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两京.人物画大手笔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c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国手黄宾虹,九十高龄曾在自己画作上留有这样的题旬: “宋画刻划,元人空虚,千变万化,先由写实”,“论者谓,华新罗求脱太早,未免粗疏之诮。兹拟范华原意,以川蜀山水写之”。宾虹老人在总结前辈得失同时,也是在总结自己:“千变万化,先由写实”,不仅在中国,古今大家如此。在西方,从古希腊到20世纪,直到现代绘画先锋:毕加索、马蒂斯、康定斯基、蒙德里安以至怪杰达利,谁都不排斥这个定律,走着“千变万化,先由写实”之路。
  《创业史话》《远去的足音》《阿Q画押》,使一位西部未名的青年画家王西京崭露头角,他遵循徐悲鸿、蒋兆和的写实画系,弃绝粗疏,銳意创新,在当时思潮迭起的画坛上,紧紧把握住了走向成功的原点。当然,徐、蒋写实画系和“现代照相写实主义”相隔十万八千里。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西京引人瞩甘的革命领袖肖像系列,不单是手法写实,且以其现实主义的历史真实性。艺术典型性等精神品格独树一帜,那么,经过10年以上奋进再探索,进入90年代,那尝试以自描为基本语境的人物画《瞿秋白》(1991)、《大千观荷图白描稿》(1996),确已构成“写实性的写意”“写意性的写实”,再现与表现因素对立统一的新图式。特别是《瞿秋白》,更是难得的人物画力作,不仅立意、取材独到,艺术处理也非同凡响。全身立像的瞿秋白,在大面积空白时空里,所占比例虽小,却突显出内在精神文化气质的巨太张力。 《赤都心史》引旬,行书22行,营造着“赤潮澎湃,晚霞飞动”的中国大背景,文明古国五千年沉梦被惊醒,发出独立的吼声,震撼心灵,激发共鸣。
  古典人物画,是王西京求索的另一支脉,创意性也很强,他选题精审,主要为历史杰出的爱国志士、诗人、作家、画家造像。如屈原、文天祥、李清照、蒲松龄、郑板桥以及竹林七贤巨幅群像画卷,同时,还完成不少兴味盎然的诗意画、词意画。在“写实性的写意,写意性的写实”新图式基础上,其搏击面之广。触及心理层面之深,意笔情致之放浪形骸,于当代画坛可谓佼佼者。他一而再,再而三为之造形塑魂的板桥居士肖像,突现出高节傲骨、悲天悯人的神韵,似较之一再出现的易安居士肖像,更具历史厚度和个性深度,更耐人寻味,想必是艺术家与表现对象心弦共振之力度,会有些许差异吧。
  总之,王西京人物画,30年推出规模可观的精品力作,其画外功,创造思维,可归纳出六太元素: “缜密的注意”“敏锐的观察”为经线, “确实的知识”“强健的记忆”为纬线,借助“着实的想象”“健全的判断”,不同元素交相错杂,构成灿灿光华的画卷,呈现出非凡的悟力,以及高尚纯朴的审美心灵。
  创造富有中国风和现代感的水墨人物画,是艰巨而伟大的历史性艺术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上世纪80年代,水墨画创新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卢沉教授生前曾说:“赶上振兴中华,改革开放的时代是幸运、值得自豪的。我很羡慕那些思路敏捷、善于吸收新理念、敢想敢干、脑子里旧框框少的青年画家,他们是中国画现代化的当然主力”。事过二十多年的今天,锐意创新之作,如雨后春笋。中国画主流走向,令人欢欣鼓舞。当然主力军的先锋,坚守于当代中国画坛。西部画家王西京,以其5000幅高产作品,驰名中外,影响深广。在他刚健、豪放、飘逸、气势宏大、充满现代活力的画风里,蕴含着干百年深藏于西部沃土的汉唐雄风。
  激赏之余,欣然以短文识记,为之贺。
  (孙美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
  王西京艺术简历
  王西京,1946年生于陕西西安,现任中国艺术市场联盟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兼党组书记、西安美术家协会主席,兼任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一级美术师,被国务院授予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中国时代先锋人物””中国文艺终身成就艺术家”“第四届中国改革十大最具影响力新锐人物””陕西省红旗人物”“陕西省行业领军人物““陕西省优秀共产党专家”“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四十多年来,他曾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作品5000余幅,先后出版作品集,论文集等60余种。
  曾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英国,法国、泰国,韩国及香港,台湾、澳门,深圳,大连、北京、广州,郑州、合肥等国家和地区及城市成功地举办画展30多次,被新加坡南洋美术学院、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泰国东方书院聘为客座教授。
  2000年荣获日本政府“国际阿卡得密奖”和“教育文化勋章”;2002年荣获汉城国际书画大展“国际贡献奖”;2003年获日。中、韩“国际美术节大展”金奖;200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奥林匹克运动”特奥金质奖:2003年获”中国北京国际美术节”特等奖,2005年获“法国国际美术沙龙展特别奖”等数十项大奖。是我国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家。
其他文献
2009年的艺术品市场颇具戏剧性。  2009年10月中旬,中贸圣佳上拍的清代徐扬《平定西域献俘礼图》以1.344亿元成交,中国书画首破亿元大关;11月下旬,中国嘉德上拍的朱熹等七家《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以1.008亿元成交,北京保利上拍的宋代曾巩《局事帖》、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分别以1.0864亿元和1.6912亿元成交。是季累计92件拍品成交额超过千万元。内地拍卖公司的单季成交额首次超越
期刊
总结2005年到2009年的翡翠市场,不能不先说到翡翠原料拍卖。每年在缅甸首都仰光由政府组织的原料拍卖,业内惯称为“公盘”。以前,一次公盘拍卖的总成交额,大概是几千万人民币,而近几年每次公盘的总成交额不断升高,达到了2007年的20亿,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而行家们聊起来,却总是感叹现在的原料,没有前几年的精彩,真正的好料很少。好料少了,而拍卖总成交价却不断创新高,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原料的价格在一路
期刊
2009年11月12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民办博物馆工作座谈会。中宣部、文化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及北京、辽宁、黑龙江、山西、陕西、四川、云南、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省市文物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与15位民办博物馆负责人聚集一堂,探讨民办博物馆发展大计。这在新中国博物馆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迅速成长的民办博物馆    民办
期刊
梁元柱,字仲玉,又字森琅,广东顺德伦教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于乡试,天启二年(1622)进士。他生当明末时局动荡之际,故虽有功名,但仕途屡遇不淑。他先是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迁陕西道御史。因不愿迎合魏忠贤党羽,被削职还籍,归隐广州粤秀山,并筑堂日“偶然”,与粤东文人李云龙、梁继善、赵焯夫、邝露、黎美周、陈子壮等诗酒唱和,往还无虚日。崇祯改元,召还前职,至河间而京师围急,逐抵京,补福建道御史,
期刊
我国著名油画家全山石苦心探索了半个多世纪,他所创作的油画作品可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启示。他的写实油画有个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即其笔下人物、风景或景物,不管画得多么深入细致,其色彩和笔触饱满流畅,无不挥写而就,毫无刻意精准的痕迹。诚如有位出色的油画家评论所说,20世纪50年代末,初见全山石的油画,才恍然大悟,优秀的油画也应像优秀的国画一样是“写出来的”。全老师的油画之所以有“畅写”的品质,是因
期刊
明代吴门四家之一沈周的《东庄图》是他非常重要的一件绘画作品。关于其艺术风格和创作时间已经有很多专文。这里略谈我本人的一点看法。首先,关于这件作品的创作时间。徐云秋先生认为,据沈周《成化戊戌雨夜宿吴匏厂宅》一诗中说“谬图菲语何足记,雪泥聊耳知鸿鹄”来考定,怀疑是这一年“即成化十四年戊戌,公元1478年的作品”(文物出版社1965年版《东庄图》前言)。从这套册页的风格特点来看,我同意这种观点。有的论者
期刊
杭州河坊街有着800年的历史。5年前,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一个年轻的拍卖公司在此成立,这就是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当时该公司举办的第一场拍卖会吸引了千余人到场,让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未免显得有些局促。这场拍卖最终以1.96亿元的成交额打破了拍卖行首拍最高成交纪录。经过五年的发展,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以每年近7亿元的成交额,跻身于有着十几年发展历史的知名拍卖公司之间,争取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期刊
“红色题材”与国家的成长有关,构成壮阔的历史画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绘画作品的表现手法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甚至已被时下画坛放弃,但“红色题材”作为那个时期的艺术产物,见证了当时的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红色题材”不仅是新中国的艺术见证,更是那个特殊时期历史永恒的记忆,具有巨大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是收藏家青睐的、价值昂贵的经典藏品之一,其未来升值空间无可限量。人们的怀旧心理对“红色题材”的再次走俏
期刊
编者按:  王世襄先生于2009年11月28日逝世,为纪念这位为中国文化和文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人,我社约请找到了田家青先生,请他写一篇纪念文章。  田先生与王老相交三十多年,亦师亦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在王老的大力推荐、支持下,15年前,田家青的第一部专著《清代家具》终由《明式家具珍赏》的同一出版社作为其姊妹篇出版,开创了一个新的学科。  他们共同设计制作家具,家青制器、王世襄题款的家具开
期刊
安徽蚌埠市区淮上区双墩村境内,有两座大墓封土堆,呈东北西南走向,两墓之间相距80米。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双墩某雷达连为建造雷达站将两墓墩顶部推平,并挖开两墓墩封土堆修建砖混防空军事设施,致使两座墓葬封土堆遭到严重的破坏。驻军撤防后。防空洞被盗墓分子所利用,2005年6月,位于北侧的一号墓被盗未遂。2006年至2008年,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蚌埠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双墩一号墓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