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如何落实“必备知识”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o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考什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刚撰文指出,高考的四层考查目标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1]。本文拟就历史学科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如何落实“必备知识”这一考查目标谈谈粗浅看法。
  “必备知识”指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具体到历史学科而言,哪些知识是“必备知识”?从考试测量的要求看,至少包括历史学科考试大纲规定的内容,如“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中国的农业必须掌握的必备知识是以历史概念呈现的,实际上主要包括“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两个概念。如何落实这一“必备知识”?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本课只涉及到“耕作方式”这个概念)为例做初步探讨。
  一、研究教材:“史实”转化为“史料”
  教材第1课主要围绕“耕作方式”而展开,包括“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个子目。第一、二两个子目主要按时序从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耕作技术、农业灌溉四大方面展开,介绍了这四大方面演变的相关史实;第三个子目则分析了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影响。第一、二两个子目为什么要介绍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耕作技术、农业灌溉四大方面的史实?实际上,这是为理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服务的。如此,复习的重点在理解“小农经济”这个概念,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这四大方面的史实。如何理解?可以借助教材,但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对高中生来讲很陌生,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可以补充相关史料。
  李林颖撰写的《〈诗经〉农业生产工具词汇与农业生产行为词汇研究》一文将农业生产工具分为“整地类、收割类、仓储类以及运输类”[3]。我们可借助这一生产工具的分类来理解教材。为加深理解,我们还可以确定一个主题,如“生产工具的革新对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影响——以《诗经》农业生产工具词汇研究为例”,围绕这一主题,将文中的数字转换为表格,并设计相关问题:
  ——摘编自李林颖《〈诗经〉农业生产工具词汇与农业生产行为词汇研究》
  依据表1,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予以说明。
  在这里,可以进行学法指导:历史信息包括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提取历史信息主要从现象——本质、形式——内容、量——质等角度概括。
  学生可能的答案如下:
  ①生产工具种类多样,说明生产工具(生产力)在当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②“仓储”类农具词占农业生产工具词汇总数一半以上,反映了人们对于农作物如何合理保存的重视;反映了仓储在农业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③农业生产工具词汇在《诗经》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周初到春秋中叶农业生活发展概况。
  表1中的部分生产工具如“耜”也出现在教材中,由此,我们就可以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由“耜”联想到教材里的其他生产工具(如曲辕犁等)。既然“耜”等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他生产工具也有如此作用。这样学生就自然理解了生产工具革新→农业生产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之间的逻辑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需要集体协作的生产活动,现在通过个体或一家一户也能完成。学生也就不难理解本课第三子目的第一句“随着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动到个体农耕的变化”的含义。这样教材第一、二两个子目诸多复杂的关于生产工具的“史实”也就变为了理解“耕作方式”的“史料”,因为有诸多生产工具的革新,才推动小农经济的确立、发展。这实际上也就培养了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解释的学科素养(于高中生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的“史实”就是“史料”)。
  基于课标和考试大纲,我们对于教材中海量的“史实”要深入分析:一类为理解“必备知识”(如“耕作方式”)而呈现的“史实”(如“耜”、“曲辕犁”),另一类为对“必备知识”的“客观叙述”(本课教材恰恰没有对“耕作方式”本身进行“客观叙述”的“史实”)。对第一类“史实”,其复习重点不在于再认再现,而在于将其作为“史料”,对必备知识进行“实证”“理解”和“解释”;对第二类“史实”,则要“辨別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并能“客观叙述历史事实”[4]。
  二、整合教材:历史概念辐射扩展为概念群
  必备知识在考试大纲中主要以历史概念呈现。从系统观点看,我们在备考时需要将这些概念展开,在理解这些概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辐射为概念群。如何将考纲中的历史概念辐射扩展为概念群?我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法,实现思维的可视化。如考纲要求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通过教材学习,我们知道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有两种即“集体劳作”和“个体农耕”(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是主要的方式,我们借助思维导图,可以这样整合:
  图中的有效信息皆为重要历史概念,以“小农经济”为中心,辐射扩展为“原因”“演变”“特点”“影响”四个方面的概念群。在这一辐射扩展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整合教材其他章节相关知识,如上述思维导图中“政府”“发展”“落后性”“农耕文明”“落伍于世界”等内容就不在本课教材内容之列,需要结合中国古代史教材的其他内容。既然是“概念群”,那概念之间就一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更准确清晰体现历史概念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借助横线、箭头等特殊符号实现逻辑思维的可视化,如“一家一户——分散性”→“自给自足——封闭性”→“工具、技术、心理——落后性”→“局限性”等。
  在高三复习阶段,对历史“必备知识”的复习可以历史概念为基本单位,整合教材相关历史概念,在厘清历史概念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辐射扩展概念群,进而形成“必备知识”的概念体系。
  三、拓展教材:多角度理解历史概念
  基于考试测量目标的能力要求,对某些历史概念的理解仅仅停留于教材叙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通过补充相关史料或者挖掘教材来拓展教材,多角度理解历史概念。如对“小农经济”可以这样多角度理解:   角度1. 纵向梳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确立、演变基本线索
  角度2. 横向比较: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与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经济
  角度3. 特定视角:从区域经济史的角度研究小农经济的变化——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为例
  材料1:宋人谈钥在《嘉泰吴兴志》中介绍了湖州一带种植桑业的兴旺景象, 说:湖州“山乡以蚕桑为岁计, 富室有蚕至数百箔, 兼工机织。” “今乡土所种, 有青桑、白桑、黄藤桑、鸡桑, 富家有种数十亩者。檿桑, 山桑也, 生于野。”
  ——(宋)谈钥《嘉泰吴兴志》
  材料2: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中数量最多的是丝绸和棉纺等纺织业市镇, 丝业市镇如南浔、乌青、菱湖、震泽等镇, 绸业市镇如濮院、盛泽、双林、王江泾等镇, 棉业市镇如新泾、鹤王市、七宝等镇, 布业市镇如南翔、罗店、朱家角、朱泾、枫泾等镇。粮食业市镇有枫桥市、平望、长安、临平、硖石等镇。此外, 还有不少盐业、榨油业、笔业、冶业、窑业、渔业、编织业、竹木业、刺绣业、烟业、制车业、造船业、海运业等市镇。其中多数具有生产型市镇的特征, 只是程度有强有弱而已。
  ——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3: “郡城(按:指苏州)之东, 皆习机业。织文曰缎, 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 计日受值。
  ——《长州县志》卷3《风俗》(1684年)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宋至明清江南小农经济的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变化: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市镇专业化程度、经济功能增强;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影响:农业商品化趋势增强,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城镇化进程;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小农经济;影响到农村的士风民风及价值观。
  角度4……
  针对基本的历史概念的复习,我们不能浅尝辄止。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进行多角度的问题设计: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古今贯通、基于概念要素的拓展升华、观点理解等等。通过多角度的理解概念,深化了对“必备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學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高三历史复习要落实“必备知识”就必须抓住“历史概念”,要理解“历史概念”必须依托教材,多角度分析教材、整合教材、拓展教材。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拓展视野、深入研究,进行创造性的智力劳动,这既是应考的要求,也是核心素养时代的要求。
  【注释】
  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11日第3版。
  教育部考试中心:《21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34页。
  李林颖:《〈诗经〉农业生产工具词汇与农业生产行为词汇研究》,《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第4期。
  教育部考试中心:《21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133页。
其他文献
“历史性根植在时间性中”[1]。历史时间是历史教学和考试的高频词,时间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一部分。所谓时间观念,是在特定时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这种在特定时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式,我们姑且称之为时间思维。高考试题是教学的风向标,通过研究试题改进教学渐成共识。本文试从2018年全国卷Ⅰ第41题切入,结合历史时间的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探讨历史研究与历史教
素养时代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是“新课题”“新问题”。围绕核心素养某个方面探讨初高中历史衔接,可以促进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拔节”,可以切实有效提升学生历史素养水平,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可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无缝有效对接,从而提高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那么,基于学生时空观素养提升,如何夯实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基础?聚焦时空观素养提升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又有哪些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
3月26日,连云港市信访联席办、社会信用办、精神文明办等16家单位联合出台《连云港市信访人信用管理实施细则》,国家信访局对连云港善于创新的做法给予肯定,在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简报进行刊发。  9月21日,该市信访联席办、社会信用办会同建设局、教育局、公积金管理中心等55家单位签署全国首个《关于对失信信访人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细化了154条惩戒措施。  经过探索与实践,事前防范效果明顯,事中
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1]在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中,作为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综合体现的“历史解释”尤为抽象与复杂。因此,笔者试图借助《一国两制》一课,对“历史解释”进行深入的理論研究与教学尝试。  一、历史解释是什么?——真相、能力  历史哲学领域对“历史解释”的争论从未停止。早在上世纪初,发生了“历史解释本身能否可能”的争论:1935
史料教学是一种最能凸现历史学科个性的教学方式。但是,当前史料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譬如:以对教材内容“变相复述”为特征的“注解式”史料教学,以穿插主观性习题为特征的“习题式”史料教学,以引述大容量史料为特征的“冗长式”史料教学,等等,这些史料教学有悖史料教学的本义。  笔者认为,史料教学的基本特征是:“论从史出”的学科意识贯穿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但并不意味着每个环节都需运用大量史料);围绕主题,精选
2012年初,2011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颁布,2017年9月部编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全面推开。为了推动一线教师对部编教科书问题探讨,2018年我刊开辟了“部编教科书研究”专栏。一年来,我们持续发表了30多篇相关文章,对部编教科书编写结构、内容选取、内容表述、图片选取,以及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我们也在教学观摩与交流中,与一线老师们研讨、与职前教师讨论,探讨如何将2011版初中课程
“生活在山青、水美、天蓝的环境下,这是千百年来韩城人的梦想,今天成了现实。”陕西韩城市民陈女士在网帖上留下这样一段话。  对于熟悉韩城的人来说,钢铁之城、煤炭之城是一直以来贴在这座并不大的城市身上的标签。作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角之一,作为陕西省最大钢铁企业所在地,无论是大气污染防治,抑或对于母亲河黄河的水污染治理,韩城这些年压力一直很大。  转折出现在2017年和2018年,陕西省环保督察和
在交通运输史上,寻找高效、省力的交通工具一直是人們追求的目标。汽车的发明,就是人们对机械化交通工具渴求而不懈探索的结果。早期的“汽车”只能使用蒸汽引擎,这是当时能够获得的唯一动力来源。直到19世纪末,德国的两位工程师卡尔·本茨(1844-1929)和戈特利普·戴姆勒(1846-1900)意识到汽油发动机作为汽车动力来源的巨大潜力,由此开创了汽车发明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早在1878年,本茨便制造出
历史教材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体现与细化,也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第一手资料。2010年以来历史教育界对教材的研究所在多有,资料较为丰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对部分较为优秀的期刊论文进行转载,数量不多,但研究范围较广且富有代表性。统观2010至2017年转载的文章,对历史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教材的编写与教材的使用。随着2017年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初中部编教材的使用,教育界更是掀起了一股讨论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是历史学科的本质体现,也是在特定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1]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解释。在把握历史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方面,“时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