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需要科学之爱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ey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和爱心两个词往往联系在一起,“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但教育绝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教育之爱要遵循科学,科学之爱才能将爱心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教育;爱心;科学之爱
  
  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者,都把教育和爱心两个词联系在一起,认为“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这是正确的。但教育绝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它需要爱的智慧,还要看是什么爱,即使是真诚的爱心,也可能有两种误导,或导向盲目,或导向专制。
  导向盲目的爱心必然误人子弟。日常教育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导向盲目爱心的老师,认为爱是教育的全部,过分地溺爱甚至纵容学生。“赏识”教育是一种爱学生的表现,但不管学生是否做得对,都一味地欣赏,给予表扬,就是一种盲目的爱,这种爱最终将导致学生分不清好坏,一再犯错。而导向专制的爱心在爱学生的同时,又伤害着学生。比如说体罚学生,有老师认为:“我正是因爱学生才恨铁不成钢,打了他。”这种理由看起来冠冕堂皇,无可厚非,实则是对学生生命安全权的一种践踏。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更多的时候,我们在施爱的同时,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的权利,课间休息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但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提高自己所授学科的成绩,打着爱的幌子,不惜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向学生传授知识,且不说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但这种爱是对学生课间休息权利的侵犯,不要也罢。还有因为学生犯了一点小错误,就让他停课反省,这也是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无论是导向盲目或是导向专制的爱都是对爱心的一种误解。那么导向什么样的爱才是合理的呢?我认为教育之爱也要遵循科学,即科学地爱学生。
  一谈到科学,我们就想到很高深的话题,其实科学是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生活方式和尊重客观规律的人生态度。教育中的科学之爱就是要尊重儿童的生命发展规律,解决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难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延伸,即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落实。所谓理论的提升,就是将爱提升到生命的高度,或者说教育中科学之爱必须注入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张文质先生认为生命化教育是对人更健全生命的成全,随顺人的生命自然和个性化教育,这就要求科学之爱站在尊重学生生命的高度,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生命智慧,而这需要教师自己具有生命智慧。因此,科学之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具有生命智慧的人。尊重生命、张扬个性、追求自由、讲究平等……这些都是科学的生活态度,而具有这种生活态度的教师,就是一个充满生命智慧的人。
  科学之爱不等于生命化教育,但生命化教育需要科学之爱,因为生命化教育意味着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所以今天我们谈教育中的爱,一定要强调,这种爱应该是尊重生命之爱,而不是专制之爱,也不是盲目的爱。
  所谓实践的落实,就是科学之爱必须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行动中去,而这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创造性的综合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只有将爱心体现于日常教育中面对的一个个具体难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这样的爱才是科学之爱。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具有这样的能力和艺术。适当批评学生是必需的,也是爱学生的一种表现,但调查发现,班主任往往因为对自己的批评教育能力缺乏信心而不愿批评学生。如何让批评到位又不过头,这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也需要教育艺术。教育公平是当前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但有时候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关爱看起来是公平的,却是不公正的。班上的“弱势学生”(后进生、贫困生、自卑的学生等)、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对象,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爱,一方面是对他们关爱缺失的补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和谐的班集体,更好地管理班级,如何做到这一点而又不让其他同学感到不公平,这需要教师的智慧,是科学之爱的一种表现。教师获得教育智慧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中积累,同样,如何在教育中施展科学之爱,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施爱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探讨教育之爱不是“炒现饭”,而是对当前教育中的“爱无能”现象的一种哲思,是为了更好地亲近教育,实践教育。科学之爱能够让教师理性地分析自己的行为,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把握教育规律,将爱心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PET/CT用于体外无创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方法学、可行性及机制。方法:9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动脉粥样硬化组(n=3):进行动脉粥样硬化诱导后5个月时进行
中国教育提倡教育改革,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进行系列性变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是自教育改革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实质。什么是个性?在心理学上界说为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那么对阅读教学而言,个性化行为应怎样理解,怎样在阅读实践中体现呢?笔者试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个性化阅读得到张扬  个性化阅读需要宽松的阅读环境,这样,学生才能进行自
摘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编演课文、表情诵读、激情辩论、放飞思绪形成阅读高潮。在此基础上,增强引发阅读高潮的意识,努力实践生命化的阅读课堂观,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结合好学生的兴奋点,就会引发更多阅读高潮。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高潮、    阅读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一整堂课不能水波不兴,没有高潮,它需要一个引发思想的课中活动,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以其独特的科学体系,使传统智商式思维受到强烈的批评,它探索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模式,把艺术教育提到很重要的位置。智障学生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进行。作者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提出了如何搞好智障学生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智障学生;语文课堂教学;运用    由于学生的脑损伤而造成的智力残疾,使得其中大多数学生智能逻辑薄
摘要:能够在掌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的同时,充分结合实际项目运用到设计中,是对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在校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要求。只有通过真实的项目实践,充分接触到市场,才能使设计理论在美学的标准下更具经济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装潢艺术设计;环境分析;课堂教学项目;实践结合    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产生的一种专业,要求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动手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但在中国