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口传身教、主体参与”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trfan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教、主体参与”的意义,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要改进教师的“口传”,加强教师的“身教”,重视学生的“参与”,处理好“口传身教”与“主体参与”的关系。
  [关键词]口传身教主体参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
  [作者简介]付莉(1977-),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舞蹈教学工作。(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11-02
  舞蹈课程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其舞蹈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舞蹈从教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随着幼儿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虽然舞蹈教学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体系,但“口传身教、主体参与”仍是舞蹈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新课改下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寻求结果,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索和解决问题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灵感,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提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因此,探索新理念下“口传身教、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舞蹈基础较差。近年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来自普通中学,他们不是艺术特长生,在升入大学以前,一般没有舞蹈基础,也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训练,还很少参加过文艺演出,而且农村学生较多,这就使得学生舞蹈基础普遍较差。
  2.学生心理差异较大。由于学生们明白,他们毕业后要从事幼儿教师工作,自己的舞蹈技能非常重要,基础素质较好的学生容易产生优越感,加上他们得到教师的关注较多,提高较快,这使得基础较好与基础较差同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基础较差的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上舞蹈内容比较枯燥单调,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
  3.学生主体意识不强。不能积极有效发挥自己的想象,而是教条地、机械地执行教师的指导,很少主动提出问题与教师讨论研究,很少能根据教师的提示、自己的体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舞蹈动作。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教、主体参与”的意义
  1.理解动作。舞蹈教学是技能类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为主要目的,同时辅以基本理论的学习。所以,舞蹈教师在讲解新动作和复习旧动作时,要把动作名称、动作规格、动作要领和标准,用生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于学生理解。
  2.讲授知识。讲解与提示是舞蹈教师在舞蹈课堂经常运用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也会发出指令或提示,学生开始做动作,学生按照教师教学要求,连同音乐一起学习,这也包含对音乐的理解与感知等知识。
  3.加强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舞蹈活动中得以更快地培养,通过适量的演出和比赛,学生有机会把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运用于实践。如舞蹈的传情达意,只有在舞台上运用,才能体验到舞蹈的感染力。同时,通过实践,又促进了学生进一步掌握舞蹈的技巧与能力。
  4.渗透思想。这里的渗透思想,主要指品德、世界观、艺术观和做人的标准等。尤其是教师本人的品格、对事物的看法、处事方法等都会渗透给学生,学生会模仿老师的言行。另外,美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审美能力训练在舞蹈中更明显。舞蹈有别于课堂知识的传授,学生体验了舞蹈艺术,有助于学生对舞蹈本质的理解,领略舞蹈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教、主体参与”的实施策略
  1.改进教师的“口传”。“口传”,即教师口头传递的方式,包括讲述、解释、语言渗透等多方面含义。为了完成“口传”这一任务,舞蹈教师要锻炼自己的口才,使自己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舞蹈学习的过程本身是比较枯燥、艰辛的,在教学中教师亲切、耐心细致的语言讲解都会给学生轻松的感受,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起自信。因此,舞蹈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决定着学生在舞蹈课中的学习效率,亦将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思维能力,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2.加强教师的“身教”。学习舞蹈的方法主要是以直观教学为主,作为舞蹈教师,既要一专,更要多能,尤其是正确的动作示范,是融教师的技术、知识、技能、身体素质为一体的职业技能的体现和衡量教师素质的又一特征。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对于舞蹈技术的学习和动作的掌握而言,正确的示范起着事半功倍的效能。例如,教授“云南花灯”组合的单一动作鲤鱼穿江,由于此动作是男性动作,在没有示范前,学生容易出现“担心”或“怕”的心理,一怕做不出“男性”气质来,二怕动作不到位。此时,教师要以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和熟练的舞蹈技能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消除“怕”的心理,让学生自觉地去学、去练。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舞蹈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优美的舞蹈技能,用自己美好的舞蹈形象去感染学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3.重视学生的“参与”。参与的主要方式有:一是模仿法。要求学生模仿得越像越好,每当学生掌握了自己身体运动规律后,模仿便开始淡化,教师要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舞蹈教学时,教师先做一次完整的示范动作,要分解讲解,比较动作如何才显得更为优美,同时让同学们多观摩一些优秀的成品舞蹈,并加以模仿,让同学们感受到舞蹈的美,再让学生自己琢磨动作,怎么做还可以更好地表现,在排练舞蹈时,也尽力让自己的动作达到完美。当教师逐步过渡到很简化的示范时,学生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理解去塑造自己了。二是相互观审法。指在学生分组轮流练习、集体观审的教学过程中,让领会掌握较快的学生在练习时,作为领会掌握较慢学生的样板,把领会掌握慢的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以引起大家的注意,避免错误动作的重复出现。可以学生自编舞蹈短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的舞蹈语汇及技能,创造出能够表现自我水平的舞蹈短句进行表现。三是动作情感体验法。指学生在基本掌握动作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实践的心理体验,将所学的动作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四是轮流总结法。是指在每节课的结束之前,由轮到的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教师觉得不够完善时,可作适当的补充,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五是鼓励成功法。指学生在训练疲倦时或不得法时,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在学生有所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成功的信念。
  4.处理好“口传身教”与“主体参与”的关系。“口传身教”就是要以教师为主导,“主体参与”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都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为前提。学习舞蹈,一般是通过观察、分析、模仿、练习、反馈来展现全过程。这一过程教师要把每个动作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人物形象告诉学生,让学生感知其动作背后的深刻含义。还要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如拍摄平时教学片段,让学生分析并精心品味动作细节,进一步了解舞蹈的重点元素与编导的创意,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这就需要运用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来完成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调节学生的思维、感知、情绪、动机与行为。
  总之,“口传身教、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符合教学目标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教学要求的,既有效发挥了舞蹈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舞蹈基础较差的情况下,为他们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培养了能力。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金秋.舞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局出版社,2006.
  [3]张晓红.浅谈普通高校舞蹈教学现状[J].艺术研究,2008(4).
  [4]刘铭宝.浅论舞蹈教学之“口传身教”[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2).
  [5]李蓉.浅析舞蹈“口传身授、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其他文献
[摘要]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企业实践,拟定、实施创业计划,已成为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从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出发,对社会背景下“大学生自主实践”项目的实施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校 艺术设计专业 自主实践 就业渠道  [作者简介]王洪瑞(1976- ),女,河北秦皇岛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与教育理论;鲁彦娟(1967- ),女,北京人,
开放教育生源覆盖面广泛,学生原有的英语知识水平差距较大。学习小组平台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知识基础的差距,使之成为学习的有利因素。文章根据英语学习小组建设的赏识、互补、效
本文根据50-80年代复测的精密水准成果,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及其邻近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并与沿海海面变化在同一均衡基准下进行比较。本区近代地壳垂直运动受区域构造控制,形变速
马斯洛的“科学心理学”在对心理学主流科学观进行批判与解构的基础上,对“科学”进行了历史与心理向度的本真还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元科学视域下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创获。马斯洛
文章通过对广西6所高职高专院校第4学期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就业指导课程对高职高专学生起到的实质性帮助和影响,在分析高职高专学生对职前就业指导课程期盼的基础上,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