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文导入
1.历史的声音
林肯:“一切被蓄为奴的人应获得自由,并永享自由。”
2.导语: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会是永恒的;有一些声音,虽历经百年的风雨沧桑,却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在146年前的一天,一位名叫亚伯拉罕·林肯的伟人颁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宣称:“一切被蓄为奴的人应获得自由,并永享自由。”一百多年来,它一直激励着今天为民主、人权、自由、平等而奋斗着的正义的人们。在45年前的8月28日,即1963年8月28日,一位名叫马丁·路德·金的美国黑人领袖发表了一场令全世界刻骨铭心的演说,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这是马丁·路德·金发自心底真诚的呼喊,也是20世纪人类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它犹如一道划过漫漫长夜的闪电,穿过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悲悯情怀和伟大精神。今天借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马丁·路德·金,走进他伟大的梦想。
[说明: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迅速入情入境,是顺利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导语宜要言不烦,直奔主题,忌长篇大论,喧宾夺主。]
(二)整体感知
1.全文的题眼是哪个词?
明确:梦想
2.全文中抒写“梦想”在哪里?从哪一节开始?
明确:第18节开始。
3.这些抒写“梦想”部分不到全文的二分之一,那么文章第1~17节有何作用?换句话说,前文没有正面抒写“梦想”,但能为整篇讲稿起到什么作用呢?
明确:铺垫、蓄势,作感情上的蓄势。
4.我们知道,演讲的生命在于情感。马丁·路德·金的讲演在情感上很富有感染力,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他的这场演讲吸引了25万人。正因为有了前文17节的情感蓄势,才能使自己的梦想抒写不至于空洞说教。这节课我们先暂时撇开演讲词的其他一些特征,单以情感为切入点,体会本文营造的巨大的感染力,品读一下作者在文中饱含怎样的感情,又能引起我们怎样的共鸣。
5.投影本课教学目标:以“情感”为切入点,以“感染力”为教学核心,深刻领悟本文“以情动人,以理感人”的高超表现技巧。
[说明:无论怎样强调个性化解读,都必须有“整体感知”这一重要环节。若离开了对文本的整体感受和理解,学生就很容易杂乱地肢解文章、断章取义。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主要内容问题化,或者设计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去整合信息、思考探究。同时,在具体课堂教学时不失时机地及时亮明教学目标,有利于师生更好地把握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三)品味情感
投影:在1~17节中,推荐最为打动你的句子、段落或章节,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说明: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课堂教学讲求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教师有限度的指导需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如果在具体教学中预设过多、预设过死,便有可能被许多“不加预设的精彩生成”弄得措手不及。以下几个章节的教学品读仅供教师参考。]
1.品读第3节
⑴这一节述写了哪些内容?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以悲痛(痛苦)之情叙写了黑人物质上贫苦、精神上受歧视,他们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
⑵品读感受“枷锁”、“孤岛”、“萎缩”、“骇人听闻”等词语在语段中的表现力。
⑶图片补充介绍黑人遭受到的非人待遇。“从18世纪到20世纪,自由与平等对黑人而言简直是一种奢侈,黑人们一方面默默忍受着方方面面的侮辱迫害,忍受着种族歧视的不平等待遇;另一方面他们又热切渴望自由平等的爽朗秋天终归会到来”。
⑷这一节中“一百年后的今天”反复出现,形成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与一百年前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历史事实相呼应;以排比句的形式增添了讲演的气势,突出了黑人的痛不欲生:生活的贫困、地位的低下。
⑸指导并评价学生的朗读。
(提示:要悲痛激愤,几个“一百年后的今天”既要一气呵成,又要比前面语调有所抬升。需要重读的词有“必须正视”、“隔离”、“歧视”、“穷困”、“萎缩”、“自己”、“故土家园”等。)
2.品读第6节
⑴“现在决非……现在是……现在是从……现在是向……现在是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阴暗深谷”走向“光明大道”;是把“流沙”改为“磐石”,如此抒写增加了这次游行正义的分量。
⑵这段演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真诚、急切。
3.品读第11~15节
⑴连用四个“我们决不会满足”,表明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愤怒。
⑵连用的四个“不满足”,在内容上有何内在联系?
明确:从基本的生存权谈起,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生活中旅居的权利;生活范围不受限制;政治上的权利。应该说,这四者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递进过程,从生存权到生活权到政治上的权利,层层深入,体现了讲演的鼓动性。
⑶作者为什么要发出“我们决不满足”的呐喊?
