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y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见,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高科技时代,培养创新型栋梁之才已迫在眉睫。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有主观能动作用的人,学生接受教师的教,是通过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甲同学答错了再请乙同学答。这种一对一的交往形式,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规规矩矩的举手,耐心等待发言的机会,使学生没有或很少享受到自主思维、自我发展的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彻底转变观念,由课堂教学的主角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交往形式,即提倡多向交流,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幸福的体验中去主动学习、自主发展。课堂上教师可以问学生,学生可以问老师,让学生感到老师与自己是志同道合的伙伴朋友,同时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问答,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
  创造心理学认为,学生对不同见解的争辩是创造力发展的激素。课堂上,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差异是必然的,有差异就有争辩,有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大有增强,个性潜能就能得到尽情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有个性才有创新。因此,课堂上鼓励孩子争辩,可凸显学生个性,唤醒个性创造的潜在意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搞一言堂、一刀切,应抓住一点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争辩中明辨是非曲直,追求真知灼见。如教学《跳水》一课,我在引导学生认识船长这一形象时,没有停留在抓重点词句的理解体會上,而是问学生,“还有没有让孩子脱险的方法?”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提出了十多种脱险的更好方法,然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看这些方法是否可行。最后在争辩中使学生看出这位船长的确是一位果断机制、思维敏捷的船长。再如,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时,学生对“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在不断地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通过自身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经历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要营造宽松的创造心理空间,教师可用“你的见解很独特”、“你真棒”、“你敢于对老师的观点发问,了不起”、“你的说法就是个创新”等评价性语言。这些评价性的语言对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高涨的创新欲望大有裨益。
  
  二、启发学生质疑解难,激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冲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这种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课堂上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情的体验和文章的意蕴灌输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发现的兴趣和能力。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应注重启发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中深入进行再阅读,从中培养学生创新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在学习新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课文,激励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深入思考,通过联系上下文看自己能不能找出答案,若确实不懂,提出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难点,提交教师,但教师决不能将现成答案奉送给学生,而是把难点分解成一个个容易理解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去解决,由学生集体讨论,确定答案。对一些有创意的想法和看法,教师要多加鼓励。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詹天佑》,可第二段根本没有写詹天佑,作者这样写是不是跑题了?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删去第二段课文,看文章通不通,再按原文读,然后相比较。通过读读、比比,学生豁然开朗:原来詹天佑是在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嘲笑的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的,如不写第二段,就无法突出詹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这一段必不可少。又如教学《赤壁之战》时,启发学生质疑:“你们发现哪些问题,需要老师帮助?”学生问道:“曹操生性多疑。如果他当时头脑冷静,识破黄盖是诈降,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质疑解难,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质疑问题解惑中增强创新意识。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生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了出来。
  
  三、营造广阔的实践空间,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一块肥沃的土壤,是一座创造好的宝库,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因素,为学生提供读中仿造、学中仿创、课外独创等多方面的实践舞台,增长学生的才干。如《黄山奇石》一文,可引导学生依照作者的描写方法,对文中没有作具体介绍的崖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做创造性的描述,还可让学生给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取个名字,并进行描述。还要精心选择构段方式,利用典型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如《翠鸟》一文的第三段是典型的总起分述,教学中可指导学生用总起分述形式进行写段训练,出示总起句“课间十分钟真是丰富多彩”作为开头,请学生围绕这个句子写一段话。这一训练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加深了对构段方式的认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寻觅“空白”处进行“写”的训练,如《丰碑》一文中的将军得知面前的死者就是军需处长时,课文是这样写的“将军楞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此时的将军心潮澎湃,但课文并未对将军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行描写。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写的语言情境之中,让他们去朗读、去感受、去想象,贴近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将军在这一分钟的内心独白。同时,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复述、课本剧表演等,都是为学生营造创造实践空间的好办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贵在激励学与创造。有人把学生的创造潜能比作一个矿藏,这个矿藏是很丰富的,它需要人们去勘探、发现和开采。如果不去开采,让它永远埋在地下,就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笔者认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其他文献
1概况我公司煤制气采用间歇式固定床煤造气装置,制气过程主要包括吹风、上吹、下吹、二次上吹、吹净五个阶段,其中吹风气无法使用,直接从烟囱放空.吹风气中ψ(CO)为7%左右,以
如何解决人才供需矛盾,职业教育如何定位,尚需要深入研究。论文分析了我国教育体系、职业标准及人才实现途径,探讨了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定位,提出了构建教育体系的建议。
鉴于目前国内原材料、动力价格上调,化肥价格下降的情况,一些大型化肥企业纷纷进行合成氨工艺原料路线的技术改造,以降低产品成本.介绍了岳阳煤气化合资厂以煤替代石脑油为原
高校体育教学中,建立"主导与主体"新型教学合作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起新型积极合作的师生关系,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
设计单位的档案蕴藏着大量的有用信息,存在着潜在的经济效益并可再生利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设计单位档案
我国是二个发展中大国,正经历着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过程。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市场城乡间的制度分割在逐渐地解冻,技术分割(人力资本差异下劳动力市场的分层
根据中国石化集团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南化公司进行主辅分离,对其催化剂厂进行改制。世界催化剂行业巨头美国安格公司经过广泛市场调研,并购该厂成立了安格工艺技术(南京)有限公司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也就是说,未来的教育不应当只是掌握单纯的知识,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意味着学校的教育教学需随着社会的需求而进行变革。作为最基础的语文教学,更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为一个
本文对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健美操专选课的开课实践进行回顾,从兴趣培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健美操专选课开课过程中的
连续回收硫磺的熔硫釜;一种硫酸转化器蓄热球拱;硫酸塔三氧化二铝球拱;双球壳型组合球拱;一种硫酸转化器蓄热球拱及蓄热瓷砖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