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学习中训练学生科学写作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dou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技术与工程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以项目学习为导向,综合运用所学的各方面知识,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练习科学写作,不断开发自己的创造力,促进他们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科学写作是指让学习者通过文字进行解释、组织、回顾、反省或联结科学概念的书写与记录活动,将新的科学知识经过自己的整合进行构建的过程。一次有效的科学写作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师要明确科学写作目的是什么,并将目的清楚地告知学生。还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完成的写作,面对的读者是谁,需要在写作过程中考虑读者的背景知识。
  “折飞机”既是一个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又是一个蕴含着技术与工程思维的项目学习。学生在“折飞机”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和犯错,可以慢慢学会如何简明扼要地进行科学写作,同时学到工程的核心内容——建造。本文以“折飞机”活动为例来探讨如何在项目学习中训练学生科学写作。
  科学写作的类型
  科学写作的类型有多种分类方法。有的将科学写作分为描述(记叙)、游记、导引或说明、辩论或演讲稿、概念图或心智图、科学报告(调查报告、综述、小论文和多媒体报告)、小手册、日志等类型。有的将科学写作分为实验性科学写作、解释性科学写作、报告性科学写作、传记性科学写作和说明性科学写作等类型。还有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种科学写作形式:叙事性写作、描述性写作、解释性写作、教导性写作和议论性写作。综合以上诸多关于科学写作的分类,笔者认为在小学科学项目学习时可以采用以下三种科学写作的形式:
  1.技术性写作
  通过通俗易懂的词汇,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罗列步骤,将某一特定的事物或任务写清楚,并能让指定人群(从未接触过相关内容的人群)以此完成相应的事物或任务。
  2.教导性写作
  通过一系列步骤,对操作、实验、方法等做详细说明,是经过作者的思维加工之后的过程、知识的表达,指导其他人能够有效利用。
  3.报告性写作
  通过收集材料,基于多学科的思维和知识,对某一科学问题进行详细说明,表达作者的观点,说服其他人的比较正式的科学写作。
  在進行项目学习时,这些形式的科学写作并不是独立进行的,可以在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综合渗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科学问题的整理与表达。
  科学写作的主要流程
  一般来说,在项目学习中开展科学写作分为准备、设计、实施、反思和总结五个阶段。
  在“折飞机”活动中,可以将科学写作分阶段融入项目学习之中。
  1.准备阶段
  确定好主题“折飞机”后,准备好所需的教学材料,如折飞机的材料、折飞机的设计文本(失败的)、测量工具、记录纸等,并确定以技术性写作为主要的写作形式。
  2.设计阶段
  通过一份有问题的“折飞机”文本,引导学生分析,激发他们动手写作的兴趣。学会像工程师那样完成纸飞机的设计,目标是尽可能让纸飞机飞得远一些。
  3.实施阶段
  制作纸飞机并进行测试,记录具体数据,如机头到回形针的距离、机身的长度与飞行距离等,用于分析纸飞机飞行距离与设计的关系。
  4.反思阶段
  这个阶段穿插在设计与实施阶段,无明显的时间段。在一次次试飞和一次次改进的过程中,找出纸飞机尽可能飞得远的方法,并记录下最优化的折叠纸飞机的设计,形成写作文本。
  5.总结阶段
  学生对折的纸飞机测试飞行距离并进行评价,通过观察同伴依据纸飞机设计的范本所折叠的纸飞机,对科学写作的文本进行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
  科学写作的优势
  写作是思考的结果,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方法和机会,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所学科学概念的演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使学生乐学
  项目学习是一个主题式的学习内容,在主题活动中,应当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当学生围绕“折一架飞得比较远的纸飞机”开展项目性学习时,教师要求他们将自己的制作方法写下来,让其他同学能根据写作文本折出一架纸飞机。这样的技术性科学写作有别于一般的写作,赋予了技术性写作新的意义。
  学生利用技术性写作记录“折飞机”的过程时,是发自内心的,有着极大的内驱力。科学写作实际上贯穿整个项目学习的全过程,学生能自始至终保持较强的兴趣,在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中,将“折飞机”写作文本完成。
  2.使学生善言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在项目学习中,借助科学写作,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师面对的是不同成长经历和学习背景的学生,他们每个人的原有知识和经验都不同,接收到教师的信息以及组织信息的形式也不一样,想要充分沟通是很难实现的。在学生进行“折飞机”的技术性写作时,教师要求学生先将“折飞机”的过程记录下来(如图1),再通过同伴的解读,把还需要明确的问题记录下来,反馈给原先的设计者。通过这样的交流,让折叠纸飞机的设计者明白文本中步骤不具体、指向不明确、过程不清晰的地方。设计者为了能让同伴清楚地了解自己纸飞机的折法,需要对文本进行不断的修改,这样的过程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其他文献
实验原型及不足  对于研究摆长是否影响摆动快慢的实验,需要控制摆锤的重量,改变摆线长度(一倍长、两倍长)。对于研究摆锤重量是否影响摆动快慢的实验, 需要控制摆线的长度,改变摆锤的重量(一倍重、两倍重、三倍重)。  这两组实验的不足之处在于:多次改变变量,用到的实验材料繁多;摆线不好固定,太松易摆偏,太紧难以改变摆长;摆锤选择难,需要多次改变摆锤的重量,一般的重物易撞到铁架台;摆线长度不方便改变,需