明确:面对黑人的现状,针对有些人的质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挑衅(这里边有潜台词:贪得无厌,你们就不该提这样的要求等等),作者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一串条件式(只要……就……)排比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⑷指导朗读“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一句。
(补充:简要介绍长短句式的语法知识,长句重在叙述,语势平缓;短句长于抒情,语气强烈。)
⑸以愤怒之情朗读第11~15节,师生交流评价。
4.品读第8~9节
⑴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从中能见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因其内容讲的是斗争的策略,所以它的语调是平和缓慢的,感情是冷静理智的,是语重心长的。
⑵文段中有哪些句子或词语能体现作者的这种理智、克制?
明确:引导学生注意8、9两段中出现的两处“不要”和三处“不能”等话语,从而可以明白,马丁·路德·金倡导的黑人自由运动不是为了消灭白人,不是在以暴制暴,以恶抗恶。
⑶讨论:马丁·路德·金是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黑人斗争时必须要团结白人兄弟,这种消除肤色界别、种族歧视思想的根源是什么?你对非暴力抵抗运动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⑷联系课文第18节,马丁·路德·金为何强调说“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明确:为了美国的安全,为了美国的民主,为了美国的自由,为了美国的发展。马丁·路德·金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视全美国人为同一个民族,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更显示出作者博大的心胸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5.品读第16~17节
⑴如何理解文中“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
明确:马丁·路德·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这也是其倡导非暴力抵抗的精神支柱之一。从中可见其高尚的忍耐精神与坚定的理想信仰。
⑵“我们不要在绝望的深谷中流泪”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精神?
明确:坚韧,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6.小结: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是极有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这种激情并没有使全文结构有丝毫的紊乱。文章紧扣黑人要争取民主平等这一中心,从美国伟大的历史到百年后令人愤怒的现实,从黑人生活现状的悲苦到需要政府兑现诺言的急切,从斗争需要理智、坚韧的精神到高度张扬伟大的爱国情怀。全文情感线索清晰,丝丝入扣,浑然一体。
我们在朗读时也能体会到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辞中隐含着作者情感上的抑扬顿挫:扬的是这种悲苦、急切、愤怒之情,抑的是他诠释的爱国情怀、斗争策略的理智、斗争精神的坚忍。扬的是情,抑的是理。因此,这样的情理交融犹如一道翻滚不息的海浪在敲击着听者的心胸,时时地激起他们的共鸣,真正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的艺术魅力。
[说明:饱含激情、富有感染力是本篇讲演的艺术特色之一。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以我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互交流、撞击,形成共鸣”(钱理群语)。教师不能一味以自己的诵读代替学生的朗读,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体验替代学生个性化的品悟,应尊重、鼓励学生情感领悟中的精彩生成。]
(四)收获感动
1.师生共读第18~34节,再次感受其激情与气势。
2.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梦想的内容。
明确:人人平等、自由正义、消除歧视、和谐共处(或: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自由)。
3.这些“梦想”次序可以打乱吗?
明确:不能。从国家到家庭,从抽象到具体。它们依次推进,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只有……才能……)。
4.第27节中“转化为歌颂手足情深的优美交响乐章”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用交响乐章作比喻,恰当地表现了黑人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报复和消灭白人,而是要与白人共享美好生活,展现出一幅和谐而优美的生活图景。一位饱经患难的黑人,依然能够发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言辞,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其博大的心胸与伟大的爱国情怀。
5.自由朗读,感受伟人魅力,再次收获感动。
明确:伟人的魅力在于正义的声音、爱国的情怀、不屈的精神、自由的信念。
(五)拓展延伸
1.讨论: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讲演(或作文)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这篇演讲在情感上或语言上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形成如下板示,仅供参考。

2.悼念马丁·路德·金:撰写一句(段)纪念碑文。
引语:马丁·路德·金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的生日也被确定为美国法定的全国假日。他不但成为美国良知的代表,也成为世界良知的代表。他是黑人世界的一颗耀眼的启明星,他的思想和风范不但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人类。1968年4月4日,39岁的马丁·路德·金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如果我们要给他树一座纪念碑,你认为应该写一段(句)什么样的碑文最合适?请尝试写一段(句)文字并阐释理由。
[说明:目的在于通过“撰写纪念碑文”融通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实现“读写结合”目标。作为一项课内(课外)作业,学生须了解马丁·路德·金其人其事,要了解其时代,要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再者,写好一段(句)碑文,还需学生有较好的创新意识,以及对人物品评的正确的思想情感价值观。这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语文活动,实际上能够体现出学生多方面的知识能力。]
1.历史的声音
林肯:“一切被蓄为奴的人应获得自由,并永享自由。”
2.导语: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会是永恒的;有一些声音,虽历经百年的风雨沧桑,却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在146年前的一天,一位名叫亚伯拉罕·林肯的伟人颁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宣称:“一切被蓄为奴的人应获得自由,并永享自由。”一百多年来,它一直激励着今天为民主、人权、自由、平等而奋斗着的正义的人们。在45年前的8月28日,即1963年8月28日,一位名叫马丁·路德·金的美国黑人领袖发表了一场令全世界刻骨铭心的演说,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这是马丁·路德·金发自心底真诚的呼喊,也是20世纪人类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它犹如一道划过漫漫长夜的闪电,穿过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悲悯情怀和伟大精神。今天借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马丁·路德·金,走进他伟大的梦想。
[说明: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迅速入情入境,是顺利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导语宜要言不烦,直奔主题,忌长篇大论,喧宾夺主。]
(二)整体感知
1.全文的题眼是哪个词?
