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的工作始终离不开思想和践行。为师,他言“三道”并秉承“三道”之思;办学,他传承“前辈理念”并有创新之举;治校,他不断在思考和践行他的“名师治学”之道。
他,就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连绪。
11月的广州气候宜人。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番职”)一间看起来挺普通的办公室里,张连绪接受了《教育与职业》杂志的采访。初识张连绪,有如这座城市给记者的感觉:温暖、平实、富有内涵。而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我最喜欢的还是做教师”,流露出张连绪对从事教育事业的无限深情。
为师:秉承“三道”
怀揣为国家工业贡献一份力量的愿望,17岁的张连绪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的都是与地质和机电相关的专业。如愿以偿,他被山西矿业学院机电系录取,学习煤矿机械专业。四年后,张连绪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表现,同时作为本年级本专业第一位入党的学生党员和三好学生标兵,留校当了一名政治辅导员,负责学生工作,这一年是1984年。两年后,张连绪参加了国家专门为辅导员深造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第一批公开考试,获得了在河北大学继续学习的机会。这与当时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辅导员工作和学校非常支持张连绪深造有很大关系。1988年张连绪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学士学位,以优异成绩毕业。
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这是张连绪对自己学习、工作经历的评价。虽然一个学机械的工科人才最终从事了教育工作,但是他以严谨、务实、勤勉的态度很快就在新的领域闯出了一番天地。
翻开张连绪的履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他一路勤勉的历程。25岁副科,27岁正科,29岁副处,31岁正处。回看这一切,他诚恳地说:这些完全得益于领导、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由于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和人事管理,他在处理这些行政色彩较浓的工作时,力求做到以理服人,既有原则又从实际出发、张弛有度的管理方式,得到了学生和周围同事很高的评价。但他从内心里始终执著地想当一名“纯粹的老师”,甚至到现在,他拿的仍是教授的工资而不是院长工资。
这份内心的纯粹,让他每每提到“老师”二字,眼睛立即神采奕奕。他把自己的为师三“道”向记者娓娓道来。
在他看来,为师第一“道”是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在不同时段要做好、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年轻时把学生当成朋友看,年老时把学生当成子女看。为师第二“道”就是要爱讲台、爱学生。张连绪认为,身为教师要不断思索如何把课讲得更生动,如何把先进的知识、理念传授给学生,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除了教知识,还要教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教给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素质。为师第“三”道是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教好学生,自己首先要会做人做事,以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谈到这里,他意犹未尽:“也许是性格的原因,假如自己做老师或搞研究可能会比现在当院长做得更好。不过最重要的是做一行、爱一行,在任何岗位上都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学习上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工作中要不断总结提升,要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张连绪的为师“三道”内涵深刻,朴素而真挚。这是他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感悟和提炼出来的。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张连绪并不多谈,但我们在他的为师“三道”里,仍然清晰可见一路走来他付出的艰辛。
办学: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1999年,张连绪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选择:放弃山西唯一一所“211工程”学校——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处处长的职位。只身南下,应聘番职学生处处长一职。当时的番职只是一个县级市创办的学校,初创时只有千来个学生的高职专科学校。面对周围同事、朋友的不理解,张连绪很淡定地说了一句话:“只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在山西太‘顺’了。”果然,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南方小城,他一干就是11年,而且干得有声有色,干出了名堂。
谈到学院这些年的发展,张连绪提得更多的还是两位老院长。“学院创立至今,番职在历任院长的带领下不断发展。1997年,首任院长张碧晖教授提出了‘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的办学思路;2004年,面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兼任第二任院长的党委书记焦兆平教授提出了‘一按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谈到前两任院长积淀的成果,张连绪认为这些思路和目标非常切合我国高职教育整体发展理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三年,中国高职教育发生的巨变,原有办学理念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充实新的内涵。结合当今的社会条件和学校实际,张连绪将学校“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这一办学思路注入了一系列更新的内涵。
谈到新的办学新思路,张连绪气定神闲,一一道来。“所谓职业性,就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专业设置上,要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课程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长效、良性的互动机制,适时调整专业布局,实现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零对接,使专业发展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趋势,主动为地方培养人才。”
大众化就是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出色的职业人。“我坚信人人都能成才”,张连绪说得掷地有声:“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关心爱护所有学生,而不只是面向个别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出色的职业人;”为此,张连绪带头亲自指导学生选择专业,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面,他提出要尽可能地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能力,为将来能够成为出色的职业人奠定基础。
