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音乐课 愉悦性原则 情感性原则
一、把握愉悦性原则,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身体动起来,引领学生入情境
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老师身上,从而很自然地引领学生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如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等。在《粉刷匠》教学活动中,~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在家中帮爸爸妈妈做过哪些家务,学生都谈论了起来:扫地、洗衣服、叠被子、洗碗……借着这个机会,我就播放了《粉刷匠》音乐,没想到学生们随着音乐就情不自禁地表演起做家务的动作了,而且模仿的还挺像,场面真是热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音乐的乐趣,体验到了音乐的价值。
二、把握情感性原则,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情感动起来。引领学生入意境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从“情”入手,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为核心来展开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如在音乐课《春姑娘》中,我用了一段音乐和一首诗歌展开教学,展现春天美丽的景象,诗歌是这样写的:春天是一本会唱歌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了小嘴巴。就这样,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景中,给他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撞击,使学生很快融进作品的意境之中。
三、把握体验性原则,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脑动起来。引领学生入动境
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空间还给学生,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动脑、去思考。如我要求学生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件打击乐器,孩子回家后,积极开动脑筋,根据自己的理解,条件和能力,每人制作了一件材料不同、形状各异、音响独特的打击乐器。有的用两个酸奶瓶做成了沙锤,有的用瓶盖做成了响板,还有的用塑料管和小铃铛做成了串铃。上课时,每人带来一件自制的打击乐器,相互交流制作经验与过程,探索发音原理。而且,孩子们都按奈不住心中跃跃欲试的想法,都想利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音乐配伴奏,无形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把握形象性原则,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口动起来。引领学生入问境
学生的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动”起来的动力,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音乐欣赏《彼得与狼》中,我先让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一部分音乐,然后问:“有谁知道,这段乐曲中叙述了个什么事?”学生大多数都不太了解,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渐入佳境后,启发学生思维,播放栩栩如生的动画,使学生对音乐内容有更深的了解。提问学生:“你知道故事中都有哪些音乐形象吗?学生很快说出了这个交响童话中猫的嘴馋和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鸭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老爷爷的善良可亲。我想如果没有生动的动画,只靠学生听音乐,不仅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而且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交响童话所表达的音乐内容。通过形象的动画,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童话的内容,感受到了交响童话音乐的艺术魅力。
一、把握愉悦性原则,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身体动起来,引领学生入情境
教师丰富的肢体语言,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老师身上,从而很自然地引领学生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如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等。在《粉刷匠》教学活动中,~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在家中帮爸爸妈妈做过哪些家务,学生都谈论了起来:扫地、洗衣服、叠被子、洗碗……借着这个机会,我就播放了《粉刷匠》音乐,没想到学生们随着音乐就情不自禁地表演起做家务的动作了,而且模仿的还挺像,场面真是热闹。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音乐的乐趣,体验到了音乐的价值。
二、把握情感性原则,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情感动起来。引领学生入意境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从“情”入手,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为核心来展开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如在音乐课《春姑娘》中,我用了一段音乐和一首诗歌展开教学,展现春天美丽的景象,诗歌是这样写的:春天是一本会唱歌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答,燕子唧唧唧,青蛙呱呱呱;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小朋友笑了,咧开了小嘴巴。就这样,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春景中,给他们带来了心灵上的撞击,使学生很快融进作品的意境之中。
三、把握体验性原则,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脑动起来。引领学生入动境
课堂上,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空间还给学生,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动脑、去思考。如我要求学生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件打击乐器,孩子回家后,积极开动脑筋,根据自己的理解,条件和能力,每人制作了一件材料不同、形状各异、音响独特的打击乐器。有的用两个酸奶瓶做成了沙锤,有的用瓶盖做成了响板,还有的用塑料管和小铃铛做成了串铃。上课时,每人带来一件自制的打击乐器,相互交流制作经验与过程,探索发音原理。而且,孩子们都按奈不住心中跃跃欲试的想法,都想利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音乐配伴奏,无形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把握形象性原则,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口动起来。引领学生入问境
学生的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动”起来的动力,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音乐欣赏《彼得与狼》中,我先让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一部分音乐,然后问:“有谁知道,这段乐曲中叙述了个什么事?”学生大多数都不太了解,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渐入佳境后,启发学生思维,播放栩栩如生的动画,使学生对音乐内容有更深的了解。提问学生:“你知道故事中都有哪些音乐形象吗?学生很快说出了这个交响童话中猫的嘴馋和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鸭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老爷爷的善良可亲。我想如果没有生动的动画,只靠学生听音乐,不仅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而且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交响童话所表达的音乐内容。通过形象的动画,使学生真正理解了童话的内容,感受到了交响童话音乐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