明确:梦想
2.全文中抒写“梦想”在哪里?从哪一节开始?
明确:第18节开始。
3.这些抒写“梦想”部分不到全文的二分之一,那么文章第1~17节有何作用?换句话说,前文没有正面抒写“梦想”,但能为整篇讲稿起到什么作用呢?
明确:铺垫、蓄势,作感情上的蓄势。
4.我们知道,演讲的生命在于情感。马丁·路德·金的讲演在情感上很富有感染力,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他的这场演讲吸引了25万人。正因为有了前文17节的情感蓄势,才能使自己的梦想抒写不至于空洞说教。这节课我们先暂时撇开演讲词的其他一些特征,单以情感为切入点,体会本文营造的巨大的感染力,品读一下作者在文中饱含怎样的感情,又能引起我们怎样的共鸣。
5.投影本课教学目标:以“情感”为切入点,以“感染力”为教学核心,深刻领悟本文“以情动人,以理感人”的高超表现技巧。
[说明:无论怎样强调个性化解读,都必须有“整体感知”这一重要环节。若离开了对文本的整体感受和理解,学生就很容易杂乱地肢解文章、断章取义。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主要内容问题化,或者设计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去整合信息、思考探究。同时,在具体课堂教学时不失时机地及时亮明教学目标,有利于师生更好地把握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三)品味情感
投影:在1~17节中,推荐最为打动你的句子、段落或章节,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说明: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课堂教学讲求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教师有限度的指导需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如果在具体教学中预设过多、预设过死,便有可能被许多“不加预设的精彩生成”弄得措手不及。以下几个章节的教学品读仅供教师参考。]
1.品读第3节
⑴这一节述写了哪些内容?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以悲痛(痛苦)之情叙写了黑人物质上贫苦、精神上受歧视,他们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
⑵品读感受“枷锁”、“孤岛”、“萎缩”、“骇人听闻”等词语在语段中的表现力。
⑶图片补充介绍黑人遭受到的非人待遇。“从18世纪到20世纪,自由与平等对黑人而言简直是一种奢侈,黑人们一方面默默忍受着方方面面的侮辱迫害,忍受着种族歧视的不平等待遇;另一方面他们又热切渴望自由平等的爽朗秋天终归会到来”。
⑷这一节中“一百年后的今天”反复出现,形成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与一百年前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历史事实相呼应;以排比句的形式增添了讲演的气势,突出了黑人的痛不欲生:生活的贫困、地位的低下。
⑸指导并评价学生的朗读。
(提示:要悲痛激愤,几个“一百年后的今天”既要一气呵成,又要比前面语调有所抬升。需要重读的词有“必须正视”、“隔离”、“歧视”、“穷困”、“萎缩”、“自己”、“故土家园”等。)
2.品读第6节
⑴“现在决非……现在是……现在是从……现在是向……现在是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阴暗深谷”走向“光明大道”;是把“流沙”改为“磐石”,如此抒写增加了这次游行正义的分量。
⑵这段演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真诚、急切。
3.品读第11~15节
⑴连用四个“我们决不会满足”,表明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愤怒。
⑵连用的四个“不满足”,在内容上有何内在联系?
明确:从基本的生存权谈起,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生活中旅居的权利;生活范围不受限制;政治上的权利。应该说,这四者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递进过程,从生存权到生活权到政治上的权利,层层深入,体现了讲演的鼓动性。
⑶作者为什么要发出“我们决不满足”的呐喊?
