育人模式。
  结合高校社区情况实际,本研究设计了面向不同学生群体的调查问卷,旨在调查不同学生群体对社区文化和活动的倾向性。问题聚焦于学生性别、硕博学历层次、学位类型、年级、政治面貌、是否学生干部、住宿区域、成长地域8个方面基本信息(称之为8个身份特征要素X,以下简称“要素”),以及学生喜欢的社区活动类型、频次、伴侣、规模、形式、场景、时间、接收信息渠道、期望功能、活动收获、社区关系类型这11个方面(称之为11个倾向性Y)。调研采用线上问卷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457份。
  与普通调研不同的是,本调研在关注学生对社区类型和活动倾向性的同时更关注其8个要素。因此本调研从8个要素和11个倾向性两方面展开数据分析,提取各要素和各倾向性间的联系,进而分析最大影响要素和最大倾向性,最后通过建模筛选出“绝对要素”(即对某一“倾向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素)和“绝对选择”(即具有决定性比例的倾向性)。
  第一步,进行基础数据“标准化”。本研究将所有倾向性对应人数转化为其相对于该要素人数总和的占比,从而消除各要素基础数据量不同带来的影响。如在“您喜欢学生社区开展哪一类活动?”一问中,选择B选项的95名男生占参与调研男生总数的47.03%,选择B选项的107名女生占参与调研女生总数的41.96%,将95和107转化为47.03%和41.96%的过程称之为“标准化”。   第二步,建立要素和倾向性的标准化二维矩阵。本研究建立各要素与各倾向性间的共计88个标准化二维矩阵,进而比较出各问题的最大影响要素和最大倾向性。
  第三步,建立“各问题最大影响要素二维矩阵”和“各问题最大倾向性二维矩阵”。本研究从88个标准化二维矩阵中筛选出各最大影响要素及倾向性和其比例,建立各问题最大影响要素与倾向性的“最大影响要素二维矩阵”、各问题影响要素与最大倾向性间的“最大倾向性二维矩阵”。
  第四步,建立“全问题最大倾向性二维矩阵”和“全问题最大影响要素二维矩阵”。本研究从“各问题最大影响要素二维矩阵”中筛选出每个问题的最大倾向性和它们对应的最大影响要素,组建11个最大倾向性和8个最大影响要素组成的11乘8的二维矩阵。由此矩阵可判定:“每半个月一次”“19:00-21:00点之间”“与宿舍室友共同参与”“10-50人规模”“动手参与性”“在社区活动中心开展”“艺术文化类活动”男生偏好最受欢迎。同时,“休闲娱乐”和“压力调节”功能、“交流型”社区成员关系、“班级微信群/QQ群”的信息接收方式更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期望。从“各问题最大倾向性二维矩阵”中筛选出每个问题的最大影响要素和它们对应的最大倾向性,组建8个最大影响要素和11个最大倾向性组成的8乘11的二维矩阵。分析可得:男生倾向于健康类活动,期望与同课题组同学一起参与活动,喜欢互动交流型活动;女生倾向于艺术文化类活动,期望与同伴一起参与活动,喜欢动手参与型活动,偏好在室外举办的活动;理工科学生倾向于体育健康类活动,期望高活动频次,与同课题组同学一起参与活动;经管文科学生倾向于艺术文化类活动,希望活动开展时间间隔稍长,期望与同班同学或同伴一起参与活动;硕士更期望与同伴、博士更倾向与课题组同学一起参与活动;低年级学生倾向于参与艺术文化类活动,期望在活动中调节压力;高年级学生更注重学术科研类活动对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在活动偏好、社区成员关系状态、接收信息方式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特点。依据受众理论对高校学生群体进行精准划分与需求定位,进而瞄准不同学生群体的身份特征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靶向文化育人”,能够很好地契合高校思政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二)受众理论在高校社区文化育人中的实践应用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结合学校实际,学校应将社区不同类别活动频次总体定为半月一次,在19:00-21:00开展,规模控制为10-50人,强化参与性,多开展社区艺术文化类活动,推进社区活动中心建设。在分析结果指导下,针对不同特征要素群体学生,学校应开展系列“定制”活动:针对男生组织“课题组足球赛”“飞盘大赛”等;针对女生开展“清潔校园,健康净走”等活动;针对理工科和博士群体开展“师生乒羽大赛”;针对经管人文类学生开展“手绘大赛”“心灵影厅”等活动;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社区“学术沙龙”等活动。同时,学校应在文化宣传、氛围营造、活动举办中着力建设“交流型”社区关系,加强学生线上联络机制建设,尤其是社区微信群和QQ群的建设。
  五、高校社区文化育人保障机制探究
  (一)社区常态管理保障机制
  深耕社区管理规章制度。一方面,高校应依据研究生社区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探索形成标准化的“文明寝室”制度体系,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育人单位和研究生个体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多种途径强化制度内容宣传;另一方面,深化社区文化建设成果在评奖评优、就业升学中的应用,使社区文化建设成果和个体文化建设成果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等各方面业绩的“显性”因素和重要考量,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切实提升育人效果。
  (二)社区横纵联络保障机制
  畅通高校社区联络渠道,提升社区管理水平。一是网格化横向管理。高校应借鉴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经验,构建“学校-社区-楼栋-楼层”的四级横向网格管理体系,将每一栋宿舍楼划定一个网格,任命学生辅导员为网格长、楼长,选聘研究生任层长,建立统筹规划、分级落实、分格管理的社区管理机制。二是纵向监督体系建设。高校应将立足于学生社区的学生组织作为垂直管理体系的重要抓手,发挥规范、引导、监督的基本职能。三是强化培训。高校应邀请领域专家对社区文化工作队伍进行培训,提升社区文化育人理论水平。
  (三)社区文化育人平台保障机制
  强化社区活动平台、宣传平台建设。高校应建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便捷、舒适、有归属感的集中活动场所;增加社区健身运动场所和设备,让学生有“家门口”的运动条件;成立社区心理咨询室,强化学生心理问题社区预警,加强心理问题干预;构建社区虚拟平台,使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公共文化资讯与加强联络,进一步深化“靶向育人”;充分推进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六、结语
  本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深入承载着“人居”和“育人”双重功能的高校社区,将受众理论运用于高校社区文化育人实际,对学生进行精细划分,并总结出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特点、适合接受的育人方式与育人内容,进一步拓宽社区文化育人途径,探索多方育人保障机制,致力于将社区打造成浸润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文化育人阵地。望本研究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联动性探究提供一定借鉴,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提供现实指导。
  参考文献:
  [1]洪雷,张佩.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7,37(12):96-101.
