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教学设计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l6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文导入
  1.历史的声音
  林肯:“一切被蓄为奴的人应获得自由,并永享自由。”
  2.导语: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会是永恒的;有一些声音,虽历经百年的风雨沧桑,却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在146年前的一天,一位名叫亚伯拉罕·林肯的伟人颁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宣称:“一切被蓄为奴的人应获得自由,并永享自由。”一百多年来,它一直激励着今天为民主、人权、自由、平等而奋斗着的正义的人们。在45年前的8月28日,即1963年8月28日,一位名叫马丁·路德·金的美国黑人领袖发表了一场令全世界刻骨铭心的演说,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这是马丁·路德·金发自心底真诚的呼喊,也是20世纪人类最为惊心动魄的声音,它犹如一道划过漫漫长夜的闪电,穿过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悲悯情怀和伟大精神。今天借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马丁·路德·金,走进他伟大的梦想。
  [说明: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迅速入情入境,是顺利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导语宜要言不烦,直奔主题,忌长篇大论,喧宾夺主。]
  
  (二)整体感知
  1.全文的题眼是哪个词?
  明确:梦想
  2.全文中抒写“梦想”在哪里?从哪一节开始?
  明确:第18节开始。
  3.这些抒写“梦想”部分不到全文的二分之一,那么文章第1~17节有何作用?换句话说,前文没有正面抒写“梦想”,但能为整篇讲稿起到什么作用呢?
  明确:铺垫、蓄势,作感情上的蓄势。
  4.我们知道,演讲的生命在于情感。马丁·路德·金的讲演在情感上很富有感染力,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他的这场演讲吸引了25万人。正因为有了前文17节的情感蓄势,才能使自己的梦想抒写不至于空洞说教。这节课我们先暂时撇开演讲词的其他一些特征,单以情感为切入点,体会本文营造的巨大的感染力,品读一下作者在文中饱含怎样的感情,又能引起我们怎样的共鸣。
  5.投影本课教学目标:以“情感”为切入点,以“感染力”为教学核心,深刻领悟本文“以情动人,以理感人”的高超表现技巧。
  [说明:无论怎样强调个性化解读,都必须有“整体感知”这一重要环节。若离开了对文本的整体感受和理解,学生就很容易杂乱地肢解文章、断章取义。在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将主要内容问题化,或者设计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去整合信息、思考探究。同时,在具体课堂教学时不失时机地及时亮明教学目标,有利于师生更好地把握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三)品味情感
  投影:在1~17节中,推荐最为打动你的句子、段落或章节,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说明: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课堂教学讲求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教师有限度的指导需要能够充分考虑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如果在具体教学中预设过多、预设过死,便有可能被许多“不加预设的精彩生成”弄得措手不及。以下几个章节的教学品读仅供教师参考。]
  1.品读第3节
  ⑴这一节述写了哪些内容?包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以悲痛(痛苦)之情叙写了黑人物质上贫苦、精神上受歧视,他们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
  ⑵品读感受“枷锁”、“孤岛”、“萎缩”、“骇人听闻”等词语在语段中的表现力。
  ⑶图片补充介绍黑人遭受到的非人待遇。“从18世纪到20世纪,自由与平等对黑人而言简直是一种奢侈,黑人们一方面默默忍受着方方面面的侮辱迫害,忍受着种族歧视的不平等待遇;另一方面他们又热切渴望自由平等的爽朗秋天终归会到来”。
  ⑷这一节中“一百年后的今天”反复出现,形成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与一百年前林肯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历史事实相呼应;以排比句的形式增添了讲演的气势,突出了黑人的痛不欲生:生活的贫困、地位的低下。
  ⑸指导并评价学生的朗读。
  (提示:要悲痛激愤,几个“一百年后的今天”既要一气呵成,又要比前面语调有所抬升。需要重读的词有“必须正视”、“隔离”、“歧视”、“穷困”、“萎缩”、“自己”、“故土家园”等。)
  2.品读第6节
  ⑴“现在决非……现在是……现在是从……现在是向……现在是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阴暗深谷”走向“光明大道”;是把“流沙”改为“磐石”,如此抒写增加了这次游行正义的分量。
  ⑵这段演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真诚、急切。
  3.品读第11~15节
  ⑴连用四个“我们决不会满足”,表明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愤怒。
  ⑵连用的四个“不满足”,在内容上有何内在联系?
