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尽意”的语言学阐释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言不尽意”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其产生原因很多。而语言作为一种表意的符号,其自身的特点是不容忽视的。语言符号本身具有线条性、概括性、离散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促使语言在表达上存在某种表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困境,这也是“言不尽意”产生的真正的语言根源。
  关键词:线条性 概括性 粒散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的感慨,如“千言万语也表不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挂一漏万”“苦不堪言”等等。这一现象充分折射出语言在执行表意功能时遇到的困境,也就是说“言不尽意”。对这一现象,钱钟书先生有一段十分深刻的论述:
  作者每病其(语言文字)传情、说理、状物、述事,未能无欠无余,恰如人意中之所欲出。务致密则苦其粗疏,钩深赜又嫌其浮泛;怪其粘着欠灵活有之,恶其暧昧不清明者有之。立言之人句斟字酌、慎择精研,而受言之人往往不获尽解,且易曲解而滋误解。“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刘禹锡《视刀环歌》),岂独男女之情而已哉?“解人难索”,“余欲无言”,叹息弥襟,良非无故。语文之于心志,为之役而亦为之累焉。[1](P406)
  钱钟书把这种现象称为“语文之累”,即“言不尽意”。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目前,学术界对此多有探讨,但是多从语境、文化的角度,而没有深入到语言本身。笔者试图从语言符号自身来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以期为这一问题的最终解答提供裨益。
  
  一、语言的线条性与“言不尽意”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声音与意义的结合体,而声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线条性,即“能指属听觉性质,只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具有借自时间的特征:a.它体现为一个长度,b.这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它是一条线。”[2](P106)也就是说,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符号在表达意义的时候只能一个跟着一个依次出现,在一个向度上绵延,不能在多维的空间铺展。语言的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人们在说话时,一个瞬间只能吐出一个音节。这样说出的一句话能且只能按时间的先后,一个音节接一个音节地发出,并进入听觉系统,排除了同时发出两个或几个音节的可能性。
  语言符号是线性的、单维的、历时的,而客观世界的存在是立体的、多维的、共时的。如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所言:“还有一个缺点是全世界任何语言所免不了的,就是啊,语言是一条线的,要一个一个接下去的,不能同时说几句话,可是你所讲的事情又常常是很复杂的两度三度空间都代表不了的,好些事情是多辐度性的,所以常常有修饰关系的时候,从哪儿到哪儿成一个单位,谁修饰谁,这种问题在任何语言都常常发生。”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即当人们在“共时”的条件下描述某种事物或活动的时候,如果用语言来呈现,就会经历一种“历时”的变形。比如,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一场节目演出,我们亲自观看的话,会将其精彩的场面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一旦用语言再现这一精彩画面,语言只能采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式,即只能是部分地加以展现。所以,当人们用语言去反映这个具有共时性的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在人类的语言中是不完善的。因为语言的线条性特征决定了它显示的事物只能是历时的单面的,不可能共时地再现立体、多维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事件,同时,这也是“言不尽意”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语言的概括性与“言不尽意”
  
  语言的概括性是指语言只表达普遍的、一般的东西。黑格尔认为:“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因此,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3](P306)语言具有概括性,我们才能通过它来把握整个的现实世界,实现对世界的整体感知,但也因此使它在表达特殊的、个别的东西时,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人们在用语言表达对客观世界的细微认识和丰富微妙的内心情感时,只能采用大致的、概括性的语言把千差万别的认识和情感表达出来,对象本身的许多特性必然会被舍弃。
  卢梭在《忏悔录》中以幸福为例曾明确地指出了语言在表达内心情感体验方面的“笨拙”,他说,真正的幸福是难以描写的,它只能体会,体会得越深就越难加以描写,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美国著名艺术理论家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详细地描述到:“我们有时称为主观经验方面的东西或直接感受到的东西——那些似乎清醒和似乎运动着的东西,那些昏暗模糊和运动速度时快时缓的东西,那些要求与别人交流的东西,那些时而使我们感到自我满足时而又使我们感到孤独的东西,还有那些时时追踪某种模糊的思想或伟大的观念的东西是不能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4](P86)我国古人也常有与此相同的感触,如古代诗歌中,就有“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等等。这些现象都深刻地表明丰富复杂的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是很难通过概括性的语言来表现的。
  语言就像一张巨大而稀疏的网,在网罗整个世界的同时也遗漏了许多细微的意蕴和旨趣。正如卡西勒所描述的,每种语言都给语言的主人划定了一个不可逃避的魔圈,设置了一座语言的牢笼。语言在给我们的交际带来便利的同时又限制了我们对对象的表达。
  