谈及对“开放式”的理解,张连绪认为,学校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番职在办学申始终坚持对社会开放办学,为社会服务,对企业开放,为企业服务,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学校的实训室、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资源都向番禺市民开放。我们的课程体系也是开放的,三年级是模块式教学,根据企业不同需求使课程体系面向企业开放。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开放的,引进大量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我们的所有办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其他兄弟高职院校共享。”
对于办学理念,张连绪不仅是传承,更多的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近几年,张连绪积极地将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的新内涵付诸实践。他说,“我们经常会把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经理请到学校,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i经常把企业技术人员请到学校担任教师,把教师放到企业,把课堂搬到企业。我们想的最多的不是要从企业得到什么,而是我们能为企业提供什么。我们的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为企业提供无偿服务,企业有问题,教师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予以帮助。在课程设置上,按照职业类别进行设置,学生在未来 从事的工作中需要哪些知识、能力、技能,都先到企业中做大量的调研,然后把这些知识、能力、技能进行分解,根据不同类别组成不同课程,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由此可见,番职的每一个举措、每一个细节,无不践行着张连绪赋予的“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的新内涵,无不蕴含着张连绪对番职的贡献与努力。
对于学校的下一步发展,张连绪思路清晰:做品牌——专业品牌、教师品牌、名生品牌;做标准一办学标准、师资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番职人在努力做中国高等职业院校里的品牌和标准。
治校:探索名师之道
2007年,张连绪成为学院院长。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身上承载着两位老院长以及教师们对自己的信任以及如何办好学校这一沉甸甸的责任,深知只有勤勉笃行才能有所作为。如何秉承学校传统,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张连绪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番职人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对于治校之道,张连绪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要想把学校建大建强,一要有明确的目标,二要有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困难会给那些有目标、有远见的人让路,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和才能。因此,张连绪非常注重目标的确立和方法的选择。
上任伊始,张连绪和他带领的团队根据番职的特点,提出了“立足番禺,面向广州,辐射珠三角,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人才的建设思路”,这就是番职的发展目标。对此,张连绪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技之长’,就是让学生毕业后能找到饭碗;‘综合素质’就是让学生不仅能找到饭碗,还要找到好饭碗,第一个饭碗丢了还能找到第二个饭碗。”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是正确的。自2001年广东省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番职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2004年、2005年和2008年,三年位居全省所有本专科院校第一位。2009年,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地区及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学校仍然保持了99.11%的高就业率。2010年“五一”劳动节前,学校2001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黄德智喜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隆重表彰。2009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正式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想出以前,人们总说他是异想天开。”马克吐温的这旬名言,在张连绪的身上得到了验证。对于学校管理,张连绪有很多新的思考和尝试,但开始总是不被人们所理解和认可,可他并不轻言放弃,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不断改进和尝试自己的管理方式,直到有一天终于被人们认可。
与当下人们炒得沸沸扬扬、喊得热火朝天的大学“教授治校”“去行政化”相比,张连绪的“名师治学”缺少“名气”,却多了几分低调的务实之美。
在张连绪看来:“业以才兴,校以才强”。人才是事业的根本,是保证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的关键。
“名师治学”顾名思义,就是名师治理学校。那么名师的标准是什么呢?张连绪上任后,学校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上非常独特,除日常的教学科研外,与企业的合作能力、师德、师风等都是考量的标准。“教学名师两年评一次,由学生和老师们评,学校领导不参与,我们要选出真正的名师,让真正的名师来管理学校”。
“名师评选出来后,学校会将一些重要的管理工作交由名师来做,包括课程、课题的评审工作、教师的待遇分配等工作,让名师参加学校的行政工作会议,实施真正的权力下放。”张连绪耐心地向记者介绍道。
对于教师的待遇问题,采取名师治学之后,作为校长,张连绪和名师们达成协议,采取一视同仁的方法,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可。“目前学校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比较短缺,教师又分在编和聘用两种,对于两种教师的待遇问题,处理不好容易造成矛盾。我们采取‘不分在编和聘用,一视同仁,统一基本待遇’的方法,千方百计地提高聘任老师们的待遇。同时,学校在二次分配中,大力向先进倾斜,对在教学科研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给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正是这种“无差别”和“差别”统一的分配原则,激励着每一个番职人不断进取。
对于“名师治学”,张连绪认为目前做的只是雏形,可能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也还有很多东西有待尝试,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他表示会在其中“上下而求索”,因为他相信他不是孤立的,番职人在用热切的目光期待着他,在用实际行动支持着他……
未来几年是番职发展的关键期,张连绪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方面,由于竞争加剧,高职院校面临大洗牌的过程;另一方面,适龄学生总数不断减少,学生和家长更加注重选择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生源将成为高职院校不得不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有坚定的目标,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相信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对可预见的未来,张连绪的语气显得无比沉着、自信和坚定。
