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文坛佳话。
据说北宋时期著名才女苏小妹偶然吟得了两句小诗:“清风细柳,淡月梅花。”她吟完之后,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他向哥哥——大文豪苏轼求教。
苏轼面对小诗颇费了一番思考,先是尝试在诗里加进“摇”、“映”等动词,变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又觉得不满意,在煞费苦心之后,终于改成“轻风拂细柳,淡月蚀梅花”。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在炼字方面的功夫,真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毅力。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
首先,两个字一加,整个诗境的气氛陡然一變,原本冷清死寂的画面一下子变得温馨四溢,而且由静变成动,动中带静,动静结合,两字可为画龙点睛之笔。
第二,两个字神韵十足,显出了“炼字”的“炼”的深厚功底,“拂”字,动中喻静,活灵活现地刻画出轻风微扬,柳枝婆娑的婀娜之姿,而“蚀”字则静中喻动,更出神入化地描绘了一幅月光如洗,梅花花瓣斑驳绚烂的美景。
试想,换了其他任何字,我们都不免会产生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慨。
故事到此该完了,但我们要转入另一个话题。
苏轼在另一首诗还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兴趣、口味不同,欣赏事物的角度、观点自然也就不同。这反映在文学欣赏上也一样。
还举刚才的例子。小诗是不是非经苏轼的一番精雕细琢才算是“脱胎换骨”,摇身一变,由“鸡”成“凤”、由“蛇”成“龙”了呢?也未必。
固然,两字一加,画面变得温馨活泼,但“冷”“清”也未必不是另外一种美。人们赞叹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欢快活泼,也更欣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凄凉幽思,而这首小诗的原型恰是这种风格在少女身上的另一种表现。两字一去,诗的调子无疑沉重了许多,节奏也更缓。假如把加上两字的诗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悦耳,那一字不加,则更显出一种“幽咽泉流冰下难”的默默无语的倾诉。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一字不加,四个毫无关联的画面,通过巧妙的剪辑叠加,又构成一幅首尾完整的画面,而又让人不觉得生硬,更令我们不由不联想起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它用一只无形的手在指引我们逐一欣赏画面的同时,更把我们的思绪牵向画面之外,让它自由地,甚至漫无目的地向夜空延伸,仿佛在倾听一位少女无言的默默倾诉。
如果说两字一加,满足的是你的耳目,那么一字不加,则拉长的则是你的思绪,你的太息。
我们还知道,诗完美如否,更讲究的是“诗如其人”,即诗必须符合他本人的身份,荷担卖浆之充满的“之乎者也”只会令人生俗,金戈铁马的大汉吟红偎翠,则更令人作呕。
苏轼,作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羽扇纶巾,而对良霄美景,惯的是,意兴端发,举杯邀月,所以那种温馨的画面才会在他面前出现,所以在我们看来才是那样的贴切,更盼与他能一起“浮——大白”。
而苏小妹则不然,她是那刚怀春的少女,满腔的情怀在悄悄萌发,却又欲寄无处,欲作不羞。同样的明月梅花,则是引发她无端愁绪的导火索,正是“打起黄莺儿,休叫连夜啼”的无端嗔怒,我们又怎能强要她去观风听月,强做欢颜呢?不加,则更符合她的身份。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就是作诗的原则,也是欣赏的原则。
二字不加也罢。
据说北宋时期著名才女苏小妹偶然吟得了两句小诗:“清风细柳,淡月梅花。”她吟完之后,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诗好像缺点什么,于是他向哥哥——大文豪苏轼求教。
苏轼面对小诗颇费了一番思考,先是尝试在诗里加进“摇”、“映”等动词,变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又觉得不满意,在煞费苦心之后,终于改成“轻风拂细柳,淡月蚀梅花”。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在炼字方面的功夫,真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精神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毅力。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
首先,两个字一加,整个诗境的气氛陡然一變,原本冷清死寂的画面一下子变得温馨四溢,而且由静变成动,动中带静,动静结合,两字可为画龙点睛之笔。
第二,两个字神韵十足,显出了“炼字”的“炼”的深厚功底,“拂”字,动中喻静,活灵活现地刻画出轻风微扬,柳枝婆娑的婀娜之姿,而“蚀”字则静中喻动,更出神入化地描绘了一幅月光如洗,梅花花瓣斑驳绚烂的美景。
试想,换了其他任何字,我们都不免会产生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慨。
故事到此该完了,但我们要转入另一个话题。
苏轼在另一首诗还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兴趣、口味不同,欣赏事物的角度、观点自然也就不同。这反映在文学欣赏上也一样。
还举刚才的例子。小诗是不是非经苏轼的一番精雕细琢才算是“脱胎换骨”,摇身一变,由“鸡”成“凤”、由“蛇”成“龙”了呢?也未必。
固然,两字一加,画面变得温馨活泼,但“冷”“清”也未必不是另外一种美。人们赞叹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欢快活泼,也更欣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凄凉幽思,而这首小诗的原型恰是这种风格在少女身上的另一种表现。两字一去,诗的调子无疑沉重了许多,节奏也更缓。假如把加上两字的诗比作“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悦耳,那一字不加,则更显出一种“幽咽泉流冰下难”的默默无语的倾诉。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一字不加,四个毫无关联的画面,通过巧妙的剪辑叠加,又构成一幅首尾完整的画面,而又让人不觉得生硬,更令我们不由不联想起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它用一只无形的手在指引我们逐一欣赏画面的同时,更把我们的思绪牵向画面之外,让它自由地,甚至漫无目的地向夜空延伸,仿佛在倾听一位少女无言的默默倾诉。
如果说两字一加,满足的是你的耳目,那么一字不加,则拉长的则是你的思绪,你的太息。
我们还知道,诗完美如否,更讲究的是“诗如其人”,即诗必须符合他本人的身份,荷担卖浆之充满的“之乎者也”只会令人生俗,金戈铁马的大汉吟红偎翠,则更令人作呕。
苏轼,作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羽扇纶巾,而对良霄美景,惯的是,意兴端发,举杯邀月,所以那种温馨的画面才会在他面前出现,所以在我们看来才是那样的贴切,更盼与他能一起“浮——大白”。
而苏小妹则不然,她是那刚怀春的少女,满腔的情怀在悄悄萌发,却又欲寄无处,欲作不羞。同样的明月梅花,则是引发她无端愁绪的导火索,正是“打起黄莺儿,休叫连夜啼”的无端嗔怒,我们又怎能强要她去观风听月,强做欢颜呢?不加,则更符合她的身份。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就是作诗的原则,也是欣赏的原则。
二字不加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