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相思病”书写意义探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u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二楼》《无声戏》是戏曲创作大家李渔的两本短篇白话小说集,成书于明末清初,其中出现了多次男女之间“相思病”的描写。对于这一现象的解析与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厘清其小说的情节结构,还能够更加深入把握李渔的戏曲理论和创作思路。明末清初白话短篇小说集中反复出现的“相思病”现象,也从新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社会时代背景下对于“真情”的呼唤。
  关键词: 《十二楼》 《无声戏》 李渔 相思病
  明末清初,小说与戏曲的创作在吸收前代文学养分的基础上都达到了高潮。作为当时的戏曲创作者、戏剧理论家、小说家,拥有文人兼书作商人身份的李渔,创作了一系列畅销的文学作品,其中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与《无声戏》颇受时人欢迎。
  在“三言”“二拍”问世后的此二本短篇小说集a,不仅是李渔个人小说创作理念与个人思想的代表,更是话本小说发展到明清时期的重要产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b,本文将李渔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与《无声戏》视为整体,结合相思情节,进一步解读“一人一事”“立主脑”的结构方式、“剪头绪”“密针线”的叙事理论,研究作者自身的创作观念和明末清初时期文学作品“以情反理”的特点。
  一、李渔的文学创作观念
  李渔将小说视为无声戏,在《十二楼》《拂云楼》第四回结尾直接写道:“各洗尊眸,看演这出‘无声戏’。”c他的这一想法,还表现在小说中多次插入的戏剧表演因素。如场上之曲的惯用语言,像“看官,照这桩事论起来……我如今说个争财背本之人……”d还常和观众进行对话:“从来妇人吃醋的事,戏文小说上都已做尽,那里还有一桩剩下来的?只是戏文小说上的妇人,都是吃的陈醋,新醋还不曾开坛,就从我这一回吃起”,“看官,你說竺生的母亲,为何这等有见识,就晓得小山要诱赌,把银子送去还他?”等等。
  更为明显的是,其小说分回之间常用戏曲分折的语言,显示出由“听”向“看”的过渡,这不仅是戏曲创作者和小说家身份统一的产物,还是吸收了前代戏剧艺术中过渡语的结果。如“这是第一回……但不知见形之后,实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看官们看到此时,可能够硬了心肠,不替小店官疼痛否?”等等,这与戏剧舞台上同观众的互动如出一辙,更有要人读罢歇一歇的意思,可谓别具一格。
  以名篇戏剧与本篇小说情节互文的用法也出现其中。《连城璧》甲集《谭楚玉戏里传情 刘藐姑曲中死节》,刘藐姑在被强卖给富翁前演出的最后一场选自《荆钗记》。后文的情节就与《荆钗记》如出一辙,藐姑抱了石块投入江中自尽。对于不了解《荆钗记》的读者来说,这一互文方式能够增添小说的文采,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另有一种稍异的是借用戏剧的部分情节来表现小说情节,但其结局并不相同。卷外编之四《待诏喜风流攒钱赎妓 运弁持公道舍米追赃》入话叙述名妓茎娘与富公子誓言生死,公子点《绣襦记》以诉衷情,说“只要你肯做李亚仙,我就为你打莲花落也无怨”。此处又借《绣襦记》中李亚仙不重钱财重情义,钟情于郑元和的情节,表现出二人眷侣似李郑;却在后续一转折,茎娘背弃公子,丝毫不似李亚仙。这也是后文中待诏赎妓故事的结局。作者借用入话中的名篇戏剧情节,从读者想当然式的框架中跳脱出来,赋予故事新面目,给读者更加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相思病”情节与戏曲理论
  从“相思病”现象看起,使用这一情节是戏曲理论家在创作小说时自觉的意识。患了相思病的人物都是痴情男女,且“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人物形象深深打上痴情的烙印。如许季芳为瑞郎被革去功名,瑞郎亦在他死后孤身一人抚养他的孩子成人。珍生犯了相思病,苦苦思念着玉娟,甚至发下非她不可的死誓,这就导致锦云被退婚、犯相思,随后其父思索万全之策,造就全文圆满的大结局。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实际与李渔所倡导的戏曲理论“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相辅相成。小说塑造的痴男怨女不会负心,其深情、钟情的一致性,进一步产生必然的选择与故事必然的结局,从而确保故事情节按部就班发展,起到了“剪头绪”的效果。
  故事前后连贯的方式是一个个情节,在男女恋情小说中最为频繁的冲突便是求而不得或误会。男子钟情女子,女子思恋男子,而因种种原因分隔不得相见,这样的背景下,相思病的出现便顺理成章。而相思病又多发于大门不得出、二门不得迈的女子,只因男子可以借酒借友消解忧愁,亦可登门拜访或援墙而望。相思病这一情节的使用具有充分的合理性,“编戏有如缝衣,其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剪碎易,凑成难,凑成之工,全在针线细密”的创作理念促使李渔反复使用这一病症,当男女主人公恋情因种种阻碍似乎走到尽头,发展到无法转圜的地步时,相思一病能够展现其对于对方情爱的真挚,或使得父母忧虑其一病而亡而使得障碍得以扫除,剧情顺利向前推进,也做了后续大团圆结局的重要引线。
  三、“相思病”情节与社会思潮