  三、语言的粒散性与“言不尽意”
  
  语言符号具有粒散性的特点。粒散性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颗粒构成的,颗粒有粗细大小的问题。颗粒越大,全景越模糊;颗粒越小,全景越清晰。语言也有类似的特点,我们把最小的表义单位当成颗粒,那么,语义点之间都有空白,这就是语言的粒散性。我们说语言颗粒很大,是指纯语言符号提供给我们的世界和意义是很模糊的、粗疏的。所以,语言要表义清晰、具体,就必须要依靠其他符号系统的参与来弥补语言符号所漏掉的内容。正如《诗大序》中所描述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在表情达意、交流情感时是需要语言和其他非语言的配合的。事实证明,人类的思维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也在思维中有着重要作用,语言只能为很少几种思维成分赋予形状,至于思维中的其他一些成分,则必须借助于另外一些意象作为媒介。很多复杂而快速的思维过程是不可能完全凭借语言来完成的,所以,语言符号既不是人类唯一的认知途径,也不是人类认知成果存在的唯一形式。
  综上所述,语言因其自身的特点,在满足我们交际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表意的困难。如何消解言与意的困境呢?《易传》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即以卦爻符号等独特的易象体现人的思想、感想来解决言意矛盾。王弼在《周易晻明象篇》中更明确地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用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的方法解除言意二律背反。
  对于意和象的关系,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神思》中论述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他认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刘勰这里所说的“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思想和意念。现实生活中的景象,对表达者的心灵有所出触动,经由表达者的想象把自身丰富微妙的内心感受通过意象寄寓出来,像“梅、兰、竹、菊”不仅仅是四种植物,在特定的情景中,已成为代表四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和高贵的品质的意象。这种象似与事理相悖,却与情理相通,所以,受话人才能“寻象以求意”,它们通过语言呈现出来并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王夫之谓之曰“体物而得意”。古人很讲究“境生于象外”,“境生于象外”不仅说明了“象”所预示的艺术逻辑,而且还说明了“象”由此而引发的接受者和表达者的意韵和情思,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因此,修辞言语中的立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心灵的自由表达。这样,立的“象”就可以尽“意”了。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刘焕辉.言与意之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刘金文,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一、案例    作为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 ,在一节关于动作描写的片段作文训练课上,笔者进行了一次教学创新实践。首先,让学生回忆班级任课教师中自己印象较深的某位教师上课时的一些动作,然后到讲台上模仿。接着,请其余学生一起来猜出这位教师,同时用语言来描述这位教师的动作。在这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细节,抓住动作的独特性。然后,再让学生用手中的笔记下这个动作过程。最后,进行习作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一起
本文以新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例,通过对自治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了新疆小型水利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摘 要:文字款式包含字内部笔画之间的平面结构顺序、字外部字之间的线性组合顺序和距离等。汉字的文字款式在不断现代化。  关键词:语言 文字 汉字 文字款式 语言现代化  一、文字款式  文字款式是调动各种文字辅助要素用文字记录口语的综合方式。在用文字记录口语的时候,人们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文字辅助要素。除了字的字体、字号变化及标点符号、词式书写等以外,还有下面要重点讨论的文字顺序和距离这些影响款式的要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规模有所扩大、教育布局渐趋合理、教育质量大大提高、科研成果极为丰富。战时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在于既具有强烈的
目的:结核病的治疗不仅时间长、费用高,而且常常由于病人依从性不好使得治疗复杂化。直接面视下治疗(DOT),这个门诊治疗管理策略就是为了保证病人的依从性。但该策略并未得以
黄金贵先生《“面缚”考》一文,从文献资料、词义训诂和礼俗制度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左传》等文献中“面缚”一词的含义是“系颈”。文章中也解释了与“面缚”关系十分密切的“
在建筑地基施工中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是很重要的,边坡加固施工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上部结构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软地基,为了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本文
教师信息素养是一种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素养、多媒体技能、网络运用能力、学科课程整合能力等。提高教
生成语法为语言描写转向语言解释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从而引发了语言学界的一场革命。认知语法是从生成语法的阵营中分离出来的,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生成语法有其独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商品的工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桥梁施工中追求短时、高效、高质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人们对施工的环保要求也有所提高。近几年来,随着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