  明确:从基本的生存权谈起,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生活中旅居的权利;生活范围不受限制;政治上的权利。应该说,这四者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递进过程,从生存权到生活权到政治上的权利,层层深入,体现了讲演的鼓动性。
  ⑶作者为什么要发出“我们决不满足”的呐喊?
  明确:面对黑人的现状,针对有些人的质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挑衅(这里边有潜台词:贪得无厌,你们就不该提这样的要求等等),作者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一串条件式(只要……就……)排比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⑷指导朗读“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正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一句。
  (补充:简要介绍长短句式的语法知识,长句重在叙述,语势平缓;短句长于抒情,语气强烈。)
  ⑸以愤怒之情朗读第11~15节,师生交流评价。
  4.品读第8~9节
  ⑴这一部分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从中能见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因其内容讲的是斗争的策略,所以它的语调是平和缓慢的,感情是冷静理智的,是语重心长的。
  ⑵文段中有哪些句子或词语能体现作者的这种理智、克制?
  明确:引导学生注意8、9两段中出现的两处“不要”和三处“不能”等话语,从而可以明白,马丁·路德·金倡导的黑人自由运动不是为了消灭白人,不是在以暴制暴,以恶抗恶。
  ⑶讨论:马丁·路德·金是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黑人斗争时必须要团结白人兄弟,这种消除肤色界别、种族歧视思想的根源是什么?你对非暴力抵抗运动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⑷联系课文第18节,马丁·路德·金为何强调说“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明确:为了美国的安全,为了美国的民主,为了美国的自由,为了美国的发展。马丁·路德·金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视全美国人为同一个民族,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精神更显示出作者博大的心胸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5.品读第16~17节
  ⑴如何理解文中“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
  明确:马丁·路德·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这也是其倡导非暴力抵抗的精神支柱之一。从中可见其高尚的忍耐精神与坚定的理想信仰。
  ⑵“我们不要在绝望的深谷中流泪”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精神?
  明确:坚韧,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6.小结: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是极有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这种激情并没有使全文结构有丝毫的紊乱。文章紧扣黑人要争取民主平等这一中心,从美国伟大的历史到百年后令人愤怒的现实,从黑人生活现状的悲苦到需要政府兑现诺言的急切,从斗争需要理智、坚韧的精神到高度张扬伟大的爱国情怀。全文情感线索清晰,丝丝入扣,浑然一体。
  我们在朗读时也能体会到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辞中隐含着作者情感上的抑扬顿挫:扬的是这种悲苦、急切、愤怒之情,抑的是他诠释的爱国情怀、斗争策略的理智、斗争精神的坚忍。扬的是情,抑的是理。因此,这样的情理交融犹如一道翻滚不息的海浪在敲击着听者的心胸,时时地激起他们的共鸣,真正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的艺术魅力。
  [说明:饱含激情、富有感染力是本篇讲演的艺术特色之一。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以我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互交流、撞击,形成共鸣”(钱理群语)。教师不能一味以自己的诵读代替学生的朗读,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体验替代学生个性化的品悟,应尊重、鼓励学生情感领悟中的精彩生成。]
  
  (四)收获感动
  1.师生共读第18~34节,再次感受其激情与气势。
  2.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梦想的内容。
  明确:人人平等、自由正义、消除歧视、和谐共处(或: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自由)。
  3.这些“梦想”次序可以打乱吗?
  明确:不能。从国家到家庭,从抽象到具体。它们依次推进,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只有……才能……)。
  4.第27节中“转化为歌颂手足情深的优美交响乐章”有何深刻含义?
