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思考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36191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功能除了包括为学生的后续教育打好基础,还蕴含德育教育的功能。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通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改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问题;策略
  小学教育是学生的教育启蒙阶段。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除了包括听、说、读、写等基础技能外,还蕴含了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等内涵,从而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德育教育引入其中,在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没有重视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应试教育的短板越发突显,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现阶段,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将德育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白白浪费了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
  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生硬,缺乏灵活性,从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还没有对教材进行透彻的研究,从而没有将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知识与语文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以致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一笔带过,而没有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
  (三)缺乏健全的德育教育渗透评价机制
  德育教育主要是在思想道德品质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因此,很难像文化课程那样通过具体的分数成绩来加以评价。如果单纯将传统的评价方式代入到德育教育评价中来,反而会改变德育教育的性质,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其降低对德育教育的兴趣,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难以突显其教育成效。这就需要学校与教师合理构建德育教育的评价机制,如利用情景评定法或者行为观察法等方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进行科学评价。但是这些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耗费时间较长,很少有学校和教师能够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德育教育评价机制中去,也没有合适的机构来监管德育教育评价机制,因此难以对德育教育成果进行有效评价。
  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策略
  (一)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同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教授《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我国的抗战历史以及发展历史加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明白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也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國人的自豪感,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根据不同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社会经验,认知能力具有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在教授《在金色的海滩上》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烈日下的沙滩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如火的骄阳是多么难耐,在烈日下小女孩为了帮助画家叔叔看管衣服被晒有多么辛苦,进而感受到小女孩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精神是如此难能可贵,趁机对学生展开诚实守信的德育教育。再例如,在教授《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张家界的迷人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要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感悟。例如,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自己与父亲之间难忘的事,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和爸爸都发生过哪些难忘的事呢?”利用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事,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最后再进入到所要教学的课程中,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悟课文所体现的父子亲情,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联想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亲子深情,再深入理解父爱的伟大,进而向学生展开孝顺父母的德育教育。
  (四)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也是拓宽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语文课本,教师往往还会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从而促进学生的字、词、句等素材积累,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课外读物内涵丰富,资源广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读物的开放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课外读物参差不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爱好以及认知能力等多方面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择内涵丰富,并具有鲜明德育教育内容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领悟到德育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突显德育教育的成效。
  (五)在写作练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写作练习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学生抒发自身情感、表达自身思想态度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写作练习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的写作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对于在写作练习中弘扬正能量,表现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并以此为榜样,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对于写作中透露出悲观情绪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对其进行正面引导,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从而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秉承先进的教育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同时还需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培育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贵.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02):57.
  [2]窦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践及思考[J].课外语文(下),2015(04):188.
  [3]聂国凤.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04):93.
其他文献
针对陕西省自北而南的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特点,将其划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区、关中盆地区和陕南秦巴山丘盆地区三大类型区,并提出了类型区内高等级公路绿化工程5个设计
【摘 要】为了探索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方法与途径,落实生本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章分别从精心备课、学贵在疑、巧妙引导、利用电教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生本教育 小学语文 有效 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确立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传授知识的方式,落实生
为了研究蒲公英、鱼腥草等20味中药对从隐性乳房炎奶牛乳汁中分离的大肠杆菌、链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试验采用打孔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进行了体外抑菌试验
秦岭终南山公路特长隧道2#通风竖井位于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实验区,仅距核心区300余m,在其施工期间,采用样线法对该区域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影响进行了持续3年的监测,结果显示:
本文回顾了西安市实施"三年植绿大行动"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对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理性思考,以期对今后实施的"植绿大行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作
为了优选最佳的玉米调亏灌溉方案,以东北春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筒进行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调亏灌溉试验研究,利用基于实码加速免疫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来综合评价不同调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对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的理解,建立了基于四元联系数的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型。四元联系数是集对分析中三元联系数基础上的深化,将
油松数量性状在家系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准,家系内的方差分量也较大,达到53%~78%。油松胸径与材积、结实量和干形通直度性状间遗传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胸径与材积的遗传相
问题教学法,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教师来说,即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方法。问题教学法在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浓
研究表明:胶东卫矛生长期主要集中在5~10月,在宝鸡能抵御低温和耐高温。茎上的不定根能扎入土崖里生长,将主干固定土崖上,借此向上攀援生长。它的这种生长特性,解决了多年来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