一、对话交流,引入问题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这个“礼物”有点奇怪,我拿在手里了,大家看一看是什么?  生:树叶。  生:叶子。  生:荷花。  师:荷花,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见过这样的荷花吗?  生:没有。  师:谁能更清楚地把这个“礼物”给描述出来?  生:这种叶子非常像伞。  师:像伞。同学们,她描述这种植物叶子的时候,说出了这种叶子哪一方面的特征?  生:描述了它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那如何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呢?本文以《观察身边的植物》一课为例介绍与评析。  分析教材,明确重难点  《观察身边的植物》是湘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各种各样的植物》的第2课,旨在引导学生充分细致地观察、发现、描述并简单记录植物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给多种不同植物分类。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利用感官或借助放大镜观察、描述和记录植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
2018年9月8日,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疼痛康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共同主办的“2018中国疼痛诊疗产学研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临床疼痛学术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长赵国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诊疗中心主任、中国疼痛康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倪家骧主任,中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校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与科学有关的资源,让校园成为科学学习的大课堂。龙洲完全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明照乡龙洲村。学校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为目标,有效利用农村资源,建设种植基地,开发种植校本课程,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辐射、融合多学科教学,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校园里的一块荒地由此变得“神奇”起来。  
我市科学课骨干教师的成长是与专题教研密不可分的。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市就确定了以学习兰本达“探究—研讨”教学法为重点的系列研究活动,同时还针对学生学业成绩及教师工作评价这些瓶颈问题,开展了专题教研。之后,我们又对“如何更好地落实‘指导学生学会自行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原则”及“如何更好地落实教学过程与科学过程、认知过程统一的原则”等专题开展研究。  进入21世纪,针对课堂教学环节琐碎,学生主
编写教材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教材编写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植物》单元采用大单元结构,指向的内容是对生物的认识。这个单元的教材除了6篇正文之外,还有“科学阅读”,“科学阅读”是对正文的补充和拓展。除了教科书还有《活动手册》和教材内容配套。因此,我们看教材内容的时候不要只想到教科书的内容,《植物》单元主要指向生命科学领域当中的第七个主要概念——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以及第八个主要概念——植物
从生物学讲,衰老是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的必然过程,它是复杂的自然现象,表现为结构和机能衰退,适应性和抵抗力减退。从病理学上,衰老是应激和劳损,损伤和感染,免疫反应衰退,营养失调,代谢障碍以及疏忽和滥用药物积累的结果。延长寿命是人类的梦想和愿望,衰老是人类无法回避的旅程。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也会提高。抗衰老有望让人们在变老的同时,依旧保持健康。为了解衰老的本质,有效应对衰老带来的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上的重要讲话蕴含着高超理论水平和深远现实意义,从讲话稿写作角度看,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学习意义。这些讲话從主题入手,通过三方面展开分析,定位清楚,引领思想。从讲稿的材料选用上,在“突出主旨,明确方向;以小见大,凝聚力量”等方面聚合材料,见解非凡而富有意义。从布局看,以“开门见山,气势宏大;总结成就,分析原因;回归主题,发出号召”等角度论述
《声音的产生》一课要求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能够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韦钰院士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中,特别把声音部分所涉及的概念做了详细描述。通过阅读韦钰院士提供的有关声音的概念图,不难发现,建构有关声音的所有概念几乎都离不开振动这一概念,让学生真正了解振动概念是“声音”单元学习的基础。从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基于不同物体的发声实验,在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