他,就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连绪。
11月的广州气候宜人。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番职”)一间看起来挺普通的办公室里,张连绪接受了《教育与职业》杂志的采访。初识张连绪,有如这座城市给记者的感觉:温暖、平实、富有内涵。而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我最喜欢的还是做教师”,流露出张连绪对从事教育事业的无限深情。
为师:秉承“三道”
怀揣为国家工业贡献一份力量的愿望,17岁的张连绪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的都是与地质和机电相关的专业。如愿以偿,他被山西矿业学院机电系录取,学习煤矿机械专业。四年后,张连绪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表现,同时作为本年级本专业第一位入党的学生党员和三好学生标兵,留校当了一名政治辅导员,负责学生工作,这一年是1984年。两年后,张连绪参加了国家专门为辅导员深造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第一批公开考试,获得了在河北大学继续学习的机会。这与当时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辅导员工作和学校非常支持张连绪深造有很大关系。1988年张连绪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法学学士学位,以优异成绩毕业。
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这是张连绪对自己学习、工作经历的评价。虽然一个学机械的工科人才最终从事了教育工作,但是他以严谨、务实、勤勉的态度很快就在新的领域闯出了一番天地。
翻开张连绪的履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他一路勤勉的历程。25岁副科,27岁正科,29岁副处,31岁正处。回看这一切,他诚恳地说:这些完全得益于领导、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由于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和人事管理,他在处理这些行政色彩较浓的工作时,力求做到以理服人,既有原则又从实际出发、张弛有度的管理方式,得到了学生和周围同事很高的评价。但他从内心里始终执著地想当一名“纯粹的老师”,甚至到现在,他拿的仍是教授的工资而不是院长工资。
这份内心的纯粹,让他每每提到“老师”二字,眼睛立即神采奕奕。他把自己的为师三“道”向记者娓娓道来。
在他看来,为师第一“道”是要清楚自己的角色。在不同时段要做好、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年轻时把学生当成朋友看,年老时把学生当成子女看。为师第二“道”就是要爱讲台、爱学生。张连绪认为,身为教师要不断思索如何把课讲得更生动,如何把先进的知识、理念传授给学生,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除了教知识,还要教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教给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素质。为师第“三”道是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教好学生,自己首先要会做人做事,以自身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谈到这里,他意犹未尽:“也许是性格的原因,假如自己做老师或搞研究可能会比现在当院长做得更好。不过最重要的是做一行、爱一行,在任何岗位上都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学习上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工作中要不断总结提升,要学会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
张连绪的为师“三道”内涵深刻,朴素而真挚。这是他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感悟和提炼出来的。对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张连绪并不多谈,但我们在他的为师“三道”里,仍然清晰可见一路走来他付出的艰辛。
办学: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1999年,张连绪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选择:放弃山西唯一一所“211工程”学校——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处处长的职位。只身南下,应聘番职学生处处长一职。当时的番职只是一个县级市创办的学校,初创时只有千来个学生的高职专科学校。面对周围同事、朋友的不理解,张连绪很淡定地说了一句话:“只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在山西太‘顺’了。”果然,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南方小城,他一干就是11年,而且干得有声有色,干出了名堂。
谈到学院这些年的发展,张连绪提得更多的还是两位老院长。“学院创立至今,番职在历任院长的带领下不断发展。1997年,首任院长张碧晖教授提出了‘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的办学思路;2004年,面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兼任第二任院长的党委书记焦兆平教授提出了‘一按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谈到前两任院长积淀的成果,张连绪认为这些思路和目标非常切合我国高职教育整体发展理念。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三年,中国高职教育发生的巨变,原有办学理念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充实新的内涵。结合当今的社会条件和学校实际,张连绪将学校“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这一办学思路注入了一系列更新的内涵。
谈到新的办学新思路,张连绪气定神闲,一一道来。“所谓职业性,就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专业设置上,要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课程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长效、良性的互动机制,适时调整专业布局,实现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零对接,使专业发展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趋势,主动为地方培养人才。”
大众化就是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出色的职业人。“我坚信人人都能成才”,张连绪说得掷地有声:“这就要求学校和老师关心爱护所有学生,而不只是面向个别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出色的职业人;”为此,张连绪带头亲自指导学生选择专业,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面,他提出要尽可能地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能力,为将来能够成为出色的职业人奠定基础。
谈及对“开放式”的理解,张连绪认为,学校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番职在办学申始终坚持对社会开放办学,为社会服务,对企业开放,为企业服务,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学校的实训室、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资源都向番禺市民开放。我们的课程体系也是开放的,三年级是模块式教学,根据企业不同需求使课程体系面向企业开放。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开放的,引进大量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我们的所有办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与其他兄弟高职院校共享。”
