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东西我不拿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n00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飞是个聪明伶俐、惹人喜爱的孩子,但由于经常拿别人的东西,他经常遭到同伴的排斥,为此,我对飞飞的这一行为采取了针对性的教育,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现整理如下,以期更多的幼儿教师能参与到研究和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中来。
  一、情景再现
  情景一:快要放学的时候,国林跑来对我说:“老师,飞飞口袋里有磁铁。”听到国林的报告,飞飞赶紧叫了起来:“老师,我没有!我真的没有!”边说边紧紧地捂住口袋,一副标准的“此地无银三百两”。看飞飞不承认,国林一下子就把手伸进飞飞的口袋里,尽管飞飞拼命捂住,国林还是从他的口袋里拿出了两颗磁铁。在“人赃俱获”的情况下,飞飞低下了头,嘴巴里还嘀咕着“又不是我偷的”。
  情景二:晚上突然接到飞飞妈妈的电话:“陆老师,今天你们给小朋友发贴画了吗?”“是的,怎么了?”“我想问一下我们家飞飞有没有发的?”“我们今天的贴画是奖励睡觉最快的小朋友的,他没有得到,不过你告诉他,明天还有机会的。”我解释道。“哦,老师,是这样的,今天放学我发现他带回了好几张贴画,问他是哪里来的,他说是表现好老师发给他的,我有点不相信,所以问问你,看来他又是拿别人的,这个孩子,老是喜欢拿别人的东西,这可怎么办啊?”
  情景三:午睡起床后,好多孩子玩起了手帕。笑笑挂着眼泪来向我求救:“陆老师,我妈妈帮我买的新手帕不见了,刚才睡觉的时候还在的。”
  “谁看到笑笑的手帕了吗?”我边帮小朋友整理衣服边问道。
  “我没有看见。”
  “老师,我也没有看见。”
  “老师,我看见飞飞的手帕和笑笑的一样。”
  “老师,是飞飞拿的。”
  ……
  听到自己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提起,飞飞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送到笑笑手上,一边瞟着老师,一边对笑笑说:“笑笑,这个手帕是你的吗?给你,是我在地板上拾到的。”
  情景四:“老师,我红色的水彩笔没有了。”刚刚准备画画,有小朋友叫了起来。
  “老师,我的也少了。”
  “看看你同桌的小朋友笔盒里有没有多出的。”我提醒道。
  “没有啊,老师。”
  这就奇怪了,难道水彩笔长脚飞了吗?
  “老师,我知道,肯定是飞飞偷的。”一个小朋友大声地说。
  “对,肯定是飞飞偷的,我还看到他在那里的。”
  “飞飞,是不是你拿的?”看他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我问道。
  “我的红笔没有水了。”他竟然还理直气壮呢。
  二、情景剖析
  事实上,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顺手牵羊”偷偷地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的孩子并不少见。这种行为要及早发现、及时教育,认真探究孩子的行为动机,耐心地施以有针对性的教育,让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笔者通过对孩子的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飞飞喜欢拿别人东西的主要原因有两种。
  一是家长成员对孩子的要求“冷热”不均。每次飞飞和妈妈一起出去,只要他看到喜欢的小玩具、图书什么的,妈妈总是很爽快地就给他买下。由此一来,孩子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在他眼中,他想要的,就是他的,所以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拿过来,这是不足为奇的事情了。和妈妈的态度恰恰相反,每次飞飞向奶奶要东西,奶奶从来不肯轻易答应,即使是早上来园时忘记带手帕,孩子闹着要买手帕,奶奶总是以“这个手帕家里有,明天记得带来就好了”或“等你妈妈来看了再买”或“奶奶身上没带钱”为由拒绝了他。由于飞飞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他就采取“拿”别人东西的办法来满足自己。
  二是没有形成“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观念。有好几次,当飞飞拿了小朋友的油画棒、记号笔等东西,小朋友告诉老师或不让他拿时,他总是说:“老师,他也拿了”,“怎么了,我也要用”,这说明他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加以区分,只要他喜欢的或是他需要的,他就认为可以拿走,至于是否要征得别人的同意,他还没有完全形成“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观念。
  三、教育策略
  1.要求一致
  作为教师,我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要求每个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和态度应保持一致,平时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若发现孩子拿回了不是自己家里买的东西,一定要教育孩子及时把东西送回去,并让孩子明白:“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拿回来的东西看似不值钱就默然处之,也不能因为爱面子,或怕孩子的举动会引起别人的误解,索性隐瞒不说,建议送还东西的时候家长最好能陪孩子一起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孩子的教育。