  明确:用交响乐章作比喻,恰当地表现了黑人运动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报复和消灭白人,而是要与白人共享美好生活,展现出一幅和谐而优美的生活图景。一位饱经患难的黑人,依然能够发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言辞,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其博大的心胸与伟大的爱国情怀。
  5.自由朗读,感受伟人魅力,再次收获感动。
  明确:伟人的魅力在于正义的声音、爱国的情怀、不屈的精神、自由的信念。
  
  (五)拓展延伸
  1.讨论: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讲演(或作文)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感人”,这篇演讲在情感上或语言上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形成如下板示,仅供参考。
  


  2.悼念马丁·路德·金:撰写一句(段)纪念碑文。
  引语:马丁·路德·金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的生日也被确定为美国法定的全国假日。他不但成为美国良知的代表,也成为世界良知的代表。他是黑人世界的一颗耀眼的启明星,他的思想和风范不但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人类。1968年4月4日,39岁的马丁·路德·金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如果我们要给他树一座纪念碑,你认为应该写一段(句)什么样的碑文最合适?请尝试写一段(句)文字并阐释理由。
  [说明:目的在于通过“撰写纪念碑文”融通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实现“读写结合”目标。作为一项课内(课外)作业,学生须了解马丁·路德·金其人其事,要了解其时代,要全面把握文章内容。再者,写好一段(句)碑文,还需学生有较好的创新意识,以及对人物品评的正确的思想情感价值观。这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语文活动,实际上能够体现出学生多方面的知识能力。]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不断发展,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并且在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本文在对医学生使用网络新语言的构词方式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网路新语言对医学生语
贾政是个孝子。他常常想办法哄老太太开心,虽然手法拙劣。中秋家宴上说笑话,他真诚地为了讨得母亲欢心,放下读书人的斯文,讲了一个男人怕老婆的笑话,逗得大家都笑了,“因从没听见贾政说这样话,所以才笑”。可知,贾政作为正派读书人,平时是不讲的,但为了母亲高兴,也放下架子来讲这种低俗笑话,可谓“彩衣娱亲”之意。  贾政在教育宝玉的方法上,贾政与母亲是不一致的,贾母是溺爱,贾政是要严格管教。在鞭笞宝玉之前,他
记得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概括过散文表现生活的艺术特点:“一粒沙一个世界,一朵花一个天堂。”陆蠡的散文《囚绿记》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读《囚绿记》能使我们享受到绿色天堂里的欢快和喜悦,一种生命﹑希望之树常绿的审美感,一种不怕挫折、执著、向上的激情。这是绿的呼唤。  《囚绿记》是现代优秀的散文作家陆蠡1938年在上海“孤岛”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借物抒情,以小见大。全文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者旅居古都北
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成功范例之一[1,2].特别是建立以柞蚕卵为寄主的工厂化生产线后,田间应用面积
教学生,要教心;教学生,更要交心。然而,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是一个大难题。首先,教师工作的繁忙使我们无法做到时常与每一个学生深层次地交流。其次,作为学生,他们更愿意和同龄人说自己的心事,和日记本倾诉自己的烦恼,作为有能力帮助他们的父母、老师,是听不到他们的心里话的。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教育者的无奈,是很令人遗憾的现象。  究其原因,不仅仅是“代沟”使然,是因为父母、老师缺少了让孩子们产生信赖
《更衣记》是张爱玲描写服装的一篇美文,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将其选入,把它当作一篇状物散文,放在“人与物的对话”单元中。选文与原文相较,有几段删节的地方。本文就删节后的选本和原文作比,来讲述删节本对原文文化内涵的影响。  选文的第一处删节的文字在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内容如下: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 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文坛佳话。  据说北宋时期著名才女苏小妹偶然吟得了两句小诗:“清风细柳,淡月梅花。”她吟完之后,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他向哥哥——大文豪苏轼求教。  苏轼面对小诗颇费了一番思考,先是尝试在诗里加进“摇”、“映”等动词,变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又觉得不满意,在煞费苦心之后,终于改成“轻风拂细柳,淡月蚀梅花”。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在炼字方面的功夫,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