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杂合双突变致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的分子机制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1026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抗凝血酶(AT)新杂合双突变致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的分子机制。

方法

将野生型质粒(ATwt)及突变型质粒(AT-c.134G>A、AT-c.342T>G、AT-c.134G>A和c.342T>G)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进行体外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质粒转染细胞裂解液中AT抗原;同源模建构建AT三维空间结构,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AT蛋白在细胞内的分沁情况。

结果

Western印迹:AT-c.342T>G和AT-c.134G>A和c.342T>G质粒转染细胞裂解液AT蛋白表达趋势明显增加。同源模建显示第82位碱基突变为Arg后致碱基侧链明显延长,与周围碱基距离缩短。第13位碱基突变为Gln后致局部空间结构改变,与肝素间距离延长。激光共聚焦显示:AT突变体质粒表达蛋白在内质网中聚集增加。

结论

新杂合双突变(AT-c.134G>A和c.342T>G)致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的分子机制为突变体AT在细胞内潴留,并且AT-c.342T>G突变起主导作用。

其他文献
肝衰竭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为改善预后,糖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应用较多,但是并未得到广泛认可。此文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从肝衰竭的发病机制、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时机、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糖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认识,规范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的进化和变异特征。方法从美国生物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选取1976至2014年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氨基酸序列100条,通过多序列比对和蛋白进化树分析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的进化和变异特征。结果1976至2014年,不同亚型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氨基酸序列间的同源性为54.00%~65.00%,同亚型包膜糖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00%~100.00%。2014年在不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恩替卡韦(ETV)耐药突变特征。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4年5月宁波市第二医院44例ETV耐药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HBV多聚酶区进行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ETV耐药相关位点的突变发生率,及其与基因型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44例患者的基因突变模式以rtS202G/I(
目的探讨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化学治疗新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确诊的初次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88例,随机分为超短疗程组(58例)和标准疗程组(30例)。超短疗程组采用5MfxRfb(Rft)PaZE方案(Mfx:莫西沙星,Rfb:利福布汀,Rft:利福喷丁,Pa: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标准疗程组采用2SHREZ/6HRE或3
目的观察多模式镇吐措施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效果。方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11年8月至10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患者12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多模式镇吐组(M组)与对照组(C组)。M组患者术中以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持麻醉,并在诱导后静脉给予地塞米松10 mg、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托烷司琼4 mg及帕瑞昔布钠40 mg。C组患者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