对于办学理念,张连绪不仅是传承,更多的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近几年,张连绪积极地将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的新内涵付诸实践。他说,“我们经常会把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经理请到学校,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模式i经常把企业技术人员请到学校担任教师,把教师放到企业,把课堂搬到企业。我们想的最多的不是要从企业得到什么,而是我们能为企业提供什么。我们的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为企业提供无偿服务,企业有问题,教师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予以帮助。在课程设置上,按照职业类别进行设置,学生在未来 从事的工作中需要哪些知识、能力、技能,都先到企业中做大量的调研,然后把这些知识、能力、技能进行分解,根据不同类别组成不同课程,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由此可见,番职的每一个举措、每一个细节,无不践行着张连绪赋予的“职业性、大众化、开放式”的新内涵,无不蕴含着张连绪对番职的贡献与努力。
对于学校的下一步发展,张连绪思路清晰:做品牌——专业品牌、教师品牌、名生品牌;做标准一办学标准、师资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番职人在努力做中国高等职业院校里的品牌和标准。
治校:探索名师之道
2007年,张连绪成为学院院长。他清醒地知道自己身上承载着两位老院长以及教师们对自己的信任以及如何办好学校这一沉甸甸的责任,深知只有勤勉笃行才能有所作为。如何秉承学校传统,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促进学校科学发展,是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张连绪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番职人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对于治校之道,张连绪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要想把学校建大建强,一要有明确的目标,二要有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困难会给那些有目标、有远见的人让路,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和才能。因此,张连绪非常注重目标的确立和方法的选择。
上任伊始,张连绪和他带领的团队根据番职的特点,提出了“立足番禺,面向广州,辐射珠三角,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人才的建设思路”,这就是番职的发展目标。对此,张连绪作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技之长’,就是让学生毕业后能找到饭碗;‘综合素质’就是让学生不仅能找到饭碗,还要找到好饭碗,第一个饭碗丢了还能找到第二个饭碗。”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是正确的。自2001年广东省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来,番职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居全省高校前列,2004年、2005年和2008年,三年位居全省所有本专科院校第一位。2009年,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地区及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学校仍然保持了99.11%的高就业率。2010年“五一”劳动节前,学校2001届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黄德智喜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隆重表彰。2009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正式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
“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想出以前,人们总说他是异想天开。”马克吐温的这旬名言,在张连绪的身上得到了验证。对于学校管理,张连绪有很多新的思考和尝试,但开始总是不被人们所理解和认可,可他并不轻言放弃,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不断改进和尝试自己的管理方式,直到有一天终于被人们认可。
与当下人们炒得沸沸扬扬、喊得热火朝天的大学“教授治校”“去行政化”相比,张连绪的“名师治学”缺少“名气”,却多了几分低调的务实之美。
在张连绪看来:“业以才兴,校以才强”。人才是事业的根本,是保证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的关键。
“名师治学”顾名思义,就是名师治理学校。那么名师的标准是什么呢?张连绪上任后,学校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上非常独特,除日常的教学科研外,与企业的合作能力、师德、师风等都是考量的标准。“教学名师两年评一次,由学生和老师们评,学校领导不参与,我们要选出真正的名师,让真正的名师来管理学校”。
“名师评选出来后,学校会将一些重要的管理工作交由名师来做,包括课程、课题的评审工作、教师的待遇分配等工作,让名师参加学校的行政工作会议,实施真正的权力下放。”张连绪耐心地向记者介绍道。
对于教师的待遇问题,采取名师治学之后,作为校长,张连绪和名师们达成协议,采取一视同仁的方法,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可。“目前学校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比较短缺,教师又分在编和聘用两种,对于两种教师的待遇问题,处理不好容易造成矛盾。我们采取‘不分在编和聘用,一视同仁,统一基本待遇’的方法,千方百计地提高聘任老师们的待遇。同时,学校在二次分配中,大力向先进倾斜,对在教学科研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给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正是这种“无差别”和“差别”统一的分配原则,激励着每一个番职人不断进取。
对于“名师治学”,张连绪认为目前做的只是雏形,可能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也还有很多东西有待尝试,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他表示会在其中“上下而求索”,因为他相信他不是孤立的,番职人在用热切的目光期待着他,在用实际行动支持着他……
未来几年是番职发展的关键期,张连绪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一方面,由于竞争加剧,高职院校面临大洗牌的过程;另一方面,适龄学生总数不断减少,学生和家长更加注重选择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生源将成为高职院校不得不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有坚定的目标,有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相信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对可预见的未来,张连绪的语气显得无比沉着、自信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