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和爱心两个词往往联系在一起,“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但教育绝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教育之爱要遵循科学,科学之爱才能将爱心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教育;爱心;科学之爱
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者,都把教育和爱心两个词联系在一起,认为“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这是正确的。但教育绝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它需要爱的智慧,还要看是什么爱,即使是真诚的爱心,也可能有两种误导,或导向盲目,或导向专制。
导向盲目的爱心必然误人子弟。日常教育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导向盲目爱心的老师,认为爱是教育的全部,过分地溺爱甚至纵容学生。“赏识”教育是一种爱学生的表现,但不管学生是否做得对,都一味地欣赏,给予表扬,就是一种盲目的爱,这种爱最终将导致学生分不清好坏,一再犯错。而导向专制的爱心在爱学生的同时,又伤害着学生。比如说体罚学生,有老师认为:“我正是因爱学生才恨铁不成钢,打了他。”这种理由看起来冠冕堂皇,无可厚非,实则是对学生生命安全权的一种践踏。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施爱的同时,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的权利,课间休息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但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提高自己所授学科的成绩,打着爱的幌子,不惜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向学生传授知识,且不说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但这种爱是对学生课间休息权利的侵犯,不要也罢。还有因为学生犯了一点小错误,就让他停课反省,这也是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无论是导向盲目或是导向专制的爱都是对爱心的一种误解。那么导向什么样的爱才是合理的呢?我认为教育之爱也要遵循科学,即科学地爱学生。
一谈到科学,我们就想到很高深的话题,其实科学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生活方式和尊重客观规律的人生态度。教育中的科学之爱就是要尊重儿童的生命发展规律,解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延伸,即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落实。所谓理论的提升,就是将爱提升到生命的高度,或者说教育中科学之爱必须注入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是对人更健全生命的成全,随顺人的生命自然和个性化教育,这就要求科学之爱站在尊重学生生命的高度,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生命智慧,而这需要教师自己具有生命智慧。因此,科学之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具有生命智慧的人。尊重生命、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讲究平等……这些都是科学的生活态度,而具有这种生活态度的教师,就是一个充满生命智慧的人。
科学之爱不等于生命化教育,但生命化教育需要科学之爱,因为生命化教育意味着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所以今天我们谈教育中的爱,一定要强调,这种爱应该是尊重生命之爱,而不是专制之爱,也不是盲目的爱。
所谓实践的落实,就是科学之爱必须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行动中去,而这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只有将爱心体现于日常教育中面对的一个个具体难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这样的爱才是科学之爱。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具有这样的能力和艺术。适当批评学生是必需的,也是爱学生的一种表现,但调查发现,班主任往往因为对自己的批评教育能力缺乏信心而不愿批评学生。如何让批评到位又不过头,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也需要教育艺术。教育公平是当前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但有时候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关爱看起来是公平的,却是不公正的。班上的“弱势学生”(后进生、贫困生、自卑的学生等)、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对象,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一方面是对他们关爱缺失的补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和谐的班集体,更好地管理班级,如何做到这一点而又不让其他同学感到不公平,这需要教师的智慧,是科学之爱的一种表现。教师获得教育智慧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中积累,同样,如何在教育中施展科学之爱,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施爱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探讨教育之爱不是“炒现饭”,而是对当前教育中的“爱无能”现象的一种哲思,是为了更好地亲近教育,实践教育。科学之爱能够让教师理性地分析自己的行为,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把握教育规律,将爱心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师范学校)
关键词:教育;爱心;科学之爱
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者,都把教育和爱心两个词联系在一起,认为“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这是正确的。但教育绝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它需要爱的智慧,还要看是什么爱,即使是真诚的爱心,也可能有两种误导,或导向盲目,或导向专制。
导向盲目的爱心必然误人子弟。日常教育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导向盲目爱心的老师,认为爱是教育的全部,过分地溺爱甚至纵容学生。“赏识”教育是一种爱学生的表现,但不管学生是否做得对,都一味地欣赏,给予表扬,就是一种盲目的爱,这种爱最终将导致学生分不清好坏,一再犯错。而导向专制的爱心在爱学生的同时,又伤害着学生。比如说体罚学生,有老师认为:“我正是因爱学生才恨铁不成钢,打了他。”这种理由看起来冠冕堂皇,无可厚非,实则是对学生生命安全权的一种践踏。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施爱的同时,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的权利,课间休息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但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提高自己所授学科的成绩,打着爱的幌子,不惜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向学生传授知识,且不说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但这种爱是对学生课间休息权利的侵犯,不要也罢。还有因为学生犯了一点小错误,就让他停课反省,这也是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无论是导向盲目或是导向专制的爱都是对爱心的一种误解。那么导向什么样的爱才是合理的呢?我认为教育之爱也要遵循科学,即科学地爱学生。
一谈到科学,我们就想到很高深的话题,其实科学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生活方式和尊重客观规律的人生态度。教育中的科学之爱就是要尊重儿童的生命发展规律,解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延伸,即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落实。所谓理论的提升,就是将爱提升到生命的高度,或者说教育中科学之爱必须注入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是对人更健全生命的成全,随顺人的生命自然和个性化教育,这就要求科学之爱站在尊重学生生命的高度,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生命智慧,而这需要教师自己具有生命智慧。因此,科学之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具有生命智慧的人。尊重生命、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讲究平等……这些都是科学的生活态度,而具有这种生活态度的教师,就是一个充满生命智慧的人。
科学之爱不等于生命化教育,但生命化教育需要科学之爱,因为生命化教育意味着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所以今天我们谈教育中的爱,一定要强调,这种爱应该是尊重生命之爱,而不是专制之爱,也不是盲目的爱。
所谓实践的落实,就是科学之爱必须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行动中去,而这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只有将爱心体现于日常教育中面对的一个个具体难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这样的爱才是科学之爱。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具有这样的能力和艺术。适当批评学生是必需的,也是爱学生的一种表现,但调查发现,班主任往往因为对自己的批评教育能力缺乏信心而不愿批评学生。如何让批评到位又不过头,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也需要教育艺术。教育公平是当前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但有时候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关爱看起来是公平的,却是不公正的。班上的“弱势学生”(后进生、贫困生、自卑的学生等)、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对象,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一方面是对他们关爱缺失的补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和谐的班集体,更好地管理班级,如何做到这一点而又不让其他同学感到不公平,这需要教师的智慧,是科学之爱的一种表现。教师获得教育智慧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中积累,同样,如何在教育中施展科学之爱,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施爱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探讨教育之爱不是“炒现饭”,而是对当前教育中的“爱无能”现象的一种哲思,是为了更好地亲近教育,实践教育。科学之爱能够让教师理性地分析自己的行为,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把握教育规律,将爱心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