  这一出出“无声戏”,充分发挥出李渔的创作才能。作为兼有书商身份的文人,李渔的“无声戏”并非纯粹地将戏曲创作理论融入小说创作,起到加强小说趣味和树立小说结构的作用,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以现实为基础,创作出能够销售火热的适应广大群众需求的文学作品,这方是李渔商人、文人双重身份集合的表现。
  晚明的社会思潮以李贽的反叛思想为代表,他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拟古主义、形式主义,推崇民间文学、通俗文学。这些被当时封建正统视为“异端邪说”的主张,正反映了新的社会意识。逐渐背离传统压制的知识分子,个人的性情慢慢解放,自我觉醒逐渐突出,重理轻情的士大夫文人在商品经济逐渐发展的背景下有所改变。同时,晚明动荡的社会暴露出封建王朝的种种弊端,文学往往反映出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暴露封建统治者丑恶的本质,进而在人民生活中将男女追求婚恋自由的行为加以肯定,加速了思想禁锢的松懈。李渔的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把桑梦兰、刘梦蕙的爱情故事与统治集团内部忠奸斗争、平民社会正邪斗争相互交织起来描写,便是很好的例证。李渔作为追逐“新”“奇”以谋生的书商,在本身为儒士,又接触到李贽离经叛道思想的影响之下,非常自然地在社会潮流中契合了大众口味,所创做出的小说戏曲亦沾染时代浓厚的“以情反理”色彩。   情是中国古代文学历久弥新的主题,而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情感便是相思。“何物最钟情?佳人与才子。千古有情人,尽解相思苦。”李渔在白话短篇小说中反复使用“相思病”情节,这不仅是情感的正当书写,更是一本又一本以情反理的“无声戏”。《合锦回文传序》中说道:“吾于诗文非不究心,而得志愉快,终不敢以小说为末技。”世人视为“末技”的小说,李渔反倒相当重视,对于小说的创作始终认真。这位戏曲理论家的“无声戏”观念以及他在《闲情偶寄》中书写的戏曲创作理论,实际上十分自觉地指导着他在时代思潮之下的小说创作。
  a 《十二楼》(又名《觉世名言》),有顺治十五年刊本,《无声戏》出于政治和经济上的原因, 被改题为 《连城璧》予以印行。
  b 《喻世明言》应在1620年(明泰昌年间)至1624年(天启四年)前(一说出于1621年左右),《警世通言》刊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醒世恒言》刊于1627年(明天启七年)。《初刻拍案惊奇》刊于1628(明崇祯元年),《二刻拍案惊奇》刊于1632年(明崇祯五年)。对此二集的研究主要从小说发展史方面、叙事学方面、艺术性、语言学以及两性关系方面进行论述,如温春仙《〈十二楼〉对中晚明拟话本体制的超越》(《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3月)、赖利明《论李渔〈十二楼〉的叙述干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6月)、冯英华《李渔小说〈无声戏〉戏剧化特征及其审美意蕴探析》(《四川戏剧》2013年10月)、沈梦婷《〈连城璧〉与〈十二楼〉词汇选释》(《甘肃高师学报》2012年3月)、刘淑丽《从〈连城璧〉及其〈外编〉看李渔的两性观》(《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2月)等论文。现亦有将《肉蒲团》归为李渔名下,又将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并入其中的,用四部作品一同研究其小说成就与艺术性的文章,如李时人《李渔小说创作论》(《文学评论》1997年第3期)、杨义《李渔小说: 程式化和个性化的审美张力》(《学习与探索》1995年第3期)、郭英德《稗官为传奇蓝本──论李渔小说戏曲的叙事技巧》(《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王建科《试论李渔小说中的科诨艺术》(《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等,为研究李渔文学作品研究提供了新角度。
  c 〔清〕李渔著,李聪慧校点:《十二楼》,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4頁。
  d 〔清〕李渔著,李忠良校点:《无声戏》,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38页。
  参考文献:
  [1] 刘勇强.话本小说叙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 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 李渔.闲情偶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 江光斗.李渔[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 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明末清初才子佳人话本小说的相思情结研究”(SLGYCX1906)
  作 者: 张文静,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2018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八声甘州》倚声成词,乃肇始于柳永,其以赋铺陈的手法入词,写羁旅行役,意境开阔,气象高远,极大地丰富了词的形式和内容。苏轼沿袭柳永于此,其词意境雄浑壮阔,情怀高逸,抒情曲折幽微,以诗的手法写词,极大地丰富了词的内容和体制,将词进一步雅化。以《八声甘州》词牌名切入,进行同词牌对读的横向比较,通过分析二者的形式内容、艺术风格和抒情手法之异同,能够厘清二人在词体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脉络。  关键