明确:面对黑人的现状,针对有些人的质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挑衅(这里边有潜台词:贪得无厌,你们就不该提这样的要求等等),作者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一串条件式(只要……就……)排比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⑷指导朗读“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一句。
(补充:简要介绍长短句式的语法知识,长句重在叙述,语势平缓;短句长于抒情,语气强烈。)
⑸以愤怒之情朗读第11~15节,师生交流评价。
4.品读第8~9节
⑴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从中能见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因其内容讲的是斗争的策略,所以它的语调是平和缓慢的,感情是冷静理智的,是语重心长的。
⑵文段中有哪些句子或词语能体现作者的这种理智、克制?
明确:引导学生注意8、9两段中出现的两处“不要”和三处“不能”等话语,从而可以明白,马丁·路德·金倡导的黑人自由运动不是为了消灭白人,不是在以暴制暴,以恶抗恶。
⑶讨论:马丁·路德·金是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黑人斗争时必须要团结白人兄弟,这种消除肤色界别、种族歧视思想的根源是什么?你对非暴力抵抗运动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⑷联系课文第18节,马丁·路德·金为何强调说“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明确:为了美国的安全,为了美国的民主,为了美国的自由,为了美国的发展。马丁·路德·金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视全美国人为同一个民族,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更显示出作者博大的心胸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5.品读第16~17节
⑴如何理解文中“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
明确:马丁·路德·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这也是其倡导非暴力抵抗的精神支柱之一。从中可见其高尚的忍耐精神与坚定的理想信仰。
⑵“我们不要在绝望的深谷中流泪”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精神?
明确:坚韧,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6.小结: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是极有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这种激情并没有使全文结构有丝毫的紊乱。文章紧扣黑人要争取民主平等这一中心,从美国伟大的历史到百年后令人愤怒的现实,从黑人生活现状的悲苦到需要政府兑现诺言的急切,从斗争需要理智、坚韧的精神到高度张扬伟大的爱国情怀。全文情感线索清晰,丝丝入扣,浑然一体。
我们在朗读时也能体会到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辞中隐含着作者情感上的抑扬顿挫:扬的是这种悲苦、急切、愤怒之情,抑的是他诠释的爱国情怀、斗争策略的理智、斗争精神的坚忍。扬的是情,抑的是理。因此,这样的情理交融犹如一道翻滚不息的海浪在敲击着听者的心胸,时时地激起他们的共鸣,真正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的艺术魅力。
[说明:饱含激情、富有感染力是本篇讲演的艺术特色之一。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以我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互交流、撞击,形成共鸣”(钱理群语)。教师不能一味以自己的诵读代替学生的朗读,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体验替代学生个性化的品悟,应尊重、鼓励学生情感领悟中的精彩生成。]
(四)收获感动
1.师生共读第18~34节,再次感受其激情与气势。
2.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梦想的内容。
明确:人人平等、自由正义、消除歧视、和谐共处(或: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自由)。
3.这些“梦想”次序可以打乱吗?
明确:不能。从国家到家庭,从抽象到具体。它们依次推进,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只有……才能……)。
4.第27节中“转化为歌颂手足情深的优美交响乐章”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用交响乐章作比喻,恰当地表现了黑人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报复和消灭白人,而是要与白人共享美好生活,展现出一幅和谐而优美的生活图景。一位饱经患难的黑人,依然能够发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言辞,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其博大的心胸与伟大的爱国情怀。
5.自由朗读,感受伟人魅力,再次收获感动。
明确:伟人的魅力在于正义的声音、爱国的情怀、不屈的精神、自由的信念。
(五)拓展延伸
1.讨论: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讲演(或作文)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这篇演讲在情感上或语言上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形成如下板示,仅供参考。

2.悼念马丁·路德·金:撰写一句(段)纪念碑文。
引语:马丁·路德·金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的生日也被确定为美国法定的全国假日。他不但成为美国良知的代表,也成为世界良知的代表。他是黑人世界的一颗耀眼的启明星,他的思想和风范不但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人类。1968年4月4日,39岁的马丁·路德·金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如果我们要给他树一座纪念碑,你认为应该写一段(句)什么样的碑文最合适?请尝试写一段(句)文字并阐释理由。
[说明:目的在于通过“撰写纪念碑文”融通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实现“读写结合”目标。作为一项课内(课外)作业,学生须了解马丁·路德·金其人其事,要了解其时代,要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再者,写好一段(句)碑文,还需学生有较好的创新意识,以及对人物品评的正确的思想情感价值观。这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语文活动,实际上能够体现出学生多方面的知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