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送气哥”的喜与忧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x76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2010年11月28日《南国早报》报道,大学生何于伟毕业后当送气工,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多家知名网站转载,全国各地的网友针对何于伟这位大学生送煤气的“武汉第一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大学生“送气哥”有着多重的积极意义。首先,这是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开始拿掉“高贵”的帽子,放低就业期望值,更贴近生活地谋生存,开始务实填肚子,这是由一心求轻松、一味谋体面向更务实而理性的就业方面转变。另一方面,这是对体脑鸿沟的打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均是劳动,仅是劳动方式的不同,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更不应有天壤之别的待遇。
  实际上,像“送气哥”这样快速融入普通劳动者队伍的大学生还很多,他们渗透在各行各业,譬如媒体中广为报道的“洗脚妹”“殡葬哥”“保安哥”“擦鞋妹”“淘粪哥”“猪肉哥”不一而足,他们都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这种自食其力的品质、不惧非议的胆气、敢于转身的勇气令人敬佩、值得赞许。
  在我们为“送气哥”鼓与呼的同时,千万别漠视了这样一个细节,当记者问:如果早知道当木工拿工资强过读大学,你还会读吗?“送气哥”何于伟陷入沉默,并未作答。笔者揣度,“送气哥”之所以沉默不语:
  一是源于当初上大学的喜悦、期望与现实、就业的苍凉、失望的强烈反差。当初为考取大学可谓煞费苦心、心力交瘁,怀揣着父母的血汗钱和一个出人头地向上爬的梦想,然而如此人力、物力的高投入后换来的却是根本不用读大学就能做的送气工。换谁谁不会失落于自己这张大学文凭的贬值?
  二是在于大学毕业后一路的心酸,从到装潢公司设计到南下转行打工,再到回乡创业,到如今送气,这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让其感慨万千、满腹辛酸。
  鉴于此,笔者以为最值得反思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一方面高校育人模式需要改革,为何我们培育的人才不适应当下市场的实际需求?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当前亏缺的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本质上,这涉及教育体制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开设适合当前产业结构的课程,培育出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二是高职类教育与市场要深度对接,为企业输送优秀的蓝领。另一方面,教育的整体结构要调整,为何莘莘学子血拼高考?为何不少学生非本不读?为何职业教育冷冰冰?从根本上说还是我们教育结构不合理,我们的选人机制有问题,造成好像只有考本才行,考名牌重点就有前途,读高职类专科就低人一等的假象,于是就造成千军万马一起挤独木桥的“盛况”。而这在西方很多国家是很少见的,据统计,目前德国16~19岁年龄组的青少年中,60%~70%的人都接受了相当于中国高中层次的职业教育。
  说到底,这还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少了一个“转换器”。譬如在美国,中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上大学,也可以先进入社区学院,这个学院相当于我们的大专,但又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学科不很专业,学生两年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长处重新选择上普通大学三、四年级或者职业教育。而在我国缺少这样的“转换器”,进而导致成绩不理想的人名落孙山,与大学“绝缘”,这样的模式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言以蔽之,只要改革教育体制、转变育人机制、调整教育结构,高考的“独木桥”也就不会太挤了,大学生就业也就不会那么难了。就当前而言,竭尽全力开设适合未来产业结构的课程,着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大力推进职教与高教深度对接,都不失为有效的应对之策。
其他文献
“对策写作论”是《文心雕龙·议对》篇的一个重要内容。“风恢恢而能远,流洋洋而不溢”是刘勰对于“对策”写作的形象性描述,是“对策”在写作上的美学要求,它体现了《文心
[摘要]影响高职英语教与学的因素有很多,实际教学时人们过于强调英语语言的认知因素,而忽视了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是一个隐性但却不容忽视的因素,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师生的教学过程。文章首先对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同时对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探讨了如何利用情感体验的积极方面来提高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高职英语情感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职精品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文章在“综合布线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使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培养出企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 综合布线技术 CDIO 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谢维奇(1973- ),男,河南驻马店人,驻马店职业技
[摘要]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总体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以改革和完善,但多数还处于探索和不够完善的阶段,与体育消费市场化的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研究认为,应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把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细化培养方案和计划实施过程,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社会体育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体育消费 体育人才
现阶段理工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存在理念认识模糊、课程内容不够凝练、师资力量和体制方面难以保障等突出问题。文章提出理念多方认同、制度多方保障、师资多元优化、系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