摘 要:傅玄作为魏晋时期的名臣,“天性峻急,正色白简”,而其诗歌创作,以婚姻爱情和女性命运为题材的作品不仅在数量上非常突出,其所塑造的多元化女性形象,寄寓了深广的思想内涵,被张溥称为“善言儿女”,究其原因既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傅玄个人的生活经历及性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其“袭故”与“拟古”的创作追求有莫大关联。  关键词: 傅玄 女性形象 善言儿女  文学作品中把女性作为描写对象,在中国有着悠久
摘 要:刘震云在其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对千百年来中国人特有的孤独体验作了深入挖掘。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他们都在寻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说得着”成为决定他们关系发展的关键,也是他们消解孤独的特有方式。吴摩西是孤独众生中的一个代表,他三次改名与出走延津的人生经历是中国式孤独生活的一个缩影,其他的孤独者或多或少都带有吴摩西的影子,或者说每个孤独者的名字都可以叫“吴摩西”。  关键词:《一句顶
李尚朝是我认识十多年的师友,其人品、诗品在同时代人当中,堪称佼佼者。他的诗歌,正如他在《一支蜡烛闪着微光》{1}中所说的一样,像“一支蜡烛,像钟声,在静静的夜里敲”;但是,这绝对不是一支普通的蜡烛,那是一支低调雄浑的火炬和警钟,“闪着他一生的经验”“一生的感悟与伤怀”,给予我们、我们这个时代以荡气回肠的回响、哲思与警示。恐怕没有人真正地想过,作为一个清醒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一个智者、一个忧国忧民的
摘 要:不论是《西厢记》中的红娘,还是《红楼梦》中的紫鹃,都是作品之中居于主角身侧的“小人物”。但在作者的书写中,这些小人物却以低微的身份获得了独特的性格特征,被塑造成了不逊色于主角的鲜活形象。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具体分析,剖析她们在身份地位、行为表现、形象内涵、服务主旨等众多方面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点,从而对两部作品中的小人物进行比较论证,以探求其自身的文学特性与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红楼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我们的内心永远不要忘记,一个人,品格是最宝贵的财富;一所大学,精神文化是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国家,年轻人的价值观是最宝贵的财富。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自觉践行“行胜于言”的校风,拒绝浮躁。  中山大學校长罗俊:我记得去年一位学生向我反映说“课业太重,老师要求太高,压力太大”。我和他是这样说的:因为你们是最优秀的,所以应该更严格地要求你们。我们谈“善待学生”的时候,我觉得,“严格要
摘 要:高中语文单元学习任务為提升学生的语言品味与思辨能力提供了新的路径。首先,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发展语言能力,在单元学习任务中,设计语言的品味与思辨任务,是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必由之路。其次,立足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对语言品味与思辨类单元学习任务做出合理归序,从而操控目标完成的节奏,提升任务设计的价值。最后,对其编写特点做出分析。把握语言品味与思辨型任务的编写特点及规律,发掘其价值,能对学
摘 要:扬州大学姚文放教授的新著,从问题、观念、概念、论争、理论、方法、基础、动向、宗旨九大方面,细致梳理了当代文学理论由“内部研究”向“外部研究”演进的发展脉络,深入探讨了这一理论转型对于文学理论研究的重大影响。该书体例设计合理,考据论证严密,学理分析细致,是一部具有新视野、新气象、新成就的重要理论著作。  关键词:文学理论 形式主义 历史主义 向外转  姚文放教授的新著《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
摘 要:《人世间》 的主要女性人物中,作为受难者的郑娟,其形象塑造体现的不仅是梁晓声对底层民众尤其是作为不幸群体的深切关怀和悲悯,更有对于人在苦难命运面前应当肯定和接纳自我,并在直面和承担责任中走向升华自我、超越苦难的深层思考;作为贤妻良母的郑娟,则寄托了梁晓声对于女性美好品格的理想期待,同时传达出作家挖掘小人物美好心灵,尊重普通人生存逻辑的平民立场。梁晓声在围绕郑娟的苦难叙事中探索生命的深度与价
摘要:白洋淀诗群的代表诗人多多,自写诗伊始就深受波德莱尔的影响,在其后近五十年的诗歌创作中,虽然写作风格屡有调整甚至改变,但在他的诗歌文本中,以叛逆怀疑揭示现实生存困境的波德莱尔血统或隐或显,却始终未曾泯灭。  关键词:多多波德莱尔反叛  由于与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白洋淀诗歌群落中的许多诗人被称为前朦胧诗人,作为白洋淀诗歌群落的代表诗人之一的多多似乎是个异类,他不仅有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