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渗透路径探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z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深入贯彻党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念,国家从2016年起正式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思想品德”与“品德与生活”教材整改成为“道德与法治”教材。这不仅突出了素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更突出了在义务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文章立足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策略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培养高素质、好品德、高水平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培养方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育策略;德育渗透
  整改为《道德与法治》的新教材全面贯彻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并集中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要求。教材内容实现了与时代共进,相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理念。由于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与原教材存在差异,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是教师的教学重难点。从教材内容来看,教材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各阶段学生的生活阅历。可见,教材编制渗透了以人为本、遵循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引导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首先从《道德与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最适合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课堂教学策略。
  一、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理论基础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改变了传统学科较注重理论知识理解的知识结构,较注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内容中设计了与各阶段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角色扮演、合作讨论、对话创新等活动,激励学生将生活阅历转为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资源。并学会在实践探究中表达、反思、拓展,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采取多样化教学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全面正确的认知和学习,落实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低年级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以良好习惯培养为主;中年级阶段的教学目标则设定为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高年级教学目标更倾向于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和创造的思维品质。教材内容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贯穿始终,这对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有积极作用。可见,《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就渗透了德育教育。
  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合作交流,丰富思维品质
  体验是认知事物的过程,也是丰富思维品质的基础。教师可以借助实际条件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同时以人为本,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德育思想,在合作中感受德育魅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比如,学生可以针对舆论新闻中的热点在课堂上展开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如果是我会怎么做”“你认为他是对还是错,为什么?”教师可以将课堂创设成为辩论课堂,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正方论点是该扶,反方论点为不該扶,由此让学生展开辩论。辩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常识和亲身体验,结合学习的一些观点知识,进行舆论点评,阐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面对“扶不扶”的问题,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视域还不是很全面,站在小学生角度考虑扶与不扶,显然最能验证人最基础的意识。通过体验参与,使学生将自己当做事件中的老人或者主人公,进而拥有更加丰富的情感思维,对整件事情的感知也就更加全面透彻。所以,体验合作交流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并培养学生的基础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二)创设情境树立正确道德观念
  如何将看似理论性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到实处呢?在教材创编的过程中,教育科研工作者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教材内容中以生动的插图、活泼的对话和丰富的情境来构建符合小学生个体发展特点的课程教学情境。学生通过具象的课堂情境,更能够体会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所以,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来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学习态度。
  比如,在《我和我的家》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前让学生做好准备,在课堂开始的环节,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详细介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分享家庭生活中发生的趣事,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拉进了学生间的距离。这时教师可以播放《吉祥三宝》的歌曲,让这次交流会更像是一个大家庭的聚会。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教师可以随即设置有关的家庭作业。比如,回家给父母洗脚,并在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及与父母的对话;给爷爷奶奶讲故事分享爷爷奶奶给自己讲过的故事等。这些拓展活动都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有效渗透了尊老爱幼、互相帮助、孝顺父母的道德品质。再如,在《请帮我一下吧》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图画和对话内容,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教材中的角色,当然教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意愿增加角色,丰富故事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困难需要帮助的迫切心情”和“帮助被人的温暖”后,对见义勇为、热心助人的道德品质认识更加深刻。通过立足教材内容创设更符合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学生能够在体验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自主评判,提升法治观念
  教育与生活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所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需求有机整合,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和感受。比如,感受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区乃至我们的祖国,我们现在的幸福是人们遵守秩序而得来的,而有秩序则来源于人的法治意识。通过借助实际生活案例,导入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法治观念有更加真切地理解,进而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有积极帮助。
  比如,首先,在《假期有收获》教学中,利用学生爱看动画片的心理,导入《光头强的假期》:如果这个光头强跟我们一样是小学生,有很多作业要完成,他在假期里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在开学前苦恼地生病了。“光头强的假期快乐吗?”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感受到了巨大的反差:假期的开心与开学前的惶恐,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没有合理的安排。让学生初步地理解秩序、规则和目标实施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周末巧安排》这一课,让学生对自己的周末生活进行安排,做一个计划表,最后周一时学生自述计划实施的过程与效果,让学生互相交流。同时,通过《班级生活有规则》《大家排好队》的课程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法治意识。这两节课程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在校园中看到的实际例子进行教学。例如,“一次食堂的排队”,通过教师的视角讲述实际生活中的排队故事,让学生判断其中主人公的对与错,并谈一谈为什么。最后,结合实际生活教学《我爱家乡山和水》《家乡新变化》课程,借助多媒体播放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景象,让学生感悟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同时,让学生明白人民安居乐业也是由于具备正确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学习榜样,丰富思维品质