  2.正面引导
  我不赞同把孩子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称为“偷”,毕竟孩子本身并没有“偷”的概念。如果发现孩子有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习惯,就斥责他是“偷”别人的东西,或严加审问,甚至进行粗暴打骂,这只能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也丧失孩子送还东西的勇气。因此,在飞飞拿了别人东西的时候,我总是对他晓之以理,进行正面引导,以温和且严肃的态度引导孩子讲出拿别人东西的原因,然后耐心告诉孩子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并要求孩子及时把东西送还人家。家长和教师必须让孩子明白: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必须把它送回去。
  3.建立观念
  教孩子正确区分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东西的不同,在幼儿园,我会告诉他“这是你的油画棒”“这是你好朋友的记号笔”,等等。在家里,则让家长常常告诉他 “这是你的玩具”“那是妈妈的书”,还要让孩子知道,如果想要用别人的东西,就要事先征得别人的同意,用完之后还要还给别人,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在平常带孩子逛街买东西时让孩子体会“不是自己用钱买的东西就不可以拿回家”,这样,让孩子慢慢地了解了什么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可以拿的。
  4.移情体验
  一次课间,我看到飞飞跑前跑后地忙坏了,就问他在干什么,他着急地说:“我的奥特曼不见了。”我故意说道:“没了就不要了吧。”他立刻就叫了起来:“不行,那个奥特曼是我妈妈刚买的,没有了回去要被妈妈骂的。”“那可怎么办呢?哎,这是谁拿的呀,怎么可以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呢?真是急死人了。”在这一唱一和的“互动”中,真正让他体会了东西被别人拿走的心情,使他认识并体验到这是一种错误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便和烦恼,由此进行将心比心之后,飞飞就很少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了。
  5.活动巩固
  孩子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反复出现是很正常的,可以通过一些小故事,如《发夹回来了》《好玩的陀螺》《别人的玩具我不要》,以及组织孩子们讨论“你们喜欢过别人的东西吗?想玩的时候怎么办?”“捡到的东西可以放在自己身上吗?应该怎么做?”等,这些故事和话题讨论能够帮助孩子们认识到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也教育他们捡到东西要交给大人,才能成为人人喜欢的好孩子。当他们有了“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好孩子就应该这么做”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进一步鼓励他做错事情要敢于承认,争取得到对方的谅解,做到知错就改。
  我就是采用以上办法对飞飞进行教育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飞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看到好玩的、喜欢的东西,他会站在那里看上好半天,最多摸一摸,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直接拿来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当看到有小朋友摸别人东西的时候,他会不忘提醒一句“这是人家的东西,不能拿的”;当有小朋友的东西不见的时候,他帮忙一起寻找,并会很坦然地说:“老师,我没有拿,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
  (作者单位:海安县西场镇中心幼儿园,江苏 海安,226621)
其他文献
人们常说,三四岁的小孩说话最“好玩”,意思是这么大的孩子语言及思维发展迅猛,会说很多话,但他们对很多事又似懂非懂,其语言常有滑稽可笑之处。孩子3周岁以前的表达会让人觉得可笑,主要是由于发音上的一些偏离特征(鼻音、翘舌音的不到位),而3周岁以后幼儿的言语偏离则有不同的表现,主要有三种类型:偏离语言规则、偏离事理逻辑、偏离成人思维定势。本文将重点介绍幼儿3周岁至4周岁半之间的言语偏离现象,其语例全部来
期刊
综观我国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一直坚持“技术理性”指导下的专业发展观。其发展理念是一种外在的、被动的、忽视教师作为主体自觉性的他主发展;发展内容是教师被动接受客观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技能;发展方式是自上而下的统一培训;发展的主要目的来源于外部的提高教学效率、评先进、评职称、涨工资,一种功利性的目的价值。实践智慧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基于对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情境的感受、体验、反思,在此过程中不断积
