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2010年11月28日《南国早报》报道,大学生何于伟毕业后当送气工,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多家知名网站转载,全国各地的网友针对何于伟这位大学生送煤气的“武汉第一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大学生“送气哥”有着多重的积极意义。首先,这是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开始拿掉“高贵”的帽子,放低就业期望值,更贴近生活地谋生存,开始务实填肚子,这是由一心求轻松、一味谋体面向更务实而理性的就业方面转变。另一方面,这是对体脑鸿沟的打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均是劳动,仅是劳动方式的不同,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更不应有天壤之别的待遇。
实际上,像“送气哥”这样快速融入普通劳动者队伍的大学生还很多,他们渗透在各行各业,譬如媒体中广为报道的“洗脚妹”“殡葬哥”“保安哥”“擦鞋妹”“淘粪哥”“猪肉哥”不一而足,他们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这种自食其力的品质、不惧非议的胆气、敢于转身的勇气令人敬佩、值得赞许。
在我们为“送气哥”鼓与呼的同时,千万别漠视了这样一个细节,当记者问:如果早知道当木工拿工资强过读大学,你还会读吗?“送气哥”何于伟陷入沉默,并未作答。笔者揣度,“送气哥”之所以沉默不语:
一是源于当初上大学的喜悦、期望与现实、就业的苍凉、失望的强烈反差。当初为考取大学可谓煞费苦心、心力交瘁,怀揣着父母的血汗钱和一个出人头地向上爬的梦想,然而如此人力、物力的高投入后换来的却是根本不用读大学就能做的送气工。换谁谁不会失落于自己这张大学文凭的贬值?
二是在于大学毕业后一路的心酸,从到装潢公司设计到南下转行打工,再到回乡创业,到如今送气,这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让其感慨万千、满腹辛酸。
鉴于此,笔者以为最值得反思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一方面高校育人模式需要改革,为何我们培育的人才不适应当下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当前亏缺的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本质上,这涉及教育体制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开设适合当前产业结构的课程,培育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二是高职类教育与市场要深度对接,为企业输送优秀的蓝领。另一方面,教育的整体结构要调整,为何莘莘学子血拼高考?为何不少学生非本不读?为何职业教育冷冰冰?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教育结构不合理,我们的选人机制有问题,造成好像只有考本才行,考名牌重点就有前途,读高职类专科就低人一等的假象,于是就造成千军万马一起挤独木桥的“盛况”。而这在西方很多国家是很少见的,据统计,目前德国16~19岁年龄组的青少年中,60%~70%的人都接受了相当于中国高中层次的职业教育。
说到底,这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少了一个“转换器”。譬如在美国,中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上大学,也可以先进入社区学院,这个学院相当于我们的大专,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学科不很专业,学生两年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长处重新选择上普通大学三、四年级或者职业教育。而在我国缺少这样的“转换器”,进而导致成绩不理想的人名落孙山,与大学“绝缘”,这样的模式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言以蔽之,只要改革教育体制、转变育人机制、调整教育结构,高考的“独木桥”也就不会太挤了,大学生就业也就不会那么难了。就当前而言,竭尽全力开设适合未来产业结构的课程,着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大力推进职教与高教深度对接,都不失为有效的应对之策。
笔者认为,大学生“送气哥”有着多重的积极意义。首先,这是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开始拿掉“高贵”的帽子,放低就业期望值,更贴近生活地谋生存,开始务实填肚子,这是由一心求轻松、一味谋体面向更务实而理性的就业方面转变。另一方面,这是对体脑鸿沟的打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均是劳动,仅是劳动方式的不同,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更不应有天壤之别的待遇。
实际上,像“送气哥”这样快速融入普通劳动者队伍的大学生还很多,他们渗透在各行各业,譬如媒体中广为报道的“洗脚妹”“殡葬哥”“保安哥”“擦鞋妹”“淘粪哥”“猪肉哥”不一而足,他们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这种自食其力的品质、不惧非议的胆气、敢于转身的勇气令人敬佩、值得赞许。
在我们为“送气哥”鼓与呼的同时,千万别漠视了这样一个细节,当记者问:如果早知道当木工拿工资强过读大学,你还会读吗?“送气哥”何于伟陷入沉默,并未作答。笔者揣度,“送气哥”之所以沉默不语:
一是源于当初上大学的喜悦、期望与现实、就业的苍凉、失望的强烈反差。当初为考取大学可谓煞费苦心、心力交瘁,怀揣着父母的血汗钱和一个出人头地向上爬的梦想,然而如此人力、物力的高投入后换来的却是根本不用读大学就能做的送气工。换谁谁不会失落于自己这张大学文凭的贬值?
二是在于大学毕业后一路的心酸,从到装潢公司设计到南下转行打工,再到回乡创业,到如今送气,这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让其感慨万千、满腹辛酸。
鉴于此,笔者以为最值得反思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一方面高校育人模式需要改革,为何我们培育的人才不适应当下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当前亏缺的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本质上,这涉及教育体制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开设适合当前产业结构的课程,培育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二是高职类教育与市场要深度对接,为企业输送优秀的蓝领。另一方面,教育的整体结构要调整,为何莘莘学子血拼高考?为何不少学生非本不读?为何职业教育冷冰冰?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教育结构不合理,我们的选人机制有问题,造成好像只有考本才行,考名牌重点就有前途,读高职类专科就低人一等的假象,于是就造成千军万马一起挤独木桥的“盛况”。而这在西方很多国家是很少见的,据统计,目前德国16~19岁年龄组的青少年中,60%~70%的人都接受了相当于中国高中层次的职业教育。
说到底,这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少了一个“转换器”。譬如在美国,中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上大学,也可以先进入社区学院,这个学院相当于我们的大专,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学科不很专业,学生两年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长处重新选择上普通大学三、四年级或者职业教育。而在我国缺少这样的“转换器”,进而导致成绩不理想的人名落孙山,与大学“绝缘”,这样的模式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言以蔽之,只要改革教育体制、转变育人机制、调整教育结构,高考的“独木桥”也就不会太挤了,大学生就业也就不会那么难了。就当前而言,竭尽全力开设适合未来产业结构的课程,着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大力推进职教与高教深度对接,都不失为有效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