  [2]谷淑萍.论高校校园社区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02):127-140.
  [3]侯伟宁,虞聂萍.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社区文化育人路径探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20,4(07):141-142.
  [4]李倩,钱珍珍,徐兰.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实效调查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8,20(04):48-50.
  [5]黄妙红,欧海锋,王娟.尊重主体性提高参与性激发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社区团工委文化育人功能[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10):80-82.
  [6]周长茂,杨青舟.规范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强化环境育人实效性[J].前沿,2013,35(04):188-189.
  [7]蔡建华.艺术院校“善融”社区文化育人的动量及策略[J].艺术教育,2018,40(23):234-235.
  (荐稿人:郭永欣,大连理工大学生命与科学与药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责任编辑:胡甜甜)
其他文献
摘 要:来华汉语言进修生是高校国际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生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存在。本文通过分析2019年春夏学期浙江大学640名汉语言进修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和开展学生访谈,归纳汉语言进修生的特征,并从学业学习、校园生活、同伴关系、对学校的认知四个维度呈现学生的校园适应情况。同时,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三个角度探究提高汉语言进修生校园适应的路径,旨在为高校汉语言进修生管理工作的政策改进提出依
期刊
摘 要:二级学院团学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助力青年团员的成长成才,是当今高校二级学院团委的重点工作。本文以西北工业大学理学学院团学工作为例,通过对现有的团学工作体系进行详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改革和创新的建议,以期为高校二级学院团学工作的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二级学院;团学工作;体系构建;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G65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的关键指标和重要支撑。本文结合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以入选“双高计划”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思路,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期刊
摘 要:行业特色高校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行业特色高校必须加快推进高校发展模式改革与建设,从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因此,本文以国内外著名农业高校为例,利用“个性梳理+共性凝练”,探寻农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对比国内外农业高校发展模式,阐明了我国農业特色高
期刊
摘 要: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校企合作才能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行业学院因此产生。技能训练实践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要充分运用行业学院的合作资源进行课程改革,促进专业转型发展。课程改革需要从目标入手,做好以专业与岗位技能对接为核心的目标定位,丰富训练内容,完善对接管理,科学评价学生发展能力,从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技能训练;学前教育;行业学院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环境、治安日趋复杂化,高校的安全工作也面临着考验。在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频发着各类让人心惊胆战的安全事故。大学生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需从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方面分析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并提出培养大学生校内安全意识的举措,只有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各类安全事件,保证校园的稳定与和谐。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安全意识;
期刊
摘 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在高等院校遍地开花,与国内重点院校相比,广西财经学院经济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还存在人才选拔口径偏窄、理论根基不牢、传统被动式学习占主导、情怀担当不足、考核方式同质化等问题。应该积极进行经济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打造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扎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最终带动整个经济学专业的增值和超越式发展。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问题愈发突出,改革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是助推“双一流”建设的现实需要。本文以广东省A大学和澳门S大学两所高校为例,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两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S大学晋升制度更多地体现了学术自由原则,灵活的组织成员设置有助于凸显各学科特点,而A大学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是其优势,据此提出了相关改革建议。  关键词:职称晋升制度;高校治理;文本分析  
期刊
摘要:行业协会作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能起到规范和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高职院校是为行业企业培养人才的基地,也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两者如何有机融合、取长补短、资源共享,进而为行业企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本文通过收集资料、调研等方式,获得了目前行业协会与高职院校在合作领域取得的成绩,明确了双方合作的基础,系统地梳理了双方在目前合作基础上可以向前推进的合作项目以及合作的必要性,为进一
期刊
摘要: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工作是大型仪器设备购置、配备环节中的必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校大型仪器设备整体布局。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应依照全校统筹、合理配置、资源共享、发挥效益的原则开展购置论证工作。本文以吉林大学为例,进行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研究,以期为其他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采购与论证分离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