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删繁就简与标新立异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duohu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文坛佳话。
  据说北宋时期著名才女苏小妹偶然吟得了两句小诗:“清风细柳,淡月梅花。”她吟完之后,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他向哥哥——大文豪苏轼求教。
  苏轼面对小诗颇费了一番思考,先是尝试在诗里加进“摇”、“映”等动词,变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又觉得不满意,在煞费苦心之后,终于改成“轻风拂细柳,淡月蚀梅花”。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在炼字方面的功夫,真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毅力。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
  首先,两个字一加,整个诗境的气氛陡然一變,原本冷清死寂的画面一下子变得温馨四溢,而且由静变成动,动中带静,动静结合,两字可为画龙点睛之笔。
  第二,两个字神韵十足,显出了“炼字”的“炼”的深厚功底,“拂”字,动中喻静,活灵活现地刻画出轻风微扬,柳枝婆娑的婀娜之姿,而“蚀”字则静中喻动,更出神入化地描绘了一幅月光如洗,梅花花瓣斑驳绚烂的美景。
  试想,换了其他任何字,我们都不免会产生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慨。
  故事到此该完了,但我们要转入另一个话题。
  苏轼在另一首诗还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兴趣、口味不同,欣赏事物的角度、观点自然也就不同。这反映在文学欣赏上也一样。
  还举刚才的例子。小诗是不是非经苏轼的一番精雕细琢才算是“脱胎换骨”,摇身一变,由“鸡”成“凤”、由“蛇”成“龙”了呢?也未必。
  固然,两字一加,画面变得温馨活泼,但“冷”“清”也未必不是另外一种美。人们赞叹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欢快活泼,也更欣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凄凉幽思,而这首小诗的原型恰是这种风格在少女身上的另一种表现。两字一去,诗的调子无疑沉重了许多,节奏也更缓。假如把加上两字的诗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悦耳,那一字不加,则更显出一种“幽咽泉流冰下难”的默默无语的倾诉。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一字不加,四个毫无关联的画面,通过巧妙的剪辑叠加,又构成一幅首尾完整的画面,而又让人不觉得生硬,更令我们不由不联想起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它用一只无形的手在指引我们逐一欣赏画面的同时,更把我们的思绪牵向画面之外,让它自由地,甚至漫无目的地向夜空延伸,仿佛在倾听一位少女无言的默默倾诉。
  如果说两字一加,满足的是你的耳目,那么一字不加,则拉长的则是你的思绪,你的太息。
  我们还知道,诗完美如否,更讲究的是“诗如其人”,即诗必须符合他本人的身份,荷担卖浆之充满的“之乎者也”只会令人生俗,金戈铁马的大汉吟红偎翠,则更令人作呕。
  苏轼,作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羽扇纶巾,而对良霄美景,惯的是,意兴端发,举杯邀月,所以那种温馨的画面才会在他面前出现,所以在我们看来才是那样的贴切,更盼与他能一起“浮——大白”。
  而苏小妹则不然,她是那刚怀春的少女,满腔的情怀在悄悄萌发,却又欲寄无处,欲作不羞。同样的明月梅花,则是引发她无端愁绪的导火索,正是“打起黄莺儿,休叫连夜啼”的无端嗔怒,我们又怎能强要她去观风听月,强做欢颜呢?不加,则更符合她的身份。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就是作诗的原则,也是欣赏的原则。
  二字不加也罢。
其他文献
在我所从事的几年语文教学工作中,总感觉到自己备课与实际上课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教案只是课堂实施方案,而实际课堂又总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如何使自己的教案与课堂实际最大限度地缩短距离呢?我的体会就是要进行“课前预演”和“课后反思”。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但绝不是上好课的保证,而“课前预演”正是为了保证上好课所进行的必要补充。针对所教学生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案,渴望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的种种设想,或者种种
长叶胡颓子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胡颓子春孢锈菌引起的长叶胡颓子锈病,使长叶胡颓子叶枯、落叶.长叶胡颓子锈病菌的重寄生茵Tuberculina sp.是长叶胡颓子锈病菌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不断发展,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并且在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本文在对医学生使用网络新语言的构词方式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网路新语言对医学生语
贾政是个孝子。他常常想办法哄老太太开心,虽然手法拙劣。中秋家宴上说笑话,他真诚地为了讨得母亲欢心,放下读书人的斯文,讲了一个男人怕老婆的笑话,逗得大家都笑了,“因从没听见贾政说这样话,所以才笑”。可知,贾政作为正派读书人,平时是不讲的,但为了母亲高兴,也放下架子来讲这种低俗笑话,可谓“彩衣娱亲”之意。  贾政在教育宝玉的方法上,贾政与母亲是不一致的,贾母是溺爱,贾政是要严格管教。在鞭笞宝玉之前,他
记得有一位诗人曾这样概括过散文表现生活的艺术特点:“一粒沙一个世界,一朵花一个天堂。”陆蠡的散文《囚绿记》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读《囚绿记》能使我们享受到绿色天堂里的欢快和喜悦,一种生命﹑希望之树常绿的审美感,一种不怕挫折、执著、向上的激情。这是绿的呼唤。  《囚绿记》是现代优秀的散文作家陆蠡1938年在上海“孤岛”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借物抒情,以小见大。全文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者旅居古都北
利用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防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成功范例之一[1,2].特别是建立以柞蚕卵为寄主的工厂化生产线后,田间应用面积
教学生,要教心;教学生,更要交心。然而,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是一个大难题。首先,教师工作的繁忙使我们无法做到时常与每一个学生深层次地交流。其次,作为学生,他们更愿意和同龄人说自己的心事,和日记本倾诉自己的烦恼,作为有能力帮助他们的父母、老师,是听不到他们的心里话的。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教育者的无奈,是很令人遗憾的现象。  究其原因,不仅仅是“代沟”使然,是因为父母、老师缺少了让孩子们产生信赖
《更衣记》是张爱玲描写服装的一篇美文,苏教版语文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将其选入,把它当作一篇状物散文,放在“人与物的对话”单元中。选文与原文相较,有几段删节的地方。本文就删节后的选本和原文作比,来讲述删节本对原文文化内涵的影响。  选文的第一处删节的文字在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内容如下: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 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