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如何优化历史教学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359990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史料的充实性
  
  历史是已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动的历史,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既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也有面目可憎的小丑;既能表现人类深刻的思维能力,也能展现出人类丰厚的文化遗产。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形象、生动、活泼,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历史学科的文科性质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阐述史实、史料分析、逻辑上的推理等。但常规的历史教学往往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写板书、看课文、画重点上。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历史教育也不能只培养学生“copy”知识的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师教学重点转移到加深对知识的挖掘上来。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同时容纳大量史料,做到知识重点清晰。
  
  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每个学科面临的首要问题都是让学生产生兴趣,因此不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味空泛的讲述,对于高考的文科生和会考的理科生都是不行的,会片面地将历史理解为只是“背”。中学历史的教学要适应青少年有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思维占优势发展的趋势,虽然教育理论流派纷呈,但在重视教材的可视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丰富多彩的素材的认识上,却是趋于一致的。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大有裨益。利用VCD、录像片、幻灯片展示各种图片,如人物像、地图、路线图、文物、古墓遗址等,同时可以听到各种语音、音乐、音响效果的声音信息,将不变的史实转化为影视录像等动态情形。这样突出的形象教学,有利于扩展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其内涵是技术工具与课程的整合,目的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历史课程的教育。其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其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
  2.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关键是要构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资源共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更不能认为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教学时把自己当作“放映员”。
  3.教师要有正确的整合理念。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是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加快信息化环境教和建设中,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不亚于硬件建设。因此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树立新课程改革所体现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教学观。
  4.正确理解教师的信息素养。随着网络技术在学生和教师中的不断普及,特别是我校非常重视硬件建设,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技术层面的问题已基本不再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障碍。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对课堂教学效益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技术的掌握,更要注意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人格力量,它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决定因素。
  总之,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为历史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并可尝试通过网络教学这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教育手段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传统的历史课的灌输模式,给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条件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该也必须认真实践,把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与历史课整合起来。
其他文献
曾经,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整个课堂是整齐划一的,而如今我们的课堂已是形式多样、声光俱全了。这一切的改变自然要归功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
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投影仪等硬件设备为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课件)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它集声、文、图、形于一身,具有直观
科目:小学科学 教学对象:四年级 授课时间:1~2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能展示他们对经度和纬度的理解并通过有关数据辨认出具体的方位。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对震害的快速评估有利于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灾情迅速做出应急反应。实施救援。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合称为3S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地球空间科学的发展,3S技术已逐渐应用于防灾减灾领域。探讨了应用3S技术替代传统的经验性估计快速评估震害的技术路线、方法和前景。首先,归纳了目前防震减灾信息及辅助决策系统建设取得的成绩和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需要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把它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
低孔低渗储层流体含量较少,流体性质在测井上的响应特征不够明显.因此,需要一套更有效地流体性质识别方法.基于文献调研和案例研究,本文系统考察了低孔低渗储层现有的测井、
函数作为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历来是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中学数学的难点。新课程改革力图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对函数内容的设计进行了调整,以达到知识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