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与方法

来源 :中国冶金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坚持产出评价机制建设,建立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是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针对目前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方法计算不合理、分析过程不规范等问题,研究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与方法,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达成度计算公式,形成了规范有效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体系.以机械原理课程为例,将研究建立的达成评价方法进行了实践应用.该机制与方法是科学合理的,能够有效分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得到了课程教师的认可并在校内认证专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非升即走近年来成为高校争相借鉴并引发学界热议的政策热点,但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其也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制度移植存在耦合障碍,局部借鉴导致不规范的非升即走;合同修订缺少劳资博弈,青年教师议价能力较差;非升即走发挥筛选作用有余,提供支持作用不足;高校重视对教师“进”的管理,忽视对“出”的保障;审计激增引发无边界工作文化,发表还是出局文化蔓延;量化万能挤压共同体评价,国际期刊至上导致主体性失落.对策包括:慎定实施范围,以增量改革平衡老人新人利益;健全劳资博弈,提高教师议价能力;兼顾选优培优,强化资源倾斜与培养支持
由于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对具有应用型能力的外语人才需求强烈,各大专院校也将培养跨文化应用型外语人才作为首要目标.基于以成果为导向的OBE教育理念,对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创新培养应用型跨文化的外语人才模式,培养适应发展需求的外语人才,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高水平对外开放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出了现实要求.从专业、语言、文化三个维度对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内涵进行界定,分析高职院校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针对性不强、师资储备不足及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等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