  《道德与法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从教材中选择许多真实的生活案例对学生实施教育。学生通过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从中感悟到自身思维品质与良好思維品德之间的差距,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堂学习意识到自身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中的不足,积极改正,形成良好的个人素养和思维品质。针对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就是创设丰富的情境,增强学生的自主体验,树立榜样,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比如,在《我们有精神》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锻炼学生,每天早上第一节课起立问好时,都让学生先检查一遍自己的着装是否整齐干净、口号是否响亮一致。通过日积月累,班级秩序变好了,学生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转变。再如,在《我不拖拉》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播放《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的片段“大头儿子经常办事拖拉,上学前忘记拿文具和作业。放学后不先做作业,而是只顾着玩,最后造成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一塌糊涂。”教师让学生观看完后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如,“大头儿子错在哪?为什么?”由此导入拖拉不是好习惯教学,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一谈自己有没有“办事拖拉,学习马虎”的问题,通过生生交流,学生对养成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有了更加深切认识。这样的课堂情境,正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所需的。教师由学生的实际生活延伸到教学重点,学生不仅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更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培养思维品质所需的。
  三、 结语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道德与法治与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创设多样化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提升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树立积极生活态度,丰富思维品质和个人素养。通过多样途径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了德育的有效渗透。
  参考文献:
  [1]袁红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探讨[J].新课程,2020(35):1.
  [2]谭东亚.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新课程,2020(35):181.
  [3]崔金锐.浅析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J].新课程,2020(34):164.
  [4]李慧.不在说教 重在养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探究[J].新课程,2020(31):74.
  [5]严元元.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百科知识,2020(21):71-72.
  作者简介:
  詹玉慧,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凸显出来。思想道德教育是面向学生内在的教育,通过该方面的教育,学生能够在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等方面形成正确认识与积极的学习、生活模式,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该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加强其内容与教学形式上的研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教学改良与模式优化,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家国情怀、具备较为良好的个人素质品格以及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
摘 要:校园欺凌事件、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在网络上已经屡见不鲜,甚至越来越常态化,这是十分可怕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因此,笔者将从初中政治教学入手,探讨增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人的性格是逐步发展形成的,且在不同的阶段有不用的特点,而就中学阶段而言,人的性格特点就是冲动。凡事都有两
摘 要:生本教育理念可以促进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理念,生本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改变灌输教学方式,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提升综合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文章对生本理念下初中生物有效課堂的构建的问题进行研究,目
摘 要:初中是学生积累物理知识、发展物理意识,以及培养物理科目兴趣的关键阶段,且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共同促进了学生物理科学观念的形成。文章旨在探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试图为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生活素材;初中物理教学;运用策略  一、 引言  初中物理课堂要有效采用全新教学方式,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我们都处于一个新时代,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越来越向综合性发展。
摘 要:地图是地理学科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作为一门图文兼具的学科,地理课程教学离不开地图。地图能够帮助教师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如国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帮助学生区分不同地域所具有的特点,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思维地图,对学生整体的空间知觉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文章阐述地图在传统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地图、描述地图和绘制地图等作用,同时结合科技发展带来的新的地图类型和
从小学阶段开始我们就要进行文言文学习,它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我们了解传统文学,提升学科素养有着深刻意义.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寻求探究文言文的多
摘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现象和事物进行正确看待,将获得的地理知识转化为行动能力。形成地理核心素养需要真实教学情境的辅助,教学情境可突破学校、课堂和教材的局限,将课堂扩展、延伸至学生所处的社会领域。研学旅行提升了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创造开放的地理教学氛围和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设计;高中  一、 引言 
摘 要:在小学阶段加强思政教育,能够为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因此,明确小学思政教育和各学科衔接的重要意义、在开展小学教育过程中实现思政教育和各学科教学之间的衔接、推进小学各学科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就成为小学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思政教育;各学科;思想素质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都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改革的逐渐深入,现阶段关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统计学原理》课的教学探索研究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要想实现高效的思政引导对于教育
摘 要: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需要探究概念教学对于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设计良好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认真地参与到课堂中,如此才可以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概念对于他们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意义,进而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历史;概念教学;教学策略  教师需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对历史知识失去兴趣,且教师还需要基于概念教学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