期刊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拥有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国国力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根植于华夏沃土的传统文化这根血脉却有逐渐老化甚至断裂的危险。在2011年全国人大会议、全国政协会议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 曲苑杂坛 》制片人汪文华谈到这个话题时,语气尤为凝重:“我们这个国家太需要根了,需要这些传统的、民间的文化来丰富我们的精神。我们有时
期刊
【摘 要】非连续性教育强调人的发展是顿悟的、非连续的,“遭遇”是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遭遇”给学生并非总是消极影响,也会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对“遭遇”的体验过程中不断唤醒自己的灵魂,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及时抓住对学生产生转折性意义的“关节点”,善于创造具有影响力的“事件”,并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非连续性 “遭遇” 唤醒 学校教育 
期刊
【摘 要】选取贵州和浙江部分县市山区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现象在山区中小学相当普遍,对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问题突出;剖析了隔代教育的主客体原因;建议在政策、学校、家庭、村居、社会等方面为解决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提供条件,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关爱环境,使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学生 隔代教育 问题及建议  一、调查目的  
期刊
浙江省湖州中学“义务家教”活动始创于1997年,是一项为社区居民子女提供免费家教服务的公益活动。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在每年暑期,湖州中学高一、高二的学生与社区居民的小学、初中子女结对,并由前者免费为后者提供家教服务。家教服务以功课补习、兴趣培养、特长指导为主要内容,服务时间为10天,每天2个小时。湖州中学学生在用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辅导学弟学妹、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增长了才干。  
期刊
有着50多年历史的福建省厦门市灌口中学,曾有着培育出2万多名毕业生的辉煌业绩。但在本世纪初,学校在高中教学上走了一些弯路,特别是2006年掉入了低谷。在当年的高中招生中,是以全市普通高中最低控制分270分招的,是6所未招满学生的学校之一,共缺招75人,后通过向岛内扩招,勉强招满。借着厦门市政府把灌口镇设立为海峡西岸最大机械工业集中区发展的机遇,学校成为这机械工业集中区的配套工程;2006年11月,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对择校现象和留守儿童现象的研究比较多,有关文献可谓是汗牛充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尚缺乏关于将二者结合进行思考研究的资料。据笔者观察,在一定区域内,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还是一种比较紧缺的资源,伴随着择校热,出现了就学儿童住址与家庭实际常住住址不一样的现象。笔者选取此类儿童样本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初步发现:此类儿童是被父母“派遣”到离家很远的城区学校上学的。
期刊
【摘 要】2010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中小学生在校发生的人身损害问题的责任归责第一次明确地作出了法律规定。根据该法,过错责任原则应是中小学校对在校具备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以上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归责的主要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应是中小学校对在校无民事行为能力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只有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下适用。  【关键词】中小学学生伤害事故责任
期刊
【摘 要】儿童游戏本质无疑是个老生常谈而又难以形成共识的论题,笔者通过人性的解读这一新的视角试图对以往研究做出更高一级的综合进而完成这一论题的统一,即儿童游戏的本质在于人在潜意识中倾向于获得主动地位而对某一活动进行控制的体验。笔者遵循前人的研究传统,从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以及哲学四个视域来对这一假设进行论证,以验证其解释力度。  【关键词】儿童游戏 人性 文化 主体性 反主体性  作为现代儿童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