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直径变化分析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d19890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4年1至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55例,按有无DR将患者分为无DR (NDR)组(85例)与DR组(70例)。睫状肌麻痹后彩色眼底照相,测量距离视乳头中心1.0~ 1.5 PD范围的血管直径,分析视网膜动脉直径、静脉直径与高血压、糖尿病病程、DR分期的相关关系。两组患者的视网膜静脉直径及视网膜动脉直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分别检测视网膜动、静脉直径与年龄、DR分期、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的相关性。分别以视网膜动、静脉直径为因变量,以DR分期、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胰岛素使用时间、年龄为自变量,使用步进法,进行多重线性回归。

结果

DR组与NDR组视网膜静脉直径分别为(90.37±7.95)和(83.45±7.80)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6 ,P=0.000)。视网膜静脉直径分别与DR分期和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r=0.377,0.250;P=0.000, 0.002)。DR分期(b=2.382,P=0.000)与视网膜静脉直径存在线性关系(R2= 0.142,F=25.285)。回归方程为:视网膜静脉直径=84.269+2.382×DR分期。DR组与NDR组视网膜动脉直径分别为(48.23±7.08)和(53.53±6.2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62,P=0.000 )。视网膜动脉直径分别与DR分期、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病程呈负相关(r=-0.453,-0.343,-0.199 ;P=0.000 , 0.000, 0.013)。DR分期(b=-2.091,P=0.000)和年龄(b=-0.182,P=0.000)与视网膜动脉直径存在线性关系(R2=0.290,F=31.088 )。回归方程为:视网膜动脉直径=64.011-2.091×DR分期-0.182×年龄。

结论

糖尿病患者随DR加重,视网膜静脉直径增大,视网膜动脉直径减小。糖尿病、高血压病程与视网膜动脉、静脉直径并不相关。(中华眼科杂志,2016, 52: 358-361)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蛋白激酶(SGK)1在TLR介导的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小鼠给予腹腔内注射SGK1抑制剂EMD638683 10 mg/kg或不预处理,2 h后注射大肠埃希菌脂多糖1 mg/kg,同时设立对照组(只注射PBS或EMD638683),注射脂多糖3、24 h后收取小鼠血清,使用ELISA检测小鼠IL-6、IL-12、TNF-α含量。同时取注射脂多糖后6、24 h的肝、肺组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估半剂量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2年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32例(35只眼)已确诊的慢性CSC患者,病程6~ 60个月。半剂量(3 mg/m2体表面积)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CSC患者,治疗后随访24个月。治疗前后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OCT。治疗后3个月和24个月,OCT观察视网膜椭圆体区(EZ)和
AMD是老年人的主要致盲眼病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在AMD的发病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活化和极化状态可以影响病程的发展。本文就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对AMD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综述,以期探讨其发生机制,为AMD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中华眼科杂志,2016, 52: 386-390)
目的探讨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VEGF表达及胰岛功能的作用。方法实验研究。通过高脂高糖饲料喂养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将40只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建模成功后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糖尿病组和干预组。10只匹配正常大鼠为对照组。于tBHQ干预喂养4和12周后检测3个组大鼠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
期刊
眼内抗VEGF的靶向给药已经成为血管性疾病治疗领域中令人瞩目的焦点,为重塑患者视力、降低致盲率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对眼底血管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试验探索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抗新生血管药物的靶向治疗在诊疗策略上也在不断进行优化,而与此同时抗VEGF治疗引发的副作用也逐渐显露。本文针对抗VEGF在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中的趋势与挑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飨读者。(中华眼科杂